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读路遥的《人生》

 江山携手 2017-02-23

重读路遥的《人生》——平凡的世界,不平凡的人生!

摘要:人生在别处,张望也好,选择也好,只要不是为了去逃避。

前言:

记得第一次看经典电影《人生》,是小时候的露天电影院。那时作为懵懂少年的我读不出“人生”二字,只是奇怪为啥叫这怪怪的名字。听到的也只是铺天盖地对“现代陈世美”高加林的谩骂。

陈世美是何许人,我不很清楚,只是留意着村里是不是也能遇上一位让我以后也能“过上星期天”的美丽的“巧珍”。

如今,再次看到《人生》,此时此景,早已物是人非了,别有一番滋味涌上心头......

扔掉了无聊的世俗,走进了文学世界,旧卷重拾,时过境迁,细细读来,感触良多,万千思绪涌上心头......

当年不管是文学《人生》,还是电影《人生》问世后,都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那个急需变革、暗流涌动的年月,无数在激流中艰难挣扎的人们似乎都能在作品里找到自己相似的人生经历。我相信,无数个经历过那个岁月的人观看后都会与我一样情不自禁地留下酸楚的热泪,或慨叹、或悔恨、或落寞,个中滋味,只有自己心里清楚。这就是文艺作品的伟大之处,与作品中的人物产生共鸣,永远激励着善良的人们不断前行。

重读路遥的《人生》——平凡的世界,不平凡的人生!

如果高加林没“有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气质,还会赢得巧珍与亚萍的爱吗?如果他没有读了高中,也许真如他的父辈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地“修理地球”一辈子了,也许再不会有他后来那么多的痛苦与抉择了。“人生识字忧患始”这也许是文化人的性格及命运吧。虽然文化人永远比市井之人面临的人生忧虑与苦痛要多得多,可文化知识永远是人类的向往与追求。正如“一切向钱看”的今天,无论贫穷或富有的家庭,都竭尽全力不顾一切地让自己的子女挤进大学的校门,因为人们明白,一个有文化有知识的人,永远比文盲获得的物质与生活条件要好得多。

一个具有深沉、内敛、有思想并且带有点忧郁与柔情气质的文学男青年,似乎成了那个年代许多有梦想的少女的青睐。

高加林生活的时代,正是物质匮乏百废待兴的时代,在那个生活在精神与物质世界里双重饥饿的岁月的人们来说,似乎永远带给人们无尽的思索。那个年月的人们,对精神上的渴求永远比物质要大得多,虽然相信“面包、牛奶会有的”,但远不如精神文化上的愉悦满足来得快。

禁锢人类思想的枷锁一旦打开后,就如汹涌的洪流一样再也无法抵挡。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似乎一头扎进了文化知识的海洋里,各种文学、电影、杂志、以及五花八门的文艺作品如雨后春笋般地在贫瘠的中国大地上疯长起来。

高加林就是被这样的历史洪流裹挟着。

当高加林被人们称为现代的“陈世美”时,我始终认为他是幸运的,虽然幸运与悲剧时常在他身上重演。生活在变革的历史洪流的时代,大悲大喜的人物仍然在历史的星空中闪闪发亮,虽然有的不是那么耀眼。

高加林的悲剧是性格的悲剧,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剧。个人的命运,永远逃不出所处的时代洪流。时事造就英雄,也会造就奸雄,而个人永远是历史沙漠里的一粒沙子而已。

高加林是幸运的,经历了两次痛彻心扉的爱情。追求过、梦想过、满足过;爱过、恨过、痛过;得过、失过、重生过。他不断向命运挑战,具有自信坚毅的品质,又同时具有朴实的传统美德;他热爱生活,有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他关心国家大事,急切地想融入时代的潮流;他不像他的父亲那样忍气吞声、安守本分,不愿做土地的“奴隶”,而是有更高的精神追求,但是现实与他心中的理想总是相差极远,正是这样的反差构成了他的复杂的性格特征。

高加林这位不甘平庸的“平凡”的年轻人,永远是那个时代许许多多的青年人的特征。

重读路遥的《人生》——平凡的世界,不平凡的人生!

高中毕业回到村里后高加林当上了民办小学的教师,对他充满希望的职业,但是好景不长,他就被有权有势的大队书记高明楼的儿子顶替了,他重新回到了土地。正当他失意无奈甚至有些绝望的时候,善良美丽的农村姑娘刘巧珍闯进了他的生活,刘巧珍虽然没有文化,但是却真心真意地爱上了高加林这个“文化人”,她的爱质朴纯真,她以她的充满激情而又实际的作法表白了她的炽烈的爱。

或许此时生活在失意命运中的高加林认命地与巧珍结婚生子,辛勤地生活在父辈的土地上,但骨子里不甘平庸的文化人的命运,似乎永远生活在悲喜剧的刀尖上。高加林与刘巧珍的爱情悲剧,一开始就注定了。高加林一开始就不敢接受巧珍纯真而又炽热的爱,担心与没文化的巧珍结合,就永远拴在土地上了,可肉体上的劳苦与精神上的苦闷中的人何尝不希望爱情的滋润,何况是巧珍温柔而又无私的爱,“巧珍”的爱,任何人都不会拒绝的,更何况像高加林这样有丰富情感世界的有志青年,但也有他那“二杆子精神”的性格作怪,永远也不向世俗、现实妥协的。

我的理想虽然被你们“下了”,但是我得到了你们眼中最好的巧珍。当现实困顿与世俗的偏见压抑到极点时,高加林就向现实命运接受了挑战,而挑战的跳板就是巧珍的炽热的爱。当他喊出“巧珍,你下来!我有个事要和你说!”似乎成了他心中的呐喊。此时,高加林接受的爱情不过是他精神失意暂时得到的精神上的慰藉罢了,也是他心理平衡的自我安慰罢了。这一开始不平等的爱情,最后得到的悲剧也就注定了。

在人生道路上挣扎的高加林,似乎永远被命运之神裹挟着,不断地被历史的洪流涌向前方,甚至来不及享受这幸运之神的降临。不安分的心,似乎永远被命运之神所捉弄。

虽然暂时得到了爱情的慰藉,当身处“陋室”的高加林受到屈辱时,摆脱屈辱似乎比享受爱情重要了,于是,他发出了“我非要到这里来不可!我有文化,有知识,我比这里生活的年轻人哪一点差?我为什么要受这样的屈辱呢?”的呐喊!

