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沣河 (黄河支流渭河的支流)

 zqbxi 2020-09-20

沣河,黄河支流渭河右岸支流,位于关中中部西安西南,正源沣峪河源出西安市长安区(原长安县)西南秦岭北坡南研子沟,流经喂子坪,出沣峪口,先后纳高冠、太平、潏河,北行经沣惠、灵沼至高桥入咸阳市境,与渭河平行东流,在草滩农场西入渭。全河长78公里,平均比降8.2‰,流域面积1386平方公里,平均径流量4.8亿立方米。

据载,大禹曾经治理过沣河,沣河流域也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西周的丰、镐二京就建在沣河东西两岸。秦咸阳、汉长安也位于沣河、渭河交汇处,汉、唐时的昆明池也是以沣河水系为水源的。


干流走向

沣河,源西安市长安区(原长安县)境内于沣峪鸡窝子以南秦岭北侧,在长安区,流经喂子坪、滦镇、祥峪、东大、五星、沣惠、灵沼、细柳、义井、马王、斗门、高桥、纪杨等乡镇,于纪杨乡樊家寨北入咸阳市秦都区境。县境内长61.8公里,县境内1162.6平方公里。

沣河主源流为沣峪河(沣溪),源头至峪口长26公里,流域面积165.8平方公里,峪内平均比降5.3%。峪口以上长年流水的沟道,右岸有石峡沟、红草河(流域面积16.1平方公里)、南石槽、小坝沟、大坝沟(流域面积36.2平方公里)、拐扒沟、东富儿沟、平沟等,累计长度35.9公里,其中大坝沟最长8.7公里;左岸有太平沟、四岔沟、蒿沟、西富儿沟、左龙沟等,累计长度12.7公里,其中太平沟最长3公里。出峪后,流向西北,左岸除石老沟、牛犊沟、直肠沟、马家沟外,还有高冠河、太平河汇入,至五星乡和迪村西北与潏河会合,会合处距峪口11.8公里。会合处以下称沣河,至入渭河处长32.7公里,其中长安区境内长24公里。

在咸阳市,自南而北,以秦都区沣西乡吴家庄入境,又北流至沣东乡渔王村入渭河。境内流长13.1公里,流域面积36平方公里。河床宽80~250米,比降8.2‰。平均流量9.41立方米/秒,最大流量710立方米/秒。


文化遗址

沣河是一条久负盛名的河道,相传古时洪水泛滥,经大禹疏凿乃成。《诗经·大雅·文王有声》说:“沣水东注,维禹之绩。”《尚书·禹贡》说:“漆沮既从,沣水攸同”。《集传》说:“沣水东北流,经丰邑之东,入渭而注于河。”周代丰、镐两京即建在紧靠沣河东西两岸,秦阿房宫,汉、唐长安城离沣河亦不远,昆明池遗址在沣河东岸。

丰镐遗址,丰京和镐京,均是西周的国都,也是我国历史上在长安地区出现最早的两大全国性都市,距今已有3000多年。周原是泾渭流域的一个部族,文王姬昌迁于沣河西岸营建丰京,武王姬发又在沣河东岸营建镐京。约公元前11世纪中叶,武王自丰镐出发,反商灭纣,建立周朝。至公元前770年,丰、镐一直是周王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1961年,国务院公布丰镐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丰京遗址在今沣河中游西岸,北极客省庄、张家坡、南达新旺村、冯村,东至沣河,西至灵沼河,总面积6平方公里,镐京遗址在今沣河中游东岸,北极落水村,南达斗门镇,东至昆明池故址,西至滈水故道,总面积约4平方公里。

