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怼了拿破仑,反得了沙皇, 创造了俄国:哥萨克骑兵是战争史的bug级存在?

 zhangsanshi211 2017-02-23

2017-02-21 夏秋 时拾史事

那些你从别的地方看不到的历史八卦,展现历史最生动的细节。

相信很多人听说过哥萨克骑兵的骁勇善战,但未必知道哥萨克的来历。据说,哥萨克一词首见于十三世纪的《蒙古秘史》,十四世纪开始出现在俄语中,意为自由人。关于哥萨克人的起源归类,大致有以下三种:“独立民族说”、“军事阶层说”和“亚民族说”。

列宾油画《扎波罗热的哥萨克回复奥斯曼帝国苏丹穆罕默德四世的来信》

现藏圣彼得堡俄罗斯国家博物馆

“独立民族说”,顾名思义就是将哥萨克做为一个民族来看待,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哥萨克起源于金帐汗国灭亡后的罗斯边远地区。但这种说法有一个缺陷,数百年来哥萨克人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语言,而是基本以俄语为母语。

“军事阶层说”是指,最初罗斯公国一批逃亡农奴、破产农民和手工业者抱团形成了宗法自治的村社,并发展出了下马为民、上马为兵的军事组织,经过不断壮大,逐渐成为统治者承认和倚仗的特殊军事阶层。

“亚民族说”的意思是,哥萨克可能最初起源于高加索,后来吸纳了大量流亡的斯拉夫人,另外还有少数鞑靼人、土耳其人、格鲁吉亚人、卡尔梅克人等其它族群;它与独立民族还是有差别的,只是一个社会文化的共同体。

马背上的战争史

作为有着悠久尚武传统的群体,从15-20世纪几百年的历史中,哥萨克人参加了大大小小的战争,哥萨克历史就是一部马背上的战争史。

早期的哥萨克,某种意义上就是一伙流民,流民最擅长什么?——劫掠和破坏。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流落蛮荒的边疆,无产无地、无人庇护的农奴、工匠、货郎,想要生存就必须战斗。

只要够勇猛,打家劫舍是个无本万利的营生,收获颇丰的战斗生活也吸引着更多穷苦的人前来投奔,从而掠地定居,集结成村舍。天高皇帝远,哥萨克在边陲之地小打小闹非但不会动摇统治者的根基,往往还会给统治者带来意想不到的好处:抵御外族与向外扩张。

在双赢的基础上,沙皇纵容默许哥萨克向外攻城掠地,哥萨克对沙皇感恩效忠。1570 年自由顿河哥萨克作为一个军事团体被俄国政府正式承认,从此哥萨克自身的发展与俄罗斯帝国的扩张相辅相成,17-20世纪初达到鼎盛。哥萨克人在东欧、中亚、俄罗斯南部欧亚草原、 高加索、西伯利亚等地区东征西讨,为俄罗斯帝国立下汗马功劳。难怪托尔斯泰说,“是哥萨克创造了俄国。”

彼得大帝时期俄罗斯版图

哥萨克骑兵以机动性强、杀伤力大和轮番攻击威震欧洲,俄罗斯帝国急速扩张时期的几乎所有战争中,都能见到哥萨克骑兵的身影。他们与瑞典人、土耳其人、波斯人、波兰人、法国人、德国人、清朝八旗、日本人通通交过手。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812年的俄法战争,哥萨克骑兵让骄傲的拿破仑尝尽了苦头。这位在欧洲大陆所向披靡的军事家说道:“是哥萨克在这场战争中给俄国赢得了胜利。哥萨克是所有轻骑兵中的佼佼者。如果我的军队中有这些哥萨克,我将横行于天下。”

打胜仗和吃败仗的pose就是不一样啊

拥护好沙皇

沙皇对于能征善战的哥萨克还是挺大方的,赐予他们大量土地和相对较高的自治权。哥萨克亦对沙皇投桃报李,积极对外拓殖。

打仗之余,哥萨克也会从事渔猎、畜牧、手工、种植,或者贩运盐、鱼、酒、丝绸、皮革等物。到20世纪初,哥萨克已经形 成了顿河、库班、乌拉尔、西伯利亚、外贝加尔、雅克萨、乌苏里等 12个军事分支。其中顿河哥萨克历史最悠久、战绩最辉煌。