当命运之神突然将临时,性格倔强的高加林毅然决然地选择摆脱屈辱,抓住了机遇,摆脱了“低贱”的农村生活,来到了他向往的可以大展身手的“高贵“的城市生活。他似乎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间,甚至来不及考虑这样的选择会走向何方,正如踏入城市生活后的他,在选择巧珍还是亚萍时,仍然来不及考虑选择后的人生道路如何?

在中国几千年的土地上,对于多灾多难、受苦受累的劳动人民来说,每当受到命运之神的捉弄时,总是无奈地接受与顺从,听天由命;每当灾难与不幸将临时,总是归咎于老天爷的安排,归咎于自己的命苦,还经常地教育着身边的下一代:咱认命吧!

可对于“文化人”的高加林来说,他懂得“命运的咽喉”是可以扼住的!

当高加林通过“后门”重又走进城市的怀抱,这位“联合国都想去”的有理想有抱负的有志青年,怀着美好的憧憬,如蛟龙入水般急切地融入了城市生活的节奏。

但理想与现实总是相去甚远,在那个城市与乡村如楚河汉界般界限分明的年月来说,一个无权无势的农村青年飞到“文明”的城市,总是像飞蛾扑火般苍白无力,甚至显得悲壮。

离开了朴实厚重的土地,高加林似乎并没有找到理想的正确道路,成了一个离开土地的孤独奋斗者。虽然高加林数次来到这既熟悉又陌生的县城,但这次对他来说好像做梦一样;虽然“高兴得如狂似醉”,但还是“有一点惴惴不安”。作为一个在土地上长大的“乡下孩子”,在城市的面前还是显得“胆怯而且惶恐”;作为一个在土地上还不算“勤奋”的劳动者来说,想要融入急功近利的城市“文明”生活,必须付出比其他人好要多的劳动与辛酸。

当城市灾难来临时,他义无返顾地冲上前去。他冒雨连夜赶到马河公社抗洪救灾第一线报道救灾情况,与干部及抗洪救灾人员一起冲在救灾第一线,并连夜赶出了声情并茂的、感人至深的《救灾报道》,赢得了领导、同事的高度赞赏,体现了他的英雄主义精神,可是这种精神又笼罩了一层无形的虚荣和狂热。

从开始带着梦寐以求与自卑的心态走进城市,到现在渐渐地小心翼翼地适应着城市的生活,勤奋刻苦的高加林夜以继日地施展着自己的才华,赢得了鲜花与掌声,暂时掩盖了他自卑的一面。

高加林虽然不放过一切机遇脱离土地,可在土地上给他的感觉是真实的,只有在那里他那自尊、自信、自强的一面才能显现出来,因为他是那里的佼佼者;因此,在那里他敢于并且毫无顾虑地冲击和挑战顽固的习惯势力和世俗观念,而在他向往的城市里,似乎真成了德顺爷眼中的没有土性的“豆芽菜”,自卑、懦弱、虚荣的一面又显现出来了。

在那个泾渭分明、固定格式化的身份制度下的年月,中国社会形成了独特的景观:乡村景观和城市景观,与这两种景观相对应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经济制度和生存方式、文化特征、价值观念,由此导致了中国社会最重要的社会差异:城乡差别。随后,一部分“有头有脸”向往“高贵”城市生活的人,削尖了脑袋疲命地往城市门槛里钻。

那些像高加林这样的最初实践的奋斗者们,作为最初想打破这种生存方式差别的人们来说,往往显得那么的脆弱和悲壮。一个卑贱农民和一个知识分子的对立,一个普通百姓与一个达官显贵的对立,对这些地位卑贱的弱者来说,总是无声无息地被撕得粉碎。这正如高加林不计后果地选择高亚萍的爱情,搅动了某些人的“奶酪”,挑战了某些人的权威,最后被撕裂也就在所难免了。再理想的爱情,在急功近利的欲望城郭里总是那么脆弱不堪一击。

重读路遥的《人生》——平凡的世界,不平凡的人生!

当高加林陶醉在无比憧憬的城市生活中时,鹤立鸡群的才华,使他的“自尊心”得到了最大的满足,有时候也不由得轻飘飘起来,自然而然地他成了县里的“引人注目的人物”,俨然成了“这个城市的明星”。

有掌声,似乎就得有鲜花,事业上赢得掌声的高加林,似乎更需要他心中理想的“爱之花”来陪伴;“丘比特之神”也似乎正在微笑着向他招手......

黄亚萍这位像“雨后蓝天上美丽的彩虹一般”的理想女神,从“记忆的印象”中,重新“从心头翻上来”,重新闯入了幸运中的高加林心中。

黄亚萍对于高加林来说,无疑是精神追求上的理想的爱人,他的心里可能闪过无数次“亚萍以前一直就是我理想中的爱人”这样的念头,这个念头也许在学生时代就有,只是“乡下人”与“城里人”的界限观念所产生的卑微心理,暂时埋葬了他“想入非非”的非分念头,只是把这种念头当做“雨后蓝天上美丽的彩虹一般,很快就消失了,变成了一种记忆中的印象”。而如今不一样了,他现在似乎也成了吃“公家饭”的城里人,心目中理想的爱人,也真真切切地在他眼前天天围着他,事业与爱情似乎在幸福地向他频频招手。

多愁而敏感的高加林,不会面对黄亚萍一次次爱的暗示,以及她那令人无法逃避的大胆而又多情的目光而无动于衷,他也时不时地幻想着与理想中的爱人在一起,可现实情况又是那么复杂。高加林早就知道,各自都有着深爱着自己的对方,自己未到来之前,亚萍早有克南陪着。正如亚萍未出现之前,自己已有巧珍陪着;张克南深深地爱着黄亚萍,像一个细心的护士和保姆一样守护在她身边,幻想着“天天换着样”做着拿手的菜“伺候着她吃”,而心里只有“加林哥”的巧珍,为了自己心爱的人不受劳苦,甚至不惜打破男耕女织的传统思想,让自己心爱的加林哥在“家里盛着,我去山上劳动。”两部不寻常的爱情就这样错位着,也正如代数中数的排列组合一样,注定在某一时刻某一地点相同的数字必定会产生交集,无法逃脱。两部开头就不是那么轰轰烈烈的爱情剧,因为数字的交集,似乎就注定了它的悲剧。幸福的爱情都是相同的,不幸的爱情各有各的不同。

