分享

消失的去了哪里?还会回来

 INIGLOO 2017-02-22


我们常说的分离焦虑和客体恒常

是怎么发生发展的呢


讲书  付丽娟

编辑  黄思思



1

one

从学会爱开始
婴儿成为一个人

在上一期节目中我们谈到,大约在婴儿出生后的半年,她开始区分自己与外部世界,这个是他在人格发展上迈出的关键性的一步。婴儿终于在这个时候发现了自己,并且通过母亲的爱,以一种文明人的方式融入这个世界。我们在所有的讨论当中都有一个核心,这个核心就是婴儿早期获得满足的主要来源是母亲,母亲代表着这个世界,正是因为通过对母亲的依恋,婴儿才发现了自我和外部世界。而我们介绍的所有的婴儿研究,也都是围绕着母婴关系这个核心,婴儿通过接触母亲的身体和碰触自己的身体,分辨出两种不一样的感觉,并开始获得了对自我的感觉。对母亲的心理意向和对母亲的感觉的区分,让婴儿第一次有了现实感。通过对自我和自我之外的满足源(也就是母亲)的分离的觉察,孩子对母亲的爱,这一最基本的爱成了可能。


但这并不是一个生物学上的质变,这个过程也不是随着儿童的生理发育就会出现的,婴儿大约在出生之后的九个月的时候能够做到这些,这样归功于整个家庭。而那些生活在收容所当中,被剥夺了母爱或者是得不到母亲般照料的婴儿,并没有出现这些相应的变化,他们仍然处于需求满足的原始状态,跟那些有母亲正常较量的婴儿相比,这些婴儿的心智发育过程就大大的延迟了。因为在他们的发育成长过程当中,缺少与满足愉快和安全有关的人,他们对周围的人或物体是缺乏兴趣的,外部的世界对他们也没有吸引力,除非这些婴儿在后来的时间里面能够得到母亲般的照料,否则他们在生命最开始的时候,因为生理的需要而形成的心理状态,仍然会保留在他们日后的成长过程当中。



通常来说,婴儿是慢慢地发现自己与母亲的分离,这个发生在婴儿半岁的时候,那么在这个时候呢,距离自我识别,也就是孩子第一次犹豫着说出“我”,还有两年多的时间。但即便是在婴儿区分出自己与母亲的身体,开始认识到母亲是自己以外的另一个人的这个阶段,婴儿与母亲的关系也是发生变化的。我们可以回忆一下,在上次节目中我们谈到,在婴儿最开始出生的几个星期的时候,他还非常乐意让奶奶或者是其他人给他喂奶,这个说明在那个阶段满足需要比由谁来满足更重要。现在一切都变了,婴儿希望是妈妈给他喂奶,因为妈妈的出现本身就意味着满足和愉悦,婴儿对妈妈的反应不再仅仅取决于他的生理需要。这个阶段婴儿对母亲的依恋,与之前对母亲的反应是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那么在以后的亲密关系当中,我们会发现这样一种差异,比如说如果伴侣当中的一方,因为另外一方能给自己提供物质上的好处而爱他,那我们说这不是真正的爱,我们更看重不依赖于物质好处的爱,也就是对这个人本身的爱。而且尽管我们不能说,在婴儿期,孩子对母亲的爱跟他的生理需要的满足无关,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当母亲这个人以及她本身的存在对婴儿就意味着满足的时候,那么这个婴儿对母亲的依恋就像第二阶段迈了一大步。因此正是在婴儿发展的这个时期,我们会说,他正在成为一个人,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毫无疑问,婴儿变了,从婴儿开始爱上自身之外的那个人开始,我们便觉得他变得像一个人了,他开始形成自己的人格,他以自身来证明,文明由爱而生。


