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镇西:不要怕学生“偷书”

 太行森林 2017-02-23


凡是来校武侯实验中学的人,无不称赞我校的开放书吧。


在我校,共有四个开放书吧,分布在教学楼的过道、长廊和大厅。2006年8月,我到这个学校做校长时,发现许多孩子家里几乎没有课外书,如果去学校图书馆借阅,又不太方便。于是,我决定在校园设立开放书吧。让孩子课间随时都可以看书。自从开放书吧建立后,一到课间,总有许多学生在那里看书,这是校园最美的风景。


但是,一学期下来,书掉了不少。这是这“最美的风景中”最令人遗憾甚至心疼的地方。


于是,不少老师说:“还是把书放到图书馆吧!”


应该说,在我决定搞开放式图书架的时候,我就想过:与其让这些书一本不掉地放在图书馆无人问津或很少被人阅读,不如将它们放在公共场合让人随意取读,这才能真正发挥图书的作用。两种情况:一种是书完整而崭新地珍藏于图书馆;一种是书损失一些,但广泛地被人阅读。我宁愿选择后者。

    

究竟是“以人为本”,还是“以书为本”?

    

为什么把“以人为本”叫得那么响亮,可一到行动上,却把“人”忘得干干净净?


我让老师们在网上论坛就此展开讨论。有老师反对我的观点,说:“读好书,做好人,是我们对学生的要求。把书窃为己有,这是连起码的做人道德都没有了,读书何用?诚信何在?”

    

我也坦率地亮出我的的观点:第一,宽容地看待掉书现象;第二,科学地严格管理。

    

所谓“宽容地看待掉书现象”,就是说,学生偷偷地把书据为己有,这肯定是不对的,但是这个行为背后也有可取的因素,那就是学生爱读书。请问,这些掉了的书掉到什么地方去了呢?不正是掉到了特别喜欢它的读者手里去了吗?而且,如果某一位学生喜欢某本书到了非要冒着道德风险据为己有的程度,这本书他一定会非常认真阅读的,甚至我们可以想象,说不定这本他偷偷拿回家去的书,会改变他一生——或者因此喜欢上了某门学科而终生研究它,或者心里树立了一座人生的丰碑或榜样……他今后有了出息,说不定会捐给母校一座图书馆!


原《班主任之友》主编田恒平先生知道我们学校的开放书吧和我的理念后,很激动地对我说:“李老师,我读小学的时候,有一次去老师办公室看到桌上的《中国少年报》,特别想看,当时办公室里刚好没老师,我便悄悄地偷走了,回家里认真读,后来我真的喜欢上了这份报纸,喜欢上了写作。所以,有时候不要把小孩的事想得那么严重。”


即使在当初掉书的时候,也有老师辜超说,他感到欣慰的是,至今还没有看到有一本书被撕坏仍在校园的任何一个地方,这说明学生是爱书的。再换个思路想,摆出来的书不断地损失,我们在不断地充实,就相当于给贫困孩子无偿捐书,这也是一件有意义的事啊!须知,学生爱书,这不正是我们教师所期待的吗?--虽然,这样的“爱”决不提倡。


所谓“科学地严格管理”,就是说,我们要针对现在开架式图书的管理进行科研攻关,采用多种形式管理,不仅仅是老师管,还要发动学生管。有老师提议,在学生中征集管理办法,这非常好。我说宽容学生偷偷拿书,决不是说就不需要管理了,这管理的过程其实也是教育的过程。


说到“德育”,我还认为,学校有这么几个开放书吧,就用有了源源不断的德育资源,我们应该好好利用。孤立地给学生讲“诚信”,开主题班会,搞关于诚信的征文比赛演讲比赛之类的活动,效果是有限的。而有了这些开放书吧,每一次出现掉书的情况,都是一次情境中的诚信教育机会。须知最好的教育,是情境中的教育。


如果因为掉书,那就是取消开放书吧,把书放回图书馆,让学生凭借书证借阅,这样当然可以保证书一本不丢。但放在图书室的书多半无人问津,或少人问津。这样整整齐齐的书,有何意义呢?


经过我的引导,老师们在讨论中,逐渐统一认识:开放式书吧应该继续存在。于是,险些夭折的开放式书吧,一直保持到现在。


大概是从第二年开始,我们开放式书吧的书就基本不掉了,到现在,可以说,我们开放书吧里的四千余册书书一本都没丢了!


而一到课间,包括中午时分,还有下午放学时,总有孩子静静地坐在书吧前读书。


我希望,书香如阳光般溢满校园每一个角落,成为我们学校永远的风景。

 

           2010年12月9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