这两部共同结尾的没有成功的爱情,分别代表着不同的地域爱情观。高加林与巧珍的爱情是乡土式的爱情,这种爱情,也许不是那么得“罗曼蒂克”,但是会永远带着泥土的芬芳,如空谷幽兰一样在角落里散发着淡淡的幽香,朴实而又纯真;城市中的爱情,虽然走在时尚文明的前沿,虽然显得华丽而耀眼,但终究会落入物欲的“窠臼”,最终也逃不出城市门第观念的俗套。作为用金钱获得食物的城里人来说,物质欲望才是考虑的生活第一要素,永远不会像生活在土地上的人们那么直接简单,随便找一块土地种出的瓜果就会吃得无比香甜。再贫瘠的土地,也不会排斥和抛弃辛勤劳作的人们,这正是城市里的爱情永远要比乡村爱情带有功利性的原因。

张克南与黄亚萍的爱情,似乎又有理想基础又有物质门第观念基础,在城市世俗人看来,是一桩再好不过的婚姻。正如马栓的爱情哲言:金花配银花,西葫芦配瓜。这桩有上层权利保护的爱情,对于爱情双方的父母来说,各自怀着不便与人说的目的与想法,早已各自心中订下了这门亲事,结婚是板上钉钉的事了,只是时间的问题了。任何时候,似乎无论啥样的小人物在权力面前都会被撕得粉碎!

面对黄亚萍一次次的爱情攻势,内心的矛盾与斗争无时无刻不进行着,他脑海里时常幻想着:“我要是能和亚萍结合,那我们一辈子的生活会是非常愉快的;我们相互之间的理解能力都很强,共同语言又多……”,只是“巧珍那亲切可爱的脸庞”时隐时现地出现在他的眼前,良心与道德、矛盾与痛苦就这样时刻熬煎着他......

高加林与黄亚萍自县城里的再次相遇起,就各自相望着对方,各自心中又重新盘算着将来的爱情以及身上已经经历着的爱情,可是理想的爱情之火又无法避免地在心中燃烧着,无法让人逃避。

两位知根知底的文学青年,就此走到了一起。城市里舒适的生活节奏,消逝着巧珍那温柔的爱,她那“可爱的脸庞”也终究会淹没在亚萍的爱中,而此时还沉睡在幸福爱情中的巧珍,依然牵挂着心中的“加林哥”,几次偷偷跑到城里却见不到“加林哥”。终于见着一次心爱的“加林哥”,依然不减对他的关心与疼爱,盘算着给心爱的人置办个“狗皮褥子”,给他的被子“絮点新棉花”,甚至拿出自己多半的微薄收入给心爱的人改善伙食。   

善良的巧珍,就这样对自己心爱的“加林哥”温柔不减,甚至更加热烈。   

此时的高加林,正徘徊在巧珍与亚萍之间,矛盾中的他对于巧珍的突然来访已有些不耐烦了,一句“这不是在庄稼地里!我的领导就住在隔壁”就敷衍了巧珍的亲热,而巧珍的几句“老母猪下猪仔”让人感到乏味的话,使得高加林心中爱的天平更加倾向了黄亚萍,不由得想起与黄亚萍“海阔天空的讨论”是“多有意思”啊!

“一眼就能看到底”的巧珍,无论如何也看不出她现在的“加林哥”早已不是“庄稼地里”的“加林哥”了,单纯的她是不会知道加林现在心里想什么,面对有些烦躁的高加林,再说些什么呢?她自己也不知道了。聪敏的巧珍虽然感觉到加林似乎对她不像以前那样亲热了,可真诚的她还是把委屈藏在角落里,心中依然装满“加林哥”的爱,而高加林的一条“鲜艳的红头巾”又使得巧珍落下“幸福的泪水”,依然还感觉到加林在亲她爱她,可面对巧珍温存的爱,此刻心里万般滋味的高加林早已没有了过去在庄稼地里那样令人陶醉了的感觉了。一条红头巾,或许能安慰一下可怜的巧珍,也能安慰一下高加林矛盾苦闷的心情以及负心的救赎。   

不再眷恋土地的高加林,似乎要斩断一切与土地的联系——包括巧珍的爱,他要面对“一场非常严重的抉择”,他要做一只黄亚萍眼中的“大雁”飞向远方,而这个“远大的志向”,也只有眼前这位有“共同生活情趣、共同语言”的理想爱人黄亚萍实现了,而与“只能说些农村里婆婆妈妈的事”的巧珍结合,只能被拴在土地上,甚至被拴在“这个县城了”。

在这痛苦的比较与抉择中,高加林心中黄亚萍的位置就这样慢慢上升起来。   

当黄亚萍终于向高加林摊牌,向高加林表示了爱情,并示意可以一起带他回到离“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很近的家乡南京工作时,他又把他的爱情与前途联系在一起看了,他预感到自己人生的“暴风雨”又一次来临了。   

面对这一次人生重要的选择,在痛苦地一番权衡利弊之后,慢慢地向自己的良心妥协了。对他来说,前途还是重要的,更何况还有理想爱情的陪伴,可谓爱情事业“双丰收”。

重读路遥的《人生》——平凡的世界,不平凡的人生!   

六   

在人生与爱情的十字路口间,对于高加林来说,两者不是孤立的。在那么多命运的十字路口,面对选择,似乎对他来说永远是那么的痛苦与无助。作为一个在人生道路上行走的孤独者,必须面对选择,因为他要一路向前,无法停歇,实现自己的理想与抱负。   

再一次面对爱情的十字路口,高加林毅然地选择了他认为的真正的爱情,接受了黄亚萍的爱,更何况这权利笼罩下的爱还可以实现自己的远大前途,可以“远走高飞”,奔向“南京”、奔向“苏杭”、奔向“上海”......