随着哥萨克阶层的分化,其内部的贫富差距不断增大,富裕的哥萨克靠收租、赏赐和贸易就能衣食无忧,而贫苦的哥萨克还在为温饱奔走。但不管贫富,哥萨克人天性桀骜不驯,他们秉持“拥护好沙皇”的观念,虽一直做统治者对外扩张的马前卒,但如果沙皇不上道,他们也会立刻甩脸子造反。

俄国历史上几乎所有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哥萨克都有份参与,多数情况下还是起义的头脑和主力。比如叶卡捷琳娜二世统治时期的普加乔夫起义,是全俄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其首领普加乔夫就是哥萨克。这家伙冒充叶卡捷琳娜二世的死鬼丈夫——前沙皇彼得三世(之前介绍过的俄剧详细讲过这对怨偶),一不留神笼络了10万义军,席卷乌拉尔、西西伯利亚和伏尔加河中下游地区。结果参加起义的哥萨克内部出了叛徒,普加乔夫被捕继而被女皇下令处决。

 俄剧中的彼德三世和叶卡捷琳娜二世

普加乔夫起义的失败有多种原因:一方面对手是继彼得大帝之后最杰出的女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另一方面,哥萨克长久以来养成的嗜杀、劫掠习惯,造成地主、贵族甚至民众的强烈反弹;哥萨克内部的贫富分化与阶层矛盾日益尖锐;“拥护好沙皇”的思维在其群体内部还有很大市场。

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十月革命后,哥萨克分裂成红白两个阵营,而大部分富裕的哥萨克投了白军。号称“拥护好沙皇”的哥萨克,与肉体消灭沙皇一家的布尔什维克政权,不兼容。

被谋杀的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家庭成员,东正教会追封其全家为殉教圣徒

不管在哪个阵营,哥萨克都显示出极强的军事素养,有时候这反而不是一件好事。上个世纪20年代,苏俄展开“非哥萨克运动”,对于富有的“反革命”哥萨克,收缴其土地、武器和粮食,再进行肉体消灭,如遇反叛和起义,只会遭到更残酷的镇压。至于暂时没抓到把柄的哥萨克人,苏俄也可以通过驱逐、迁徙、分散移民,使这个存在了几百年的特殊群体融化在普通人中。

“世间已无哥萨克”这句话放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来说,还为时过早。因为在接下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哥萨克人还创造了最后的辉煌。

哥萨克在中国和伊朗留下的印记

事实上,最早与中国接触的俄国人是哥萨克。影视剧系列讲彼得与康熙的时候提到过,俄军与清军在黑龙江流域围绕雅克萨城打过好几次争夺战,几十名俄裔哥萨克俘虏留在了中国,并被编入八旗军队,这些人的后裔,后来渐渐被归类到满族或中国境内的俄罗斯族。东正教信仰也是随着这些俄裔哥萨克开始进入中国。清政府日趋衰弱之后,黑龙江、乌苏里江以外的大片中国土地并入俄国版图,哥萨克人在里边仍旧起了很大作用。日俄战争中哥萨克也没少让日本人吃亏。

1879年,在伊朗卡扎尔王朝君主纳赛尔丁.沙的邀请下,一批俄国军官在伊朗协助成立起一支哥萨克模式的骑兵部队。这支骑兵旅的成员绝大部分是伊朗穆斯林,然而服装、武器一律向哥萨克看齐,军事课程也用俄语教授。仅仅20年时间,这支骑兵部队及其分队,就已遍及德黑兰及伊朗整个北部地区。十月革命后,俄国在伊朗的势力逐渐被英国人取代,但曾经的伊朗哥萨克旅出了一位影响伊朗历史的人物——礼萨汗,正是他推翻了卡扎尔王朝,一手缔造了巴列维王朝。出于对英苏历来觊觎伊朗的厌恶,礼萨汗自然而然地偏向德国,因此他被英苏联手赶下台。他的儿子即位为君,却亦在1979年被伊斯兰革命推翻。巴列维王朝到底还是二世而亡了。

巴列维父子

儿子娶的妻子个顶个的漂亮我会乱说?

作者有话说

这篇算是《二战时纳粹德国的异族军团》系列的番外,下篇就会讲苏联红军中变节投敌的哥萨克。

如果你喜欢作者写的文章,或者被作者勤勤恳恳地码字而感动,请用赞赏鼓励一下吧。付费是对原创最大的尊重,谢谢大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