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赶考高旻》-“居士禅”话题

 timtxu 2017-02-23

“居士禅”话题

按说禅堂作为“最高学府”,进禅堂打七要克期取证,不是谁都以进来的。有师父讲,到禅堂现学做功夫是来不及的,可是如今这个时代和以往不同,佛弟子中真正肯踏实做实际功夫的人很少了,真正能做上功夫的人更少。如果按过去的要求,如今没有几个人有资格进禅堂。


现在到高旻寺禅堂来打七的人,水平参差不齐,心态也各异,有些人连禅法的常识都不懂,禅堂的规矩更不懂。这年头,能够暂时放下俗务,到高旻寺禅堂吃苦遭罪练腿子,那也属上上根器的人了。因此,和尚在头几个七的时间段讲开示,要不厌其烦地讲一些禅宗的基本常识和禅堂规矩。

有一天,和尚讲禅宗常识时讲到,“禅宗的修持,不限于某一个方法,古往今来,祖师大德们为了接引不同根基的学人,创造了种种法门,开设了种种方便。


禅法主要可以划分为如来禅和祖师禅。


达摩祖师来中国以前,中国没有祖师禅。从达摩祖师起,中国的祖师禅一脉单传,到六祖惠能以后,禅法又分为五宗七派,各宗各派祖师各出手眼,成就了很多人。现在教内和社会上很多人又提出了一些新的禅法,有‘生活禅’、‘安祥禅’还有‘现代禅’等等,这次发现有人又写出了‘居士禅’。”这当然是指我写的那轴禅偈了。和尚说这些话时语调平缓,没有流露出一点褒贬倾向,只是最后说了一句“禅的品类还是蛮多的。”


每天晚饭后第一支香以前,都有一小时的讲开示时间。大和尚谈到“居士禅”的第二天,是一位叫演度的班首师父讲开示。这位演度师父是典型的棒喝派,他直来直去,说话绝不徇私情,看到什么不顺眼的,便会劈头盖脸的一顿喝叱,大有棒喝天下的气派。


那个时候,在我的眼里,此人总有一种愤愤不平的意味。另外也有些人对此颇有分别,在这些人眼里,棒喝也是要论资格的,老和尚发脾气那叫棒喝禅风,普通班首师父喝叱人那叫耍臭脾气。


其实,这种分别也是十分障道的,进了禅堂,无论师父说的、做的棒喝的如不如法,你都要往道上会。作为禅和子,你心有分别,眼有高低,那就永远不会在修行上讨到真消息。


这位演度师父也讲到了“居士禅”,他大概是这样讲的:“啊,现在有些人不老实办道,自以为是,就喜欢标新立异,弄些花里胡哨的名堂,历代祖师的禅法还不够我们用吗?又搞出一些什么‘安祥禅’、什么‘生活禅’、什么‘现代禅’,这回又听说搞出了什么‘居士禅’,这些人到底想干什么,想当祖师是不是?”口气很严厉,与德林大和尚谈到这个话题的调子完全不同。


乍一听,我觉得非常刺耳,很不舒服,心里话,你年纪轻轻,明白多少?就敢乱下棍棒?可是转念一想,这大不对,用分别心揣度班首师父不是一个禅和子办道的态度。

高旻寺禅堂主要参念佛是谁,要求把这个话头紧紧地提着,这个念佛是谁的话头要活参,不能在念佛两个字上死执着。

念佛是谁呀?

拖死尸的是谁呀?

起烦恼的是谁呀?

讲开示的是谁呀?

这样一参,我忽然发现自己起分别了,话头打失了,我着了一个人我的相。如果同样这段话由德林大和尚口中说出,我会这么不舒服么?肯定不会,我肯定会虚心接受。


之所以演度师父讲这话我不舒服,那是看人家年纪较轻,心中不服而已。禅堂是一个整体,讲开示者和讲开示者之间没有分别,讲开示者和听开示者没有分别,佛和众生也没有分别,怎么演度师就和德林大和尚有分别了呢?