两位自中学时期就有点“那意思”的青年,就这样自然而然地在一起了。   

面对黄亚萍大胆、奔放、活泼的爱,一个有血有肉的男人是无法拒绝的,何况内心有丰富情感多愁善感的高加林。衣食无忧的黄亚萍,无疑是那个时代的现代女性。她具有时尚活泼的知识女性的特点,同时又有城市地位优越感的任性专横的富家小姐性格。   

对于黄亚萍来说,高加林无疑是她爱情的理想对象,学生时代就对高加林有点暗恋的意思,只是没有表白自己的心声;还有一个原因,高加林毕业回到了农村,就在黄亚萍眼里消失了,她明白,像她这样的城市小姐是不会“为了爱情而嫁给一个农民”,她“一辈子吃不了那么多苦”。即使她知道高加林是她心中真正的爱人,她只能无奈地把理想中的高加林埋藏在心里,还时不时地想起他。以后的日子里,另一个追求她的高中同学张克南,暂时填补了黄亚萍的感情空白,成了双方父母认可的一桩美满婚姻。

如今,高加林从天而降,又来到了黄亚萍的眼前,自己“平静的内心世界”又被“搅翻了”。她喜欢高加林的“性格、眼界、聪敏和精神追求”,喜欢他“才华横溢的文章”,喜欢他“颀长健美的身材,瘦削坚毅的脸庞,清澈而明亮的眼睛”,俨然像小说里的男主人公,这样的理想男人怎能错过呢?   

在自私的还有点专横的黄亚萍看来,“追求个人幸福是一个人的权利和自由,我是我自己的,谁也没权力干涉我的追求,包括至亲至爱的父亲。”虽然她与克男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了,在她看来,就算与他结婚,假如爱上另一个人,她也会义无反顾地离婚的,她始终不会在乎别人的感受,不在乎张克南的心里感受。世俗的人们一定会相信:假如黄亚萍真的与高加林走到一起,也一定不会保证她还会遇上另一个更优秀的“高加林”,在人们的眼里,她就是男版的“陈世美”。

黄亚萍就这样并没有像高加林那样经过痛苦地思想斗争,下定了决心大胆地向高加林表白了爱慕之情。在她看来,像她这样的还算优秀的条件,高加林是无法拒绝的,更何况对高加林来说还有“去南京”这样有吸引力的条件。她草草地处理了与张克南的关系——写了一封绝交信,就决然地投进了高加林的怀抱。   

毋庸置疑,黄亚萍心里是爱着高加林的,虽然不顾世俗直接大胆,也对得起“爱情”这个字眼的,也许只是满足了她的爱情的征服欲罢了。与巧珍对高加林无私的爱不同,并且正好相反,巧珍的爱是利他的,黄亚萍的爱是利己的。   

七   

高加林面对又一次的爱情降临,心潮激荡,为之激动,为之战栗,感到“一场风暴就要来临”。他要坚定地冲上去,更何况这场“风暴”或许能给他带来远大的前途。   

高加林“权衡了一切”后,决定要和巧珍断绝关系,跟亚萍远走高飞,虽然他觉得自己的良心非常不安,骂自己是个“十恶不赦的坏蛋”,不断地折磨自己,把头往墙壁上碰,但还是觉得为了远大的前途,必须做出牺牲,还必须对自己要残酷一些,他要“铁了心”做出这个决定了。

虽然他慢慢地成了顺德爷眼中的在“豆芽菜”,但他还是带点土性的,他还是认为无论如何要给巧珍一个交代的,不像黄亚萍那样一句“我和克南好办,我给他写一封信就行了”就随便结束自己的旧爱,他知道“克男会痛苦的”,而心爱的巧珍更会痛苦的。

高加林不断地考虑着与巧珍断绝关系的方式,他预想这是一个撕心裂胆的场面,不忍心看到巧珍流泪痛苦的脸庞,又无法像黄亚萍那样写一封绝交信,目不识丁的巧珍是看不懂的。

高加林还是觉得要与巧珍当面说的好,毕竟是自己对不住她了,地点选好了,要说的分手的话也在心里演练过无数遍了。他想尽量说得委婉一些,尽量不刺痛她纯真的心,他想巧珍会理解的。   

站在约好的地点大马河桥上,伏在桥栏杆上,望着奔流不息的河水,高加林的心里如滔滔的河水一样无法平静。他要彻底地斩断过去与土地的联系,可以毫无留恋地离开生他养他的贫瘠的黄土地,可巧珍那亲切可爱的脸庞,是永远无法从他的记忆里抹去的,或许这是他一生逃不掉的梦魇。   

一声温柔的“加林哥”,把高加林从难以言说的复杂心情拉回来,像尖刀在他心中捅了一下;转身看到永远为他浑身上下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巧珍,他的心立刻碎了。想好的开头和许多安慰的话语,已无法从他的口中说出。

还在爱情梦里的巧珍,永远心疼地关心着她的“加林哥”,心疼他是不是病了。望着巧珍温存而又担心的眼神,清澈可鉴的心灵,高加林心中一阵阵的心酸,可下定的决心又怎能回头呢?他又怕他的意志被感情重新瓦解,终于说出了那句委婉但又让巧珍跌入万丈深渊的话:“我可能要调到几千里路以外的一个地方去工作了,咱们……”   

聪慧的巧珍立刻就明白了,说好不哭的她,两串泪珠静静地从脸颊上淌下来了。她或许知道会有这么一天,她只是怨自己没文化,配不上她的“加林哥”,还是毫无怨言地接受了,尽管她是那么喜欢“有文化的人”。此刻,乱箭穿心的巧珍强忍着泪水还是一无既往地心疼地安慰着心爱的人:“……你走你的,到外面找个更好的对象……到外面你多操心,人生地疏,不像咱本乡田地……”

此时此景,有血有爱的人啊!哪一个能承受得住呢?何况这丰富情感的巧珍!可巧珍还是强忍着疼痛无声地默默地接受了,只是“泪水在脸上刷刷地淌着,一串接一串掉在了桥下的大马河里……大马河的水,在巧珍的心里静止了,天与地旋转着,一切一切沉默……沉默……整个世界都好像沉默了……”

每每读到这里,我的耳边总是想起小时候刘兰芳评书里的一句词:这真是万丈高楼失脚,扬子江心——断——缆——崩——舟——这句话,用在巧珍身上,真的一点也不过啊!   

