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子那些事儿》第7章

 盘锦正心国学 2017-02-23


孔子的学问从哪里来的呢?

很多人都对此好奇。

卫国的大夫 公孙朝就曾经问子贡说:“仲尼的学问是从哪里学来的?”

子贡说:“周文王武王以及周公道,并没有失传,还留在人们中间。贤能的人可以了解它的根本,不贤的人只了解它的末节,没有什么地方没有文王武王之道。 我们老师哪里有不学的呢?任何人的长处智慧,老师都会向其学习,却并没有固定的哪位老师教导他老人家呀!

《论语.子张》: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

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没错,孔子就是这样,他观察并学习生活中的所有事物,取长补短,总能有所进益所以他老人家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孔子曾学琴于师襄,问礼于老子,学官于郯tán子,问乐于苌cháng弘。”

此外,当他听说哪里有贤者、智者,便会立刻去向对方学习。

我们之前讲过,在母孝期满后,他去宋国考察殷商的礼仪文化。在《礼记》中也记载着他去杞国考察夏代文化。

这一次,他要去洛阳——周王都。

“问礼于老子,问乐于苌cháng弘。”便是这一次游学的收获。

在孔子的弟子之中,有两位身份最高的:南宫敬叔

他们是鲁国当权三大夫之一孟孙氏的公子,而孟子还是后来孟孙氏的家主,身份十分尊贵。他们已经跟随孔子学习多年。

这一天,孔子对南宫敬叔说:“我听说老子博古通今,通晓礼乐的起源,明白道德的归属,那么他就是我的老师,现在我要到他那里去向他学习。”

南宫敬叔回答说:“我遵从您的意愿。”

说实话,在当时的鲁国,孔子的这两位学生是世家子弟,恐怕比老师的地位还要高一些。

于是南宫敬叔就跑去见鲁国国君昭公对他说:“我父亲临死之前曾嘱咐说:‘孔子是圣人的后代,他的先祖在宋国消亡了。他的祖先弗父何,最初拥有了宋国,后来给了弟弟厉公。到了正考父时,辅佐戴公、武公、宣公三个国君,三次任命,他一次比一次恭敬。因此他家鼎上刻的铭文说:“第一次接受任命,他弯着腰;第二次任命,他弯着身子;第三次任命,他俯下身子。他靠着墙根走,也没有人敢欺侮他。在这个鼎里煮稠粥,煮稀粥,用来糊口。”他的恭敬节俭就到了这种地步。’

鲁国大夫臧孙纥:‘圣人的后代,如果不能执掌天下,那么必定有圣明的君主使他通达。孔子从小就喜好礼仪,他大概就是这个人吧。’

所以我父亲嘱咐我说:‘一定要拜孔子为师。’

现在孔子将要到周国去学习,观看先王遗留的制度,考察礼乐所达到的高度,这是大事业啊!您何不提供车子资助他呢?我请求和他一起去。”

昭公想了想,觉得有道理,便说:“好。”于是送给孔子一辆车,两匹马,派了一个人侍候他给他驾车。

就这样,南宫敬叔(也有一说陪同孔子的人不是南宫敬叔而另有其人)和孔子一起了周国考察学习

所谓的周国,便是当时东周的天子王都洛邑,大约在今天河南洛阳王城公园一带。

孔子到了周国,苌弘询问乐的文化。

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苌弘的故事:

苌弘,字叔,又称苌叔。是周天子的大臣刘文公 所属下的大夫。

苌弘学识渊博。《淮南子》是这样描述他的,天地之气,日月之行,风雨之变,历律之数,无所不通

苌弘对周王室非常忠诚,公元前492年,晋国内乱,和当时的鲁国相似,晋国国政也由几家卿大夫把持着

苌弘的上司刘文公与晋国为世代姻亲,为达到削弱晋国实力、辅助王室的目的,苌弘暗中为范氏出谋划策。结果范氏失败,晋卿赵鞅以此为借口要征讨王室。

当时的天子周敬王是依靠晋国的支持,才登上王位的,他迫于压力,为息事宁人,讨好晋国,下令杀了苌弘给赵鞅陪罪

忠心耿耿的苌弘最终做了替死鬼

据说,因苌弘死得悲壮冤屈,使人们怜惜同情,他们把苌弘的血用玉匣子盛起来埋葬,立碑纪念。三年后,掘土迁葬,打开玉匣一看,他的血已化成了晶莹剔透的碧玉于是,我们有了“碧血丹心”这个成语,用“碧血丹心”来称颂为国捐躯的忠诚之。这就是苌弘化碧的故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