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中语文必修三学案导学设计:第二单元第5课 杜甫诗三首

 鲤鱼山九龙门 2017-02-24
高中语文必修三学案导学设计:第二单元第5课 杜甫诗三首
第5课 杜甫诗三首
 学习重点  1.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2.把握诗歌中对仗的手法。
 
一、文本名句
1.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2.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3.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4.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二、杜甫诗歌名句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
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3.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前出塞九首(其六)》
4.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5.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登岳阳楼》
6.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文本导学
 
1.词语理解
(1)一词多义
①回渚清沙白鸟飞回:回旋奔流到海不复回:归返、回归虎鼓瑟兮鸾回车:回旋、运转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回环、曲折回车叱牛牵向北:调转
②独独留青冢向黄昏:仅、只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单独、独自独畏廉将军哉:表反问语气,难道
③哀风急天高猿啸哀:悲哀君将哀而生之乎:怜悯、同情秦人不暇自哀:哀叹
(2)古今异义
①塞上风云接地阴
古义:这里指夔州的山。
今义:长城以北的地区。
②画图省识春风面
古义:图画。
今义:画图形(多指图样或地图)。
③万里悲秋常作客
古义:远离故乡。
今义:一万里的距离。
④百年多病独登台
古义:这里借指晚年。
今义:很多年或很长时期,指人的一生或终身。
⑤艰难苦恨繁霜鬓
古义:极其遗憾。
今义:痛苦愤恨。
2.词类活用
玉露凋伤枫树林:使动用法,使草木凋落衰败
3.特殊句式
(1)一去紫台连朔漠:省略句
(2)环珮空归月夜魂:状语后置句
4.语句翻译
(1)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译文: 
(2)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译文: 
(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译文: 
(4)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译文: 
答案 (1)巫峡江中的波浪汹涌,接连天际。在萧瑟的景色中,边塞大地上都弥漫着阴森的战争风云。
(2)千载流传着她作的胡音琵琶曲,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满腔悲愤。
(3)无边无际的落叶萧萧飘坠,没有尽头的长江奔腾而来。
(4)漂泊万里客居异乡更添悲秋情绪,晚年百病缠身而今又独自登临高台。
 
作者写这三首诗的时间不一样,通过朗读,我们却能感到诗作中流露的情绪大体相同,这是怎样的一种情绪呢?为什么会有这种情绪呢?
答: 
答案 情绪:孤独寂寞、抑郁愤懑、苦闷深沉的愁情。
原因:写这三首诗时作者暂时寓居夔州,国势衰微,生活没有依靠,自己又体弱多病。
 
1.《秋兴八首(其一)》以描绘秋景为外在的行文线索,以抒发悲愁之情作为连通各联的内在联络,请有感情地朗读诗作并体会分析这种特点。
答: 
答案 (1)首联以秋风起兴,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寄寓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2)颔联紧承首联“巫山巫峡气萧森”语意,进而描绘巫峡景象和阴森气氛:骇浪滔天,似暗寓了时局的动荡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阴云压地,又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3)颈联以“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现出思乡之情的深沉浓烈和欲归不得的无奈与凄伤。(4)尾联,秋风里一片捣衣声里蕴含游子无家可归的惆怅凄凉之情,紧承上文之“故园心”,又暗扣题目,绾结全诗。
2.《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诗歌只写了王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情怀的抒发,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
答: 
答案 杜甫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是“悲昭君以自悲也”。(1)他当时正“漂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2)他寓居在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君当年思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王昭君的千载之怨中含着诗人自己的深沉怨恨。
3.《登高》写了飘零的秋景,这个“秋”仅指自然之秋吗?