一声“加林哥……我走了!”彻底揉碎了高加林的心,他想拦住巧珍,说些安慰的话语,可嘴唇像灌了铅似地无法张开。望着巧珍头也不回远去的背影,他高傲的头似乎低下了。前方的人生道路他无从知晓,虽然不能停歇,或者面临再一次的痛苦抉择,可他永远是巧珍情感世界里的“罪人”了,永远也逃不出对巧珍情感的“救赎”了,永远不能在巧珍面前抬不起头了……   

高加林飞快地骑上车子,疯狂地蹬着,孤独地行驶在黄土路上,模糊的双眼把他重重地摔倒在土地上,“身子伏在草地上,双手蒙面,像孩子一样大声号啕起来……”   

每每此时,情何以堪?每次读到这书中肝肠寸断的文字,我都抑不住复杂的心情,掩面而泣,任止不住的泪水滑落双颊,久久不能平静。人生无论繁华与落寞,生活无论贫穷与富有,地位无论高贵与低贱,作为有血有肉的人类来说,情感永远都是过不去的坎!      

重读路遥的《人生》——平凡的世界,不平凡的人生!

八   

路遥塑造的刘巧珍,也许是代表着中国无数劳动妇女坚韧与豁达的刚强性格,也代表着那个时代农村中追求自己理想、追求自己幸福生活的女孩。她不是那种“简单的农村姑娘”,虽没上过学,可感受和理解事物的能力很强,加上天生的多情,有极丰富的内心世界,成了那一带的“盖满川”。

这样的奇女子,生活在那个时代确实是悲剧性的,她无疑是受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余孽思想的危害,斗大的字不识一个,虽然那个时代是解放了的新中国,可刚解放不久的中国,封建思想的惯性思维还在,一时消散不了。假如生活在现在,刘巧珍肯定是学校里的佼佼者,也必定会在大城市里成就自己的一番理想与事业。

这样一位不平凡的“花朵”一样的姑娘,正因为哀叹自己没文化,才极力想找一个有文化的伴侣改变自己的命运,而高加林正是她寻找的最为合适的对象。聪颖的巧珍明白,高加林与同样生活在这土地上的其他人绝然不一样,他不止外表英俊潇洒,还有浑身的本事:“吹拉弹唱,样样在行;会安电灯,还会开拖拉机”,更可贵的是还会给报纸上写文章,又会讲究卫生,永远穿着“浑身香皂味”的干净衣服,这样的男人为他做出任何牺牲也心甘情愿,尽管他的家里穷得叮当响。在巧珍的心里,只有跟了像加林这样的男人生活才“最有意思”,甚至见了他比见了自己的爹娘还亲,就是跟上他跳了崖也值得!

即使媒人把家门槛“踩断”,巧珍也永不开口自己的婚事,心自暗地里默默地等着心爱的“加林哥”,无数次在梦里幻想着与高加林在一起的情景:手牵着手,在“春天的田野里、夏天的花丛中、秋天的果林里、冬天的雪地里”走着、跑着,像“人家电影里”一样,让他“把她抱住,亲她……”   

自高加林闯入自己的生活里,巧珍的心里和眼睛从来也没有离开过他,而自己没文化的心理阴影,又使得她在加林面前感到自卑,心里不由得随着高加林的人生起伏也不断地悲喜交加着。高加林自高中学子——农民——民办教师——农民之间的命运转变,刘巧珍却有着与高加林截然不同的心理感受,虽然她也为了“他的痛苦而感到痛苦”,但高加林命运低落的时候反而成了她最为高兴的时候。“心眼很活”的巧珍心里明白,只有高加林最接近农民的时候,才能与自己的地位最接近,也才是她最有机会接近他并能真正得到他的时候。

终于在高加林的教师生涯被“下了”的时候,成了农民的高加林又跌进了人生的低谷,刘巧珍像“火山冲破了地壳”一样控制不住的“感情洪流”终于“爆发了”,勇敢地向高加林提出了“咱们俩个一搭里过”爱情蓝图,高加林也终于抵挡不住巧珍“火一样热烈和水一样温柔的爱”。自此,由于时代造成的悲剧以及两个人不同的文化背景及性格所造成的地位上的不平等,使得刘巧珍的苦情悲剧也就上演了。

也许多数人认为高加林与刘巧珍结合在一起是多么美好的结局,也符合绝大多数中国人皆大欢喜的故事结局,但现实是往往比任何美好的愿望都残酷。正因为如此,自古至今,“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这句话永远成为人类爱情首当其冲的祝福语,可天下有多少“有情人”成为了“眷属”?人们的心里自然清楚。即使他们俩真的生活在一起,也难免以后保证不会分开,而造成分开的那个人也必定会是高加林,正像后来一无所有的高加林似乎明白了:假如真的与黄亚萍去了南京,他也不会保证一辈子幸福,也根本无法保证亚萍不再爱其他更优秀的男人,大城市的南京里比他出色的人谁知有多少。可是,高加林直到最后才明白,如果与巧珍结了婚,他就敢保证巧珍永远会爱他,因为巧珍永远怀着一颗对文化敬畏的心,才使得对高加林永远会产生敬爱感,永不背叛。也许正是因为巧珍的没有文化,从小在乡野山间长大才使她对于世事无常的得意失意没有过多计较和苛求,只是简单地追求着自己的爱与幸福,不像高加林那样对人生有过多的幻想与追求。   

往往是一些自命不凡、自负清高的“文化人”才对生活百般挑剔,以至于在理想与现实的抉择上,无法把握住正确的人生方向,才使得人生显得如此失意、苦闷、彷徨、落寞、悲苦、心酸......

在不可捉摸的感情世界里,人类似乎永远都会是这世界上唯一善变的动物,特别是那些有了一定知识,有了一些文化的眼界开阔异想天开的人物,永远会站在舆论的风口浪尖。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的人生磨难后的人,直到人生的终点才忽然感叹“平平淡淡才是真”,似乎也永远逃不出“失去之后才觉得可贵”的俗套。   

许多时候,农夫的人生哲学要比孔子的人生哲学简单而直接。一个没有文化的德顺爷的人生哲学永远要比一个有文化的高加林的人生哲学朴实而真挚。最简单与实用的生活哲学,似乎永远存在于占绝大多数的广大劳动人民手中,教育并哺育着一代一代的普罗万众、生生不息。而那些像韭菜一样换了一茬又一茬的私家王朝,永远躲在小楼里绞尽脑汁地想着自己的王朝千秋万代,心里唯独没有装着广大的劳动人民,结果想着想着就被割了。高高在上的醉生梦死的统治阶级,至死也不会明白自己到底错在哪里?   