周文王灵台遗址,位于灵沼乡阿底村南1公里,距沣河200多米。关于文王灵台,史书记载较多,《诗经·大雅》中有“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孟子·梁惠王》中有“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其谓台曰灵台,其谓沼曰灵沼。”《左传》中有:公十五年“晋饥,秦输之粟;秦饥,晋闭之籴;故秦伯伐晋侯,……秦获晋侯以归。……乃舍诸灵台。”说明在春秋战国之际,灵台尚存。关于周文王灵台的位置及其作用,《三辅黄图校证》(1980年5月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载:“周文王灵台,在长安(笔者注;指汉长安城)西南四十里。”《诗序》曰:“灵台,民始附也。文王受命,而人乐其有灵德,以及鸟兽昆虫焉。”汉代郑玄注释这段话时说:“天子有灵台者,所以观祲象,察氛祥也。文王受命而作邑于丰,立灵台”。根据郑玄的注解,灵台乃是为观测天象而筑,其位置在汉长安城西南四十里。宋敏求《长安志》载:“灵台高二丈,周百二十步。”今长安县灵沼乡阿底村南1公里,有周文王灵台遗址。唐代在此建有平等寺,建筑物早已无存,地上仅留几个石柱础。

昆明池遗址,位于斗门镇东南。据清嘉庆《长安县志》卷十四引王森文在斗门镇北所见残碑记载昆明池地界“北极沣镐村,南极石匣,东极圆柳坡(即今常家坡),西极斗门”,面积约10平方公里。昆明池开凿于汉武帝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用以操练水师,供长安城用水,供皇室游幸,又是关中大运河漕渠的主要水源。唐代几次疏浚昆明池,并把沣水引入池中,基本保持汉时风貌。约到唐文宗大和年间(827~835年),因向昆明池输水的石垯堰堵塞,池水逐渐干涸,变为大片农田。60年代,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胡谦盈勘察后,在《汉昆明池及其有关遗存踏察记》(1980年《考古与文物》创刊号)中,把昆明池分为汉昆明池和唐昆明池,并认为“唐昆明池的范围比汉昆明池要大一些”,“(唐)昆明池遗址今日从地面上仍然清晰可辨。遗址是一片面积约10多平方公里的洼地,地势比周围岸边低2~4米以上,池的南缘就是细柳原的北侧,即今石匣口村,东界在孟家寨、万村,西界在张村、马营寨、白家庄之东,北界在上泉北村和南沣镐村之间的土堤南侧”。汉代昆明池“北缘在今常家庄之南,东缘在孟家寨、万村之西,南缘在细柳原北侧,即今石匣口村,西界在张家村和马营寨之东。池的面积约十平方公里”。他勘察中还发现昆明台和豫章观遗址,在万村西北约一公里处;白杨观遗址,在孟家寨东南;细柳观遗址,在石匣口村西约100米处;宣曲宫遗址,在沣河西岸,今客省庄一带;织女、牛郎二石雕的位置,今石婆庙内是男像,即“牛郎”,石爷庙内是女像,即“织女”。这和古代文献记载:牛郎在东,织女在西,是吻合的。

沙河桥遗址,位于秦都区钓台乡西屯和资村交界的沙河古河道。东北距咸阳市区约8公里,北离渭河岸约2.5公里。1985年当地村民拉沙时暴露一号桥,1986年在一号桥北端暴露出二号桥,两桥相距约300米,均为木架结构。秦都区文管会和陕西省考古所先后进行了调查、试掘和发掘清理。一号桥木桩排列整齐,清理出16排143根桥桩。二号桥清理出5排40根桥桩。东西排列、南北对应。第一排有辅助桩,南北竖列,起承重和稳固的作用。木桩表皮有明显裂痕,上端参差不齐,形状各异,有砍砸陈迹,另有一些似有榫卯结构。这些桥桩表面涂过一层油质或漆类防朽保护物,并用火烤过。有些桩外面虽无表皮,但同样有一层与内部木质颜色不同的保护层。木桩直径0.34—0.48米,间距2.10—3.20米。木质主要有松、柏、柳、漆、梨、槐木。木桩上端断面形状区别较大,有圆锥形、夹榫形、平榫形、凸凹形、子母卯形等。一号桥桥桩排距4.5—5.5米,桥宽约17米以上。附近出土有变形葵纹瓦当、素面半瓦当、几何纹方砖、绳纹板瓦、绳纹筒瓦等。年代较早,与秦都咸阳遗址中出土同类遗物相似。云纹瓦当与汉长安城等地同类文物的陶色、制法和风格相同。其西南13.5米处出土一大型铜饰件,外形呈叶状,长116厘米、宽43厘米、厚3.3厘米,重32.5公斤,两面均铸有花纹,一面是简化夔纹,另一面是三角几何纹,时代属战国晚期,为桥自