答: 
答案 “秋”不仅是季节,也是心境;不仅是自身遭遇,也是国家前途。(1)季节之秋——秋风正劲,长天高远,猿猴哀鸣,飞鸟盘旋,天地间阔大苍茫、凄凉清冷的景象,皆传达出秋之凄冷。(2)生命之秋——落叶是衰老的象征,“萧萧下”隐含着诗人心情的下坠,他感叹自己的生命也到了晚秋,面对滚滚长江,永恒的自然更令人感叹时光飞逝,生命短暂。(3)国运之秋——战乱虽已平定,但盛唐景象不再,国事颓败,触动了诗人忧时伤世之感。此诗明写季节之秋,其中也渗透着生命之秋与国运之秋,三者交汇浑融,诗意也由此深沉博大。
4.“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一联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
答: 
答案 (1)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奔流不尽的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秋意萧杀空旷辽阔,一句仰视,一句俯视,有疏宕之气。“无边”放大了落叶的阵势,“萧萧下”又加快了飘落的速度。“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2)它的境界非常壮阔,气势磅礴,对人们的触动不限于岁暮的感伤,同时让人想到生命的消逝与有限,宇宙的无穷与永恒。透过沉郁悲凉的精工对句,显示着诗人出神入化的笔力。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两句对仗很工整,是怎样对仗的呢?有何效果?
答: 
答案 (1)“一去”与“独留”,“一”与“独”同义互文,将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得入木三分。可见,昭君是多么孤独!
(2)“紫台”对“青冢”,一个富丽繁华,一个荒凉冷落,对比多么悬殊!
(3)“连”对“向”,“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
(4)“朔漠”对“黄昏”,“朔漠”即北方的沙漠,“黄昏”一般指时间,在这里更主要指空间,即和无边的沙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天幕是那样的大,仿佛能够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独有一个墓草常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为什么?青冢有恨啊!一年年、一天天,向人们展示着千古的悲哀!
这两句既对仗又对比反衬,上句写昭君生前的不幸与孤苦,下句写她死后的孤寂与冷落,一句话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内涵相当丰富。
 链接作家作品 
1.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河南巩县人,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曾漫游各地,寓居长安十年,“安史之乱”时被叛军俘获,逃出后任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一度任剑南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其作品显示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集》。代表作有《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组诗“三吏”“三别”等。
2.背景展示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四月,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第二年春天,杜甫买舟东下携家眷来到夔州暂居。在夔州居住的两年时间里,杜甫写下了四百多首诗。本课所选的三首律诗,都是写于这个时期。
《秋兴八首》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杜甫流寓夔州时所作的一组七言律诗,作者借秋天的景色感物抒怀,故曰“秋兴”。这一组诗历来被公认为杜甫抒情诗中艺术成就最高的诗。
《咏怀古迹》也是一组七言律诗,和《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766)秋,是杜甫在夔州和自夔州赴江陵途中陆续写成的。夔州和三峡一带本来就有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庾信等人留下的古迹,杜甫借吟咏这些古迹,追思历史人物,同时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
《登高》一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当时诗人病卧夔州,身体的病痛、生活的艰辛、时局的动荡、兵乱的不断,使得诗人备受摧残。这一年的重阳节,杜甫约他的一个远亲吴郎来饮酒,不想吴郎因事没有来。杜甫感慨万千,独自登高,写下了这首触景伤怀的七言律诗。
3.文体知识