就像所有的真爱刚开始的时候那样,婴儿对母亲产生新的依恋也是排他和独占的。一旦母亲要离开,婴儿就会抗议,母亲在婴儿睡觉的时候离开会导致婴儿最痛苦的啼哭,陌生人的出现也可能会让婴儿感到非常恐惧,所有的这些都是因为婴儿对母亲的爱。母亲对她变得如此之重要,以至于母亲的存在就意味着满足,母亲的离去会让他感到焦虑。正是因为在婴儿依恋母亲的早期阶段,他会把母亲的消失或者是不在场,当做是失去了母亲。因为婴儿还不知道,母亲离开之后还会回来,他这个时候的行为就好像是母亲一去不复返,而他的世界会因此而变得毫无意义。


当然在婴儿和母亲之间发生的这种状况,在成年人的恋爱当中也会出现。在热恋的早期,所爱的人不在身边,就好像失去了一点自我,所爱的人带来的这些感觉赋予了自己存在的意义,影响人的自体感。这些与婴儿在对母亲早期依恋阶段所体会到的感觉是非常相似的,母亲是连接婴儿与外部世界的纽带,当婴儿与母亲分离,即便只是小小的一会儿,他也会感到困惑和不知所措,就好像他失去了刚刚找到的自体感,当母亲回来时,他才重新成为一个人,再次发现他自己。


如果我们要问,宝宝什么时候第一次对外部世界感到焦虑,答案是,当他第一次学会爱的时候。对诗人来说,这是一个谜。我们又一次承受了这样一个事实,发展的过程会给婴儿带来难题,引发焦虑,有些婴儿在这个阶段会表现出轻微的焦虑,有些婴儿的焦虑可能会更强烈一些,但是与母亲分离时的焦虑是婴儿对所爱的人的早期依恋的必然结果之一。在随后的几个月当中,这种焦虑就会被大大的克服。这个小婴儿早已开始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假设他有可以信赖的父母,他们能证明自己离开之后确实还会回来,婴儿将会在后来的探索当中慢慢地开始解决这样的一个问题。


八个月的婴儿必须要形成一个概念,就是物体是怎么消失的?因为不到九个月的婴儿,他对物体的独立存在没有丝毫概念,这些物体既包括她的父母和家庭成员,也包括他的奶瓶、玩具,和家里的家具,总而言之,是在他有限世界里的任何东西。当这些物体从眼前消失的时候,他认为它们就不存在了。



2

twtwoo

消失的去了哪里
还会回来


我们可以来看一个简单的实验。如果你有一个六七个月大的宝宝,而且也带着眼镜,他有没有从你的鼻子上抓过你的眼镜?当宝宝伸手去够眼镜的时候,你把眼镜摘下来,放进衣服的口袋里面或者是沙发的靠垫背后,你其实不用花心思偷偷摸摸地藏,你可以让宝宝看着你藏眼镜的过程,他不会去找眼镜,只会盯着你的鼻子,因为那是他最后一次看见眼镜的地方,然后就会对这个失去兴趣。宝宝不去找眼镜,是因为他想象不到自己看不见的眼镜,实际上还存在着。


等宝宝到了九个月大的时候,就不一样了,如果宝宝看见你摘下眼镜藏在沙发的靠垫后面,他就会移开靠垫,一把抓起你的眼镜,因为他已经知道被藏起来的东西依然是存在的,他会用目光来追随你手里的眼镜,一直到他的藏身之处,然后兴致勃勃地找到它。这是婴儿在学习上迈出的一大步,但这一步其实很容易被父母忽视掉。在这个时候父母会发现,宝宝不但经常拿走自己的眼镜、耳环,圆珠笔和钥匙包,或者手机,而且还不会善待它们。


我们先试试这个办法,让宝宝看着你把眼镜藏在靠垫后面,让他去找,并说服他把眼镜还给你,然后你再把眼镜藏到另外的一个靠垫下面,这个时候,宝宝就会很困惑,他会在你第一次藏眼镜的靠垫后面找,但是他不会在第二次藏眼镜的地方去找,这表明当眼镜被藏起来的时候,婴儿能够理解眼镜还在,但只存在于他第一次成功找到眼镜的地方,而不会想到要去第二次藏眼镜的地方,或者说其他地方去寻找。在这样一种情况之下,婴儿认为物体还是会消失的。几个星期以后呢,婴儿会将搜索范围从第一次藏眼镜的地方,扩大到第二次藏眼镜的地方,他会用自己的方式发现,一个物体可以从一个地方,被挪到另外一个地方,但这个物体仍然会继续存在