重读路遥的《人生》——平凡的世界,不平凡的人生!

九   

在世俗人的眼里,刘巧珍被高加林甩了,被甩在了“半路上”。自不必说巧珍的心里是无以复加的悲痛,作为一个家庭出现这样的变故,那更是一件痛苦的事情,特别是刘巧珍那时的年月。有的男女双方家庭甚至两个家族由此走向了对立面,成了冤家死对头,更甚者有的两个家庭会产生流血事件,闹出人命的事来。要知道,作为受害的女方家庭,特别是在那时农村人的眼里是多么不光彩的一件事,是辱没自己祖宗的事。尽管高加林与刘巧珍之间只是经历了一场短暂精神上的相恋,并没有经历了婚姻,可在别人的眼里他们俩早已成了事实上的婚姻,甚至在长舌妇的嘴里,他们俩早已搂在一起躺在一个被窝里“睡上了”。

有时我想,高加林与刘巧珍如果真的突破“男女底线”,做了男女之事,刘巧珍或许真的能为爱“殉情”,因为那时比现在封建的农村,如果那样,刘巧珍心里清楚自己真的成了人们眼无人问津中的“破鞋”,是无论如何在村里生活不下去的。要知道,封建思想可是把杀人不见血的刀!    刘巧珍心里清楚,自己只不过是爱了一个“文化人”,并没有做过令人可耻的事情。即便这样,也会让她以及她的家人在村人们面前抬不起头来,痛苦不堪。巧珍的爹为此还病了一场,自不必说舆论漩涡中的巧珍了。在大多数人们的想法里,刘巧珍不是“寻短见,恐怕也要成了个神经病人”,人们知道,她对高加林是多么的迷恋啊!   

可要强的巧珍既没有“寻短见”,亦没有“神经失常”。人们不久在田野里看见她劳作的身影,像“一匹带着病的、勤劳的小牝马”,只是明显的比原来瘦了一圈,那是半个月不思饮食、夜晚无法入睡的结果。这件事,无论搁谁身上不死一回扒一层皮才怪呢!   

这样一位在德顺爷眼里有着一颗“金子般”心的灵性女子,重新爬起起来了。也许刘巧珍的心里闪现过死亡的就念头,可当她一看到“生活和劳动过二十多年的大地山川、土地上她用汗水浇灌的禾苗”,死的念头会顿时消散得一干二净。她留恋这个世界,她“爱太阳、爱土地、爱劳动、爱清朗朗的大马河、爱大马河畔的青草和野花……”,还有爱她的亲人,她“要活下去!要劳动!要在土地上寻找别的地方找不到的东西!”。

经历了这样的感情大变故,刘巧珍并没有像一般女性一样任由自己软弱消沉、觅死觅活。她似乎明白了她在爱情上的追求是多么天真,她和亲爱的加林哥差别太大了,她只能接受现实对她的这个宣判,尽管她心中无法割舍对高加林的爱,可她永远不会恨他。爱一个人,巧珍已经把她的心全给心爱的人了,她一生永远都会无怨无悔,就像德顺爷心中的“灵转”,只要自己的心不死,自己心中的“灵转”也就永远不会死。   

刘巧珍承受着爱情的不幸,默默地承受着世俗的舆论压力。为了不使自己心爱的人加林过于难堪,痛苦后的巧珍马上选择嫁给了心爱自己许久的马栓。她近乎赌气似的选择了“旧式”的婚俗,用大张旗鼓婚礼形式排遣自己的落寞,用红红火火的热闹与喧哗场面来掩盖自己的痛苦与眼泪。她想到自己就这样结束姑娘生涯,与一个自己并不爱的男人结婚,从今以后自己的命运将永远与这个男人拴在一起了,与他“一起劳动、生儿育女、过一辈子光景了”,可她永远不会忘记自己心爱过的人是高加林!她为他哭过、为他笑过、做过无数次关于他的梦,而如今,梦已经做完了,她还得继续“活人”。

巧珍就这样拖着自己虚弱的身躯踏上了迎亲的队伍,鲜红的红丝绸盖头下面,掩盖着她“痛苦抽搐着”的美丽而憔悴的脸庞。在将要出村的那一刻,她忍不住用手捺开盖头一角,最后看了一眼张望过无数次的“加林家的土检畔”,看见了河对面的那棵老梨树,看见了那一片绿色的谷林”,曾经与高加林在一起的温馨幸福的画面,一幕幕又闪现在脑海里……如今这一切将一去不复返了。   

别了!这过去的一切!巧珍无奈地重新蒙住了脸,痛苦的泪水再一次从她干枯的眼睛里涌了出来……

重读路遥的《人生》——平凡的世界,不平凡的人生!

结束了与巧珍的爱,高加林与黄亚萍的“浪漫”爱情,就此从地下上升到了地上,疯狂地陶醉在他们罗曼蒂克的热恋中。双双告别了有些相同的旧爱,又各自怀着不同的心情与感受沉浸在“现代”美好爱情里。这对惹人注目的“新青年”迅速地就成了县城里人们议论的话题。   

黄亚萍把高加林带到了另一个生活的天地,他的情绪当然是很兴奋的,感到新奇和激动,像十四岁那年第一次坐汽车一样。可短暂的浪漫之后,面对黄亚萍的“任性”,高加林又时常觉得“烦恼”,心顿时像刀绞一般疼痛,情绪一下子就从沸点降到了“冰点”,把兴致勃勃的黄亚萍弄得败兴极了。感到苦恼的黄亚萍,又想着法子恶作剧般地“折磨”高加林。

高加林不会忘记,当他把他与巧珍的爱情讲给黄亚萍时,黄亚萍轻蔑地指责他与没文化的巧珍结和是“自我毁灭”时,自尊心受到侮辱的他愤怒地向黄亚萍发了火:“我那时黄尘满面,平顶子老百姓一个,你们哪个城里的小姐来爱我?”。只会考虑自己感受的黄亚萍首次领略到高加林的“古怪”脾气,心中难免会想道克南可从来都没过对我发这么大的火,可高加林更会想到巧珍从来也不这样对我说话的。