律诗,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诗体。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诗之名,形成于唐代。每句五个字的称为“五律”,每句七个字的称为“七律”,每两句为一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偶数句押韵,中间两联讲究对仗。
文内文外
 
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    凋伤枫树林,巫山 巫峡      气萧白露使枫树林凋谢零落了,巫山、巫峡山高林密,一派萧   森。  瑟阴森的景象。玉露:白露。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巫山:在今四川省巫山县东,属巴山山脉,绵延八十
余千米,山势陡峭。萧森:萧瑟阴森。江间   波浪   兼天涌,巫峡江中的波浪汹涌,接连天际。在萧瑟的景色中, 塞  上   风云接地阴   。边塞大地上都弥漫着阴森的战争风云。江间:巫峡江中。兼天:连天。塞上
风云接地阴:实际是联想而来,背景是当时回纥、吐蕃不时侵扰。丛菊两开两个秋天过去了,因为有家不能回,他  日   泪,  孤舟一  系     故园心。感伤流泪已非一日,一叶孤舟上,永系着思念故园之情。丛菊两开:杜甫于唐代宗永泰元年(765)五月离开成都,打算出川东水路回故乡,至大历元年(766)秋,已经
过了两个秋天,两次见菊花开,所以说“丛菊两开”。他日:往日。系:系舟上岸。故园心:思乡之情。
寒衣  处处   催刀尺,    白帝城高深秋季节,人们在赶制冬衣,傍晚站在白帝城高处,可以  急  暮 砧。听到急促的捣衣声。催刀尺:赶裁新衣。刀尺,剪裁的工具。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砧,捣衣石。
咏怀古迹(其三)
群山万壑      赴  荆门,      生长千山万壑逶迤不断一直延伸到荆门,此地还遗留有生长明妃尚有村。明妃的山村。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西北。明妃:王昭君,名嫱,汉元帝宫人,西晋时避晋文帝司马昭的讳,改称“明
妃”。村:昭君村,在今湖北秭归。一去紫台       连朔漠,独留一别汉宫,她远嫁到了北方的沙漠,只留下
青冢   向黄昏。青冢一座沉寂在黄昏中。紫台:紫宫,宫廷。江淹《恨赋》:“明妃去时,仰天太息。紫台稍
远,关山无极。”朔漠:北方的沙漠。独:只。青冢:王昭君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南,传说冢上草色常青,故名“青冢”。
  画图   省识      春风面,单凭看图汉元帝岂识王昭君的月容花貌,只有王昭君的 环珮 空 归 夜月魂 。魂魄佩带着玉饰在月夜归来。画图:汉元帝按图召幸宫人,宫人都贿赂画工。王昭君自恃
貌美,不肯行贿,被画工丑化,不得皇帝召见。后来汉与匈奴和亲,令王昭君远嫁,汉元帝才知道她的美貌为后宫第一,传
说因此杀了许多画工。省:曾经。春风面:形容王昭君的美貌。环珮:古人所系的佩玉,多指妇女所佩的玉饰。空归:昭君既死在匈奴不得归,
只有她的魂魄在月夜归来,故曰“空归”。千载    琵琶作胡语,分明  怨恨曲 千载流传着她作的胡音琵琶曲,曲中倾诉的分明
中 论。是满腔悲愤。千载琵琶作胡语:传说王昭君在匈奴曾作“怨思之歌”,感叹在汉宫受到的冷遇。古乐府有《昭君怨》
《明君词》《昭君叹》等曲辞。曲中论:曲中的怨诉。
登 高
风 急 天高  猿啸 哀,渚清沙白   鸟 飞秋风劲急,蓝天高远,猿啸悲哀,小洲水清沙白,鸟儿飞舞回。回旋。猿啸:猿猴鸣叫。渚(zhǔ):水中的小块陆地。 无边   落木萧萧 下,无边无际的落叶萧萧飘坠,
不 尽  长江滚滚 来。没有尽头的长江奔腾而来。落木:秋天飘落的树叶。萧萧:模拟草木摇落的声音。
滚滚:江水汹涌流动的状态。  万里    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漂泊万里客居异乡更添悲秋情绪,晚年百病缠身
独登     台。而今又独自登临高台。万里:远离故乡。常:经常。作客:客居异乡。百年:这里借指晚年。
  艰难 苦  恨  繁  霜鬓   ,  潦倒而今又备尝艰难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穷困潦倒,新    停 浊  酒杯。病体日衰才停了消愁的酒杯。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繁霜鬓:像厚重白霜似的鬓发。
潦倒:衰颓,失意。新停:刚刚停止。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千古悲愁一肩挑
《登高》是杜诗中最有名的一首七律,被后人评为古今七言律第一,千百年来为世人所传诵。其艺术手法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一气贯注,纵横恣肆。
此诗八句皆对仗,既工整有序,又极尽变化,深厚的感情和精严的诗律相融合。仔细品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
二、深雄悲壮,慷慨激昂。
“悲”字是核心,是贯穿全诗的主线。诗人由于内心伤悲而登高遣悲,由登高遣悲到触景生悲,由触景生悲到借酒遣悲,由借酒遣悲到倍增新悲,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这“悲”字是诗人感时伤怀思想的直接流露,是诗人忧国忧民情感的充分体现,体现了诗人质朴而博大的胸怀,因而本诗“悲”而不消沉,气势磅礴。
三、写情抒情,有错综之妙。
