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咸阳渭河古桥遗址》有感

 窦旭民图书馆 2017-02-24

看《咸阳渭河古桥遗址》有感

 

悠悠中华历史,长长江河奔流,以滚滚渭水做墨汁,以八百里秦川做纸张,写不尽几千年来的周秦征战篇章,诉不完几千年来的汉唐盛衰景象。

唐代诗人王维留下了千古绝句“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清清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代诗人李贺也写下了“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的名句,记载了当代咸阳的风土人情。而杜甫的“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已经告知人们,咸阳桥早已淹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

现今可见到的正对着南阳街的渭河古桥遗址,据考证乃已明清时代所修,历经维护,一直使用到新中国建立后,修筑了钢筋水泥大桥后才停用,废弃最少已有五十年了。应该说,古桥遗址证实了时代的变迁,无可辩驳地见证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目睹那些古老的木桥桩,真是感叹不止;经历了岁月的沧海桑田,使人们深有感触。历史必将一页一页翻过,渭河从未断流干枯,虽有天灾人祸的干扰,河水有时缓、有时急,但始终不歇的流向东方……。

咸阳渭河古桥从明清时代到新中国建立,经历了几百年的日光沐浴和风雨洗礼,为咸阳人默默无闻地奉献和服务,渭河两岸的商务贸易兴旺红火,物资交流活动从未停歇。承载着巨大压力的木桩,至今仍然一声不吭地竖立在河水中央,仍然经受着日晒雨淋。它没有腐朽,只是全身布满了皱纹;它没有倒下,只是上下伤痕累累;它没有低头,只是有点站立不正……。我明白-——这是川流不息的河水的侵害,也是车辆碾压滚动、人类踩踏行走的必然后果。然而,老实的桥桩却从来没有、也不会发出一丝一毫的怨言。它就这么忍辱负重,它就这么甘愿奉献,这不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吗?

目睹这些高低不一、粗细差异的古桥木桩,想想当年在其身上铺设的古代桥梁,估算一下它们曾经为古城咸阳人民所做的贡献,绝对不是用几个数字所能算清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渭河古桥成就了咸阳古城,养育了关中民众,见证了人类历史,促进了社会发展”。

在古桥遗址上,还聚集着大大小小的形状不一的石头,它们倒是白白净净,与灰黑颜色的古桥木桩形成显明的反差。一个像是白色人种,一个像是非洲黑人。这些石头,不像是被流水冲刷而来,很可能是建桥或者保修古桥时人为的运送到此,用它作为垫底使用的。古木桥桩其所以能够坚定地屹立挺重,承担重任,当然离不开这些坚硬的石头作为基础。在这些石头上,有深凹、有浅道,看来都是固定木桩的设置。有石头的协助,木桩自然就会有力地挺立负载,二者的密切配合,自然也就可以担当支撑古桥的重任了。

站在渭河古桥木桩丛中,人们还可以清晰地闻到一股奇特的淡淡的香味,原来这是渭河水与古木桩常年相依浸泡而发出的味道。闻到这似同牛奶般的香味,使人当即就如品到了奶香一样兴奋,浑身增添了力量。

古桥遗址的北边,乃是现代人利用科技手段修建的“咸阳湖”,湖的北岸上,还有现代人为了纪念秦始皇统一七国的“统一广场”,整个咸阳古城一代的渭河两岸全部建成了绿草湿地,配有各种体育锻炼设施,应自豪的说:这里已是咸阳民众健身、游乐的美丽“公园”。如此漂亮的景色,有谁舍得离开?难怪古桥木桩永立水中,多情地观望着这一切,显露出惊叹、喜悦的神情……,好像还在赞扬着现代人的聪明能干。

是的,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历史使命,咸阳人更不能忘记自己的责任。当下,我们就是要发扬先人们吃苦耐劳的作风,传承祖辈们创新拼搏的精神,乘坐“西咸一体”的快班车,深化改革,加快速度,早日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