德林老和尚

在道海堂,德林和尚是法主,他请的班首师父们是代他说法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班首师父们就是德林大和尚的化身,是大和尚的千手千眼,演度班首此时就是德林大和尚,就看我们怎么往道上会了。


今天演度班首对“居士禅”等问题的说法和两天前德林和尚对这个问题的说法,的确似乎截然相反,这不正好是大禅师惯用的围堵式的两头棒么?


这太高明了呀!听到正面夸赞就舒服,听到反面呵叱就觉得刺耳,这正好暴露了自己修行上不到位的地方。参禅修行不是论见地做偈子那么简单,要从事上过去才是呀!


我很感激演度师父的呵叱,我原先把那四十八首偈子起名叫居士禅,自己也觉得不甚合适,但没想到后果会很严重。


演度师提醒了我,不要轻易立一个名相。


一般学子都比较着相,你立一个名相,没有影响还好,如果有影响,那会让许多人生执着,以为你发明了个什么法门。其实禅法是圆融无碍的,通一切法,你立了一个名,不仅局限了它,而且很容易招谤,因为它露了一个挨揍的屁股。


不立名相,别人就没处下棒。这一点上,佛给我们做了很好的表率,他老人家说法随立随破,就是不让人执着。禅宗从佛拈花迦叶微笑开始,就一无所执,本来无宗,强名之为禅宗。


所谓祖师禅和如来禅的提法,也是后来人们总结归纳出来的,大迦叶、菩提达摩和六祖慧能,都没说我立了个什么祖师禅,佛也没说我立了个如来禅。


后来的一些人为了强调一个东西,往往喜欢安立一个名字,一不小心就会让人觉得他是个什么宗、什么派的创始人了。即使他本人没有什么当祖师的野心,也很容易让人起分别而招谤。何况有立就有破,有生就有灭,你的所谓法门到底有多少自己的特色,有多大的生命力,能传几代很成问题,传不下去,你成为昙花一现的笑柄;传下去了,你又给后人留下门派之争的隐患。


“安祥禅”是台湾的耕云先生提出来的,他是不是居士不知道,一度影响比较大,我看过一段录像带,讲得不错,很多人都称他为耕云大师。他好像刚六十岁左右就去世了,他的禅法也就很快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如果按照他在世时的势头发展下去,后来会是什么走向,会形成什么局面很不好说。


其实严格说来,安祥禅的提法多余,不能让人安祥的根本就不是禅,光能让人一时安祥而不能达到最后生命解脱的也不是禅。


“现代禅”我也略有所闻,是台湾一个叫李元松的人提出来的,他是不是居士我不知道。这人似乎有点见地,但更多的是自以为是,禅本无住,非关过去现在未来,不能与现代生活相适应的禅法那也不是禅。硬要推行一个什么叫现代禅的东西,会造成一种逻辑性混乱。


尤其是一个在家人立一个禅门山头,日后会很麻烦,弄不好可能演变成邪教。李元松在四十多岁就去世了,难能可贵的)是他在临终前认识了自己的问题,我看到他在《禅》刊上发表的一份临终忏悔书,他在忏悔书中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说他的现代禅是不能让人成佛的,他自己临终也只能念佛求往生。


从这个表现来看,我还是很赞叹他承认错误的勇气,不失为一个修行人。古往今来都有一些学佛人,似悟非悟,却又自是自彰,推行己见不顾后果,最终忽悠大了,连承认错误的勇气都没有了,只能硬撑着不服输,从而变成邪教,其结局只能是大妄语罪堕入地狱。