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使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颔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的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颈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漂泊写到多病残生;尾联以白发日多、因病戒酒反映世事艰难、潦倒不堪的社会现状。这样,忧国伤时的诗人形象便跃然纸上。
 
 类文品悟 
我想握住你的手
在梦中,不知多少次,那双手,苍老的,皮肤已经打皱了,似乎在诉说主人一生的饱经风霜。但那双手依然有力,青绿色的血管依稀可见,让人感受到生命的张力。无数次,我多么想握住这双手,可那都是在梦中。
又是一个细雨蒙蒙的深秋,脚下色湿的梧桐发出了响声,低低的声音。细雨有点模糊我的视线,可隐约中我看到了那几个苍劲挺拔的大字“杜甫草堂”。我一阵狂喜,加紧了步伐。梦中的手在我脑海中清晰地浮现,那双手的主人就像一块磁铁,深深地、强烈地吸引着我。
我多想握住你的手啊!让我感受一下这神奇的手。这手写下了多少千古鸿文!多少名诗在这手下诞生!笔底波澜,民间疾苦;世上疮痍,诗中圣哲。这不正是你的写照吗?那句话我已烂熟于胸。“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倶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无数人感动、折服。这是一个怎样宽广的胸怀啊!这是一颗怎样仁厚的赤子之心啊!就让我握住你的手吧,让我摸摸那青绿色的血管。
是的,我是如此渴望握住你的手,让我抚平那皱纹,让我给那双冰凉的手带去一丝丝的温度。人们都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这样的吗?你就是个反例。一生坎坷,仕途多舛,穷困潦倒,可你的心中一直装着老百姓啊!在你受冻的时候,你想着用广厦来庇护天下苍生;在你受饿的时候,你想着用米饭来喂养黎民百姓。当你的儿子因饥寒交迫而死时,我看到你的那双手在颤抖;当目睹民间疾苦时,我看到你的内心在震颤。让我握住你的手吧,那双受冻的手是否寒冷依旧?那双操劳的手是否皱纹密布?
你知道吗?我生活在21世纪,是一个高度发达的社会。我快18岁了,早已过了及笄之年,可是我有些迷茫。在如今多元文化的时代,在走向成人的道路上,我有些彷徨。我知道你的那双手能带给我力量,给我指明一条道路。因而,我更迫切地想要亲近你、抚摸它。
怀揣着激动、兴奋、紧张,我跨过门槛,我看见了,那双大手,那炯炯有神的双眼。可是顷刻,一切如泡沫般幻化消失,只留下匾上的大字“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当我再次睁开眼,窗上已结成了密密的一张网,我的脸颊已布满泪水。
微感言: 


 素材运用 
点击文本
杜甫是一位爱国者,他一生盼望为国效力,而命运并不眷顾他,以致壮志难酬、报国无门;他又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一生创作了大量反映现实的诗篇。他的爱国情怀集中体现在他的诗作中。沉淀于诗中忧国忧民的涕泪,人道主义悲天悯人的情怀,铸就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和感人肺腑的民族精神。“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由一己的苦难推及广大人民的不幸;安史之乱,长安沦陷,他亲眼看见国破家亡的惨景,写出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这样感人肺腑的诗句。
运用示例
    当一句“忧端齐终南, 洞不可掇”一次又一次地浮现在眼底,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身着用怨恨织成的衣衫,用愁苦覆盖脸面的你。你的脚步里透着沉重,你的举止中饱含压抑,你的每一个表情都充满了对世道的无奈与不满。令你愁苦的不是自己的窘迫,而是百姓生活的艰难;令你担忧的不是自家的一日三餐,而是整个国家的危难。于是,在我心目中,“无私”与“伟大”这两个词已悄悄地跟定了你。
40分钟课时作业
一、积累运用
1.对下列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孤舟一系故园心       系:牵挂
B.一去紫台连朔漠   去:离开
C.画图省识春风面   省:曾经
D.渚清沙白鸟飞回   回:回旋
答案 A
解析 “系”诗中指系舟上岸。
2.下列联句没有使用对仗的一项是(  )
A.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B.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C.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D.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答案 C
解析 C项前后句对应的字词在词性和字音平仄上不符合对仗的要求。
3.下面是杜甫一首名为“宿江边阁”的小诗,中间两联语序已乱,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暝色延山径,高斋次水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
①孤月浪中翻 ②鹳鹤追飞静 ③豺狼得食喧 ④薄云岩际宿                  
