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礼记 · 学记》看为师之道(一)

 小梓宸 2017-02-24

作者:张自慧(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礼记》与《周礼》、《仪礼》一起并称为我国儒家最具代表性和权威性的三部礼文化经典。《礼记》的第十八篇《学记》深入全面地阐述了古人的教育观以及为师之道和为学之道,其中许多道理至今仍能给人以启发和教益。
一、教乃国之本 , 师乃学之本
西汉思想家扬雄在《法言 · 学行》中说:“师者,人之模范也。”[1] 唐代韩愈的《师说》也给教师作了明确的定位:“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2] 其实,先秦时期儒家的先贤们已经深入地论述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师的地位与作用。《学记》开篇即言:“君子如欲化民成俗 , 其必由学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 ,教学为先。”[3] 古人认为君子如果想教化民众、形成良好的风俗,一定要从办学兴教入手。因此,古代的帝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都把教育放在首位。无疑,我们的先祖早就把教育放到了治国安邦、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位置。

      
        《学记》把尊重教师、重视教育视为“务本”。“古之学者,必物丑类。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4] 在这里,古人用类比的方法形象地说明教师的重要性:鼓的声音并不相当于五声中的哪一声,但演奏时,没有鼓则五声就没有和谐的节奏;水的颜色并不相当于五色中的哪一色,但绘画时,没有水则五色就不鲜明;有学问并不等于可以做官,但做官如果没有学问不可能很好地治理一方;老师并不相当于五服中的哪一种亲属,但五服之亲如果没有老师的教诲他们之间的感情就不会亲密融洽。这说明学习对于做官任职、亲和人伦的重要意义,以及教师对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重要作用。《学记》中写道:“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此四者,可以有志于本矣。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5] 此言告诉后人:教与学都应抓住根本 , 务本就是重视源头,正如古人祭川时先祭河、后祭海一样。古人认为学生学习当立大德,求大道,讲大信,明大时;同时,学生的知识是从老师那里获得的,从知识传播的渠道看,师为学之本。因此,教育为立国之本,教师为立人之本。只有重视了教学这个“本”才能做好其他一切事情。


《学记》中以天子如何尊师来强调尊师的重要性:“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而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6] 意即在学习中最难做到的是尊敬老师。老师受到尊敬,他所传的道艺才能受到尊敬 ;道艺受到尊敬,人民才会把学习看得重要。因此,国君不能把臣当作自己的臣来对待有两种情况:一是当臣在祭祀中担任尸的时候。二是当臣做自己老师的时候。按照大学里的礼节,即使对天子讲课,老师也不面朝北。由此可以看出中华民族尊师的传统是多么悠久 ,下至普通百姓上至国君天子,人人皆知尊师重教对国家昌盛、民众生存之重要。
(本文源自“师道尊严与教师发展”论坛论文集)
参考文献 
[1] 洪玉琴 , 李守奎 . 扬子法言译注[M]. 哈尔滨 :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3:6. 
[2] 阙勋吾 , 许凌云 , 等. 古文观止译注 [M]. 长沙 : 岳麓书社 ,2002:405. 
[3] [4] [5] [6] 杨天宇 . 礼记译注 [M]. 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1997: 483 ~ 493. 
作者简介:张自慧 (1966-),女,河南南阳人,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生,主要研究领域:中国古代文化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