作者于2006年参谒净慧老和尚的诗画

“生活禅”的概念,人所共知,是已故禅门大德净慧老和尚提出来的一种理念。禅七两年后,我曾专程参访过老和尚,再后来又相约见过几次面。我和净慧老和尚缘分极好,他老人家对我非常器重,我的禅画在各地丛林大规模亮相,就是净慧老和尚开的先河。他希望我多写、多画、多出版、多开画展,发挥特长,用艺术弘扬禅法,净化人心。净慧老和尚作为一代禅门大德,他的禅法是有主流传承的,至于是否通透究竟,我一个后学小子,不敢妄加揣测,更没资格评论。


在我看来,他的生活禅体现了一个出家人对世间的关怀,尤其是对世间文化人的接引方便。生活禅不是一种法门和门派,而只是对古德“平常心是道”和“搬水运柴皆是神通妙用”等平实精神的一种现代阐述,这是祖师禅的本来面目,不是后来人的创造。


事实上,生活禅的亲切提法,的确把许多社会上的文化青年吸引到了佛门,对禅法的普及产生了一定的作用。但同时我也觉得,生活禅也不必过分强调,因为禅和生活本来一体,离开生活就没有禅,如果过分强调了,把生活禅当成了一面旗帜,一个门派,或许是对净慧老和尚本怀的一种误读,传到后来很容易形成禅的世俗化和表面化。


由此我想到太虚大师的人间佛教,大师当年可能是为了纠正佛教离开人间,过于倾向遁世和神秘化的偏差,而特意强调佛陀来到人间广度众生的本怀。其实,佛陀既然来到人间,在人间弘法,那他在人间说的一切法就都属于人间佛教的范畴。对于人间佛教的过分强调,可能造成人们的误读,渐渐地,佛教便会一步步演变成人天法,佛教会渐渐被矮化,和儒家文化混为一谈,最终被消解成世间的劝善励志或心灵鸡汤之类。


事实上,台湾印顺大师的人间佛教,已较太虚大师在世俗化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如今人间佛教已经成为佛教主流的一面旗帜,连许多社会上五花八门的佛学班、灵修班和传统文化班都打出了人间佛教的旗帜,其真实货色已与佛教没有多少关系了。即使在佛教内部,佛教的学术化,哲学化倾向也越来越明显,强调真修实证的人越来越少,佛教越来越沦为一种理念的教育。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我真的很感谢演度师,他的棒喝让我想了很多,从而避免了一个误区。可以想见,这组偈子如果用了居士禅的名称在世间流传,必将会产生相当的副作用。那些诗偈后来我又配了一些说明文字和画,做成一个小册子,取名为《在家出家》,在佛门道场中颇受欢迎。再后来由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时,有关方面希望我淡化宗教色彩以便适应更广大的读者人群,于是,最终以《在世出世》的书名出版。


演度师批完居士禅,在休息时,我们在院里相遇,我特意走向前去,从正面很恭敬地向他打了个问讯。他有点愕然,说:“您这位老居士,不必这么客气嘛!”


其实当时他并不知道,我正是他痛斥的那个业障鬼。

 

赶 考 高 旻

当代丛林禅七纪实

内容梗概:

这是一部当代参禅用功的纪实著作。


2003年冬天,为了亲近禅门高僧林老和尚,作者以普通禅和子的身份,全程参加了高旻寺十二个禅七。


其间经历了许多饶有意味的境界,老和尚凌厉冷峻的接引手段和不循常规的行事风格,禅堂四众弟子勇猛精进的办道态度,加上作者置身其间的直接体验,十分引人入胜。


这次独特的参禅经历笔墨再现,将带读者重温一个全新而奇妙的精神领域。尤其是作者与老和尚之间几番正面的往来酬答,恰如江湖高手过招,机锋迭出,情节之突兀、语言之活泼,令人大开眼界又忍俊不禁。诚可谓当代禅林之佳话、传世之公案。


该著作已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推出网络电子图书。应广大读者要求,近期草香庐官方微信将节选部分内容编辑成微信,以飨读者,先睹为快!

                         图文编辑:清  宁

                         图片摄影:权新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