A.①④③②   B.④①②③
C.②④①③   D.②③④①
答案 B
解析 这是一首律诗,中间两联要对仗,最后一字要押韵,还要注意整首诗的起承转合问题。综合起来看,B项最恰当。
二、考点对练——依文本带考点,由考点明解法
 链接考点 ——欣赏诗歌中的“炼句”艺术
[解析考点]
诗歌鉴赏中“炼句”题型的考查,选的句子多是有代表性的句子。这类句子或者是含蓄地交代诗歌主旨,或者是描写生动形象有趣,或者是揭示作者情感,或者是含意深刻的句子。一句诗可能是写景的,可能是抒情的,也可能是写人的。
提问方式:
(1)×××句妙在何处?请赏析。
(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的妙处。
(3)×××句历来为人称道,请作简要赏析。
[答题路径]
(1)点明该句的句式特点(构思技巧、修辞手法、描写手法等)。
(2)分析诗句内容(展开联想描述景象)。
(3)点情境/表感情/谈作用(点出该句描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在表情达意中有何效果或作用)。
 即时对练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秋兴八首(其一)
杜 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4.《秋兴八首(其一)》中的“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历来被人们称颂,请作简要分析。
答: 
答案 这两句是在前两句写景基础上的“触景伤情”,诗人以“丛菊”“孤舟”等作为陪衬,写出自己离蜀两秋孤身漂泊之苦,“他日泪”是诗人想起以前的处境产生的悲情,“故园心”则写出寄身万里之外的思乡怀亲之情。后来这两句诗还成为海外游子眷念祖国的爱国名句。
三、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5~6题。
岁 暮①
杜 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  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5.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 
答案 边境发生战事,时局艰危,朝廷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乡,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的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
解析 解答此题时要注意知人论世。根据注释得知安史之乱(755—763)虽已结束,但山河又遭吐蕃袭扰,而作者又是“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杜甫,诗文主旨由此可知。首句写作者年终之时还在远地客居,可见其思乡之情,而此时边境还在用兵打仗,忧国忧民的情感跃然纸上,相比之下,自己的飘零憔悴又算得了什么呢?战事紧急,局势艰危,朝中无人请缨,救民于水火;作者一腔匡时济世之志、报效家国之心,可怜无处施展,怎能不惊呢!
6.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答: 
答案 (1)借代,如“烟尘”代边境战事。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2)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解析 颔联“烟尘”代指边境战事,已经延及雪岭,军中鼓角声声撼动江城,可见局势危急,且对仗工整。颈联“天地”极言范围之广,程度之深。作者不写将士流血,不写百姓流血,而是说天地在流血,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愤慨、忧戚。“请缨”运用了《汉书·终军传》中“终军请缨”的典故,丰富了诗文的内涵。作者有一腔报国热情,哪里会贪生怕死呢?反问句式加强了作者报效朝廷、建功立业的感情表达。
四、语言表达
7.根据语意,在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
李白是仙,杜甫是圣。李白与杜甫一生都在燃烧,李白是天上的陨石,杜甫是人间的火种。李白诗如横笛,清丽悠扬;杜甫诗似直箫,深沉悲怆。读李白可以化解俗气、卑怯气、穷酸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读杜甫可以增强爱心 同情心 责任心
8.将下列语句排列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并将序号填入题后的横线上。
①杜甫的“自谓颇挺出”,是一句充满自信的自我评价,它有着历史和现实的依据。
②杜甫对自己的政治器识和文学才华也是十分自信的,而这两点,也恰好是当时科举考试的两项重要考试内容。
③历史的是家庭的影响,现实的是个人的秉赋。
④所以,他在最早的行卷之作《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才写下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自谓颇挺出,应登要路津”的自负诗句。
顺序: 
答案 ①③②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