当黄亚萍任性地”折磨“了一回高加林,高加林感觉到自己的自尊心又受到了伤害,再一次愤怒地对黄亚萍说了脏话发了火。或许高加林不懂得黄亚萍“开玩笑”捉弄式的浪漫,只觉得黄亚萍的爱就像“烈性酒”一样,使他“头疼”,他感觉到与黄亚萍的爱简直是“一场苦恋”。

当自尊心又受到了伤害的高加林,脑海里不自觉地闪现着巧珍的身影,她那“美丽善良的脸庞”,永远温柔而甜蜜地向他微笑着,心里又如刀绞般疼痛,埋在枕头里忍不住失声痛苦的他,嘴里竟喃喃地一遍又一遍地叫着她的名字。一边是“苦恋”,一边是“温柔之乡”,高加林就这么痛苦地比较着、矛盾着。

陶醉在爱河里的人似乎永远只相信情感,爱情使人欲仙欲死,亦让人生不如死,。而任何的爱情,最终也避不开现实,理想中的爱情再令人陶醉,也终究会有醒来的时候;就像理想之于现实,永远是一对欢喜冤家。脱离了“伊甸园”的爱情,永远是“水中花、镜中月”,一碰即碎。

被爱情“俘虏”了的高加林,虽然有时感觉像“苦恋”,但能搭上爱情的顺风车到达自己理想前途的彼岸,或许能带来一些安慰的。心比天高的高加林,被时代的浪潮裹挟着不断向前,在命运的十字路口,他似乎总是不假思索地选择了理想化的自己,假如现实中的高加林能稍微圆滑世俗些,他的人生也许能走得远一些。可性格即命运,一个人的性格无法改变,人生的足迹也就打上性格的烙印了。正是高加林自卑与自尊的矛盾性格,他的人生才让人觉得那么得感慨唏嘘;他自尊得不惧怕敢于挑战他自尊心的人,自卑得像个孩子不敢到生人家里吃饭,他不像张克南那样世俗让爱情走父母路线,先让家长认可。   

当高加林又一次陶醉在命运之神的安排时,再次欣喜若狂地接受了,幸福地踏上了省城的短期新闻培训班之路。他不会想到,这将是他城市最后的告别演出,一双无情地双手正慢慢伸向他,把他的梦想撕了个粉碎......   

十一   

高加林已经领略了“权力”的厉害,他不会想到还会再一次领略“权力”的厉害!   

世俗的权力不会把“县长的千金”黄亚萍怎样,但无论如何会把“平头百姓”的农民高加林送入痛苦的深渊。在世俗人们看来,高加林在他们的眼中就像是一个外来“入侵者”,分了他们的“一杯羹”,抢了他们的“饭碗”,甚至抢了他们的“女人”。高加林显然搅动了某些人的利益,挑战了某些人的权威,这位不会走“群众路线”的不合时宜的“愣头青”,谁知道以后还会做出让他们意想不到的事情来。

在有股“市民和官场的混合气息”的克南他妈心中,不知天高地厚的“乡巴佬”高加林显然是“欺负”她头上了,不报复他对她来说是不合情理的了,没有比抢了自己的“准儿媳”更严重的事情了。一封带着强烈报复心的举报信,就这样彻底终止了高加林的梦。   

高加林兴致勃勃地从大城市的省城回来后,就知道了自己将要结束梦想的城市生活,从“非农业户口”又变成了“农业户口”,又即将成为地地道道的“农民”。事情虽然来得突然,高加林不知所措、心情麻木,短暂的心情不平复之后,难免心有不甘的他还是平静地接受了。人生经历了这么多,或许高加林心里平淡了许多。过于理想主义的他,还是要面对残酷的现实。对于一个在城市与乡村之间被边缘化的小人物,即使再挣扎也无济于事,只能无奈地接受了。   

高加林再一次地接受了现实,他只是想:“不就是又要回到他们村,回到土地上再当一次社员吗?”身体上的劳累与疼痛他会吃得消,肉体上的苦累,会把他的心理创伤再次“拧好”。只是回到农村第一个想到的是巧珍,而高加林早已从高三星嘴里得知离开他的巧珍已成了马栓的媳妇,心中只能绝望地骂自己是“混蛋”。   

高加林不知道生活开了他一个玩笑,还是他开了生活一个玩笑。他现在看来与黄亚萍的爱情好像是“做了一场梦”而已,如今自己又成了“农民”,与城市里的黄亚萍之间又“横上了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尽管他知道亚萍对他的爱是坚决的。   

黄亚萍得知加林被告发辞退后还极力地奔波,想挽留住高加林,挽留住她的爱情,但这一切都晚了。这始料不及的变故,使得黄亚萍也尝到了爱情的苦痛,她真诚地爱着高加林,但她也真诚地不情愿高加林是个农民。   

曾经幻想着与黄亚萍手挽着手,徜徉在南京的大街上,去长江边看朝霞染红的浪花,去雨花台捡五颜六色的雨花石,一直向往的理想生活眼看就要实现了,而如今一下子又破灭了,高加林又一次感觉到胸口剧烈的疼痛,再一次要面对爱情的抉择。他觉得要与黄亚萍做一个了断,主动向亚萍提出分手。

面对满脸泪痕的黄亚萍,高加林拒绝了她要和他一起去农村的想法,虽然他知道此时的亚萍是真诚的,完全可以做出崇高的牺牲。他不会让亚萍为自己做出牺牲,更何况她是县长的千金,他知道她吃不了农村的苦的。情感上真诚的高加林最后还是对黄亚萍说出:“从感情上来说,我实际上更爱巧珍,尽管她连一个字也不识。”听到这话感到惊讶的黄亚萍也只能无可奈何地说出“祝你们幸福”的话,而此时的高加林只能痛苦地说:“巧珍已经和别人结婚了。”   

重读路遥的《人生》——平凡的世界,不平凡的人生!