而如果你的孩子是一岁到一岁半之间,那情况又不一样,因为这个时候的宝宝,他的目光会追随你的动作,他能够观察到物体从你的手中被连续转移到两个地方。接下来我们可以做这样的一个实验,把你的钥匙放到你的钱包里面,拉上拉链,让宝宝看到你做的过程,然后让他去找钥匙。这个对他来讲就非常容易,他可以找到钥匙。然后你让宝宝把他找的钥匙还给你,你把钥匙再放到钱包里面,这个时候你把钱包放到沙发的靠垫背后,然后呢,你要偷偷地把钥匙取出来,这个过程不要让宝宝看到,接下来你把空了的钱包拿出来给宝宝看,那么现在你要宝宝去找钥匙,他就会检查这个空了的钱包,试图在空钱包里找到钥匙,宝宝看上去可能会非常困惑,但他不会想到去那个沙发靠垫后面找,尽管他之前看见你确实是把钥匙装进了钱包,藏在那里。他不在沙发靠垫后面或者其他地方去找钥匙,是因为他没有看到你把钥匙藏在哪儿,也就是说,如果宝宝没有亲眼看见钥匙的移动,他还是无法想象钥匙存在于某个地方


不过这个时候的宝宝差不多已经为这个发展过程的最后一步做好了准备,如果你跟他玩这几天这个消失的钥匙的游戏之后,他肯定就能找到了,多玩几次他就会通过富有想象力的认知重建,弥补视觉上的空白。他会建构这样的一个事实,钥匙在他不知道的情况下离开了钱包,但仍然是存在于某个地方的,他会相当有计划地去寻找,而且他会找到它,还会自己确认,物体的客观存在不取决于他是否看得见它。对于一岁半到两岁的孩子来讲,这是智力上的一次巨大飞跃。



一个生活在物体会消失的世界中的孩子,他会以同样的意识感知他生活当中的人,不仅仅是眼镜、钥匙,或者是泰迪熊,会在他看不见的时候不存在了,他也会用同样的原因来解释他所爱的人,父亲和母亲,他认为他们如同梦中的人,会像幽灵一样出现和消失。


而且父母跟客观世界当中的家具是不一样的,因为父母对孩子的生存和内心和谐是必不可少的,除非能够证明自己所爱的人是永久存在的,或者除非能够确定所爱的人的存在跟能不能看得见他们是没有关系的,否则当他们不在身边的时候,婴儿就会感到不安,这并不意味着六个月到一岁半的孩子会一直处在焦虑当中,也并不是说父母必须每时每刻都待在婴儿身边给他安慰,孩子人格当中的健康的机制会发挥作用安慰他。


在这段时间,他甚至能够运用魔法思维来安慰自己,所爱的人走了又回来。但是因为母亲并不总是在他需要的时候在场,也并不总是能够在他饥饿难耐的时候奇迹般的拿着奶瓶出现,所以他的魔法念头也并不总是有效,他那些有关消失和重现的魔法理论经常也会不起作用,在这些时候,婴儿就会出现或强或弱的焦虑。除非这种焦虑非常强烈而且普遍,真的干扰了孩子的健康功能和人格发展,否则呢,我们大可不必为此担忧,因为这些焦虑通常会在孩子发展过程中逐渐减少。


当孩子逐渐构建起一个客观世界,在这个稳定而连贯的客观世界中,人和物的出现和消失,来和去,都遵循它的自身规律,他就能在心智上对环境加以控制,这个能够帮助他克服分离焦虑,他们也就能够接受所爱的人的暂时离开。




依托精神分析视角的育儿理解
采集临床观察研究的育儿知识
了解孩子才能更好地养育孩子
感谢关注唤醒式养育
喜马拉雅同步收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