十二   

高加林空空地离开了县委大院,离开了梦想的城市生活,正如他空空地来到这个城市。他感觉到就像个“叫花子”一般走在县城通往农村的道路上,走到了曾经走过无数次的大马河桥上。就在这桥上,他初次感受到了巧珍那火一般的爱,也就在这桥上,他又亲手狠心地斩断了与巧珍的爱。虽然高加林经受过命运数次的折磨与捉弄,可这一次的磨难,他觉得何尝不是怨自己呢,悲剧似乎还是自己造成的!虚荣心的选择,使他放弃了生活的原则,把生活中最宝贵的东西轻易地丢弃了!此时他才忽然感觉到了德顺爷的话似乎“灵验了”,害了别人,也害了自己!自己还有什么脸面见“江东父老”呢?

虽然高加林心酸痛苦地听到了村里砍柴娃娃的“哥哥你不成材,卖了良心才回来”的戏谑,但最终善良淳朴的庄稼人还是接纳了他,不住地你一句我一句用庄稼人简单的生活哲学安慰着他,感动得热泪盈眶的高加林,情不自禁地给父老乡亲散着纸烟,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   

而七十多年“孤家寡人”的光棍汉德顺爷又一次用他简单实用的人生哲学,依然用他那热腾腾的心再次地安慰了高加林受伤的心。泪水连连的老汉德顺爷用自己一生的遗憾痛苦地为善良的巧珍感到惋惜,自己一生的坚守只会换来心中的“灵转”,可触手可得的“金子”你为啥轻易地抛弃了呢?    又回到了人生起点的高加林,接受了德顺爷的人生哲学,深深地扑倒在土地上,沉痛地喊叫了一声:“我的亲人哪!”

高加林的人生似乎就此戛然而止,这个并非结局的结局,令读者意犹未尽、浮想联翩。我想,这就是这部《人生》作品的伟大,也正是路遥的伟大!这就是优秀的文艺作品带给人们的心灵震撼!   

《人生》一问世,虽然立刻引起极大的轰动,人们在为作品中的人的经历感叹唏嘘的同时,但也有不少人还是对结局不甚满意,不能叫高加林嚎叫一声“撂在地上”就不管了。有的还甚至给路遥写信,要求他改结局,要老实巴交的马栓得个怪病死掉,巧珍嫁给高加林,或者高加林娶了同样美丽的刘巧玲。但路遥坚持着自己的作品,他觉得高加林以后怎么办,只能让生活来回答,因为生活还在继续,生活本身就是在矛盾中前进的。我也相信,高加林今后的人生结局一定不会比别人差的,他就是在农村里生活,也必定会是村里的“大能人”,今后改革开放中的“冒尖户”;在今后改革开放的城市里,也必定不会再拒绝高加林这样的优秀青年。人生浩瀚,虽犹如滔滔不绝的江河,而那些意志坚强的人似乎永远在激流险滩拐角处激起壮观而又美丽的朵朵浪花;虽然大多数的凡夫俗子不能像伟人那样能力挽狂澜,但只要你在人生道路上永不停歇,总会有一朵美丽的鲜花会向你开发,即使在沙漠里,也会有鲜花在某一时刻会绚丽地绽放,就像在空旷的山谷里,也总会有一朵兰花会散发出淡淡的迷人的幽香。   

像路遥这样的思想大家,是不会迎合某些读者的,会把自己的作品再补上一个“狗尾续貂”的结尾。他把作品中的主人公结局留给读者,交给了现实,交给了生活,因为生活还在继续,不会停歇。    就像《平凡的世界》中的结局,孙少平步伐坚定地走在省城通往煤矿的路上,路遥又把主人公交给了生活。许多读者又为孙少平这样的人才再继续去当一个黑乎乎的煤矿工人而感到惋惜,在永不停歇的人生道路上,生活必定也不会保证孙少平会挖一辈子煤的。

重读路遥的《人生》——平凡的世界,不平凡的人生!   

十三   

现实生活创造了优秀的文艺作品,文艺作品也最终离不开现实,就像农民离不开土地,土地也离不开农民。人类最初的文艺作品是在田间乡野中不自觉得创作出来的,那是劳动的快乐,是真情自然的流露,丰收的果实是大地给人们的回报,也给人们带来了喜悦与憧憬。世界上最动听、最震撼人心、最能带给人欢乐的,似乎永远是劳动号子。土地,永远会给人们朴实而厚重,尤其中国几千年的农业社会为主的国家机制,农村的生活不论哪个时代都不会淡出中国人的视野。中国每一次农业制度的变动,都会引来整个国家社会制度的巨大变革与变动。   

路遥的生活时代正是农村社会制度变革的时代。他出生在农村,少年时期生活在农村。青年时代在城市中求学,对文学的追求与热爱使他成了那个时代具有影响力的专业作家,留在了城市。农村的变化,依然是他关注的话题,他往往在农村城市之间往来穿梭,他既了解农村生活也了解城市生活,更了解处在城市与农村边缘地带的人的生活。   

农村的生活经历深深地影响了他,陕北苍凉而厚重的黄土地以及善良而淳朴的陕北父老乡亲哺育了他。正是这样的生存经历,造就了他真诚的人格,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是那么的朴实而又厚重,直抵人们的心灵并深深地影响了那一代的人。可令人惋惜的是一代文学巨擘生命突然戛然而止了,英年早逝让人唏嘘不已。我到相信一些人的说法:路遥是积劳成疾累死的,从他的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中感受到这一点。文学创造到了呕心沥血的程度,永远怀着“初恋般的情感和宗教般的意志”,这样的作家,不被累死也会把自己“燃烧”死。   

在那物质与精神都极为缺乏的年代,作为一位有作为的作家来说,写作是一项多么苦的一项工作。路遥时不时地亲力亲为地去体验繁重的劳动生活,下矿井,抬石块,这可不是一般作家能做到的。正因这样,朴实的路遥才写出了朴实而又厚重的文学作品。    每当我读《人生》时,我都会觉得书中的人物与我身边的人物是那么得相似。高玉德、高加林、高明楼、刘立本、刘巧珍、德顺爷……都会或多或少的在我生活的村里找到这些人物的影子。正因为路遥对农民及黄土地的热爱,才写出了这么栩栩如生的感人作品,他对土地的真诚,也正如艾青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重读路遥的《人生》——平凡的世界,不平凡的人生!

后记:   

虽然路遥用了“人生”这个大命题命名自己的这篇小说,内容也只不过写了几个普普通通的人物,但作品给我带来的心灵震撼,令我刻骨铭心、回味无穷。每一次的阅读,都会让我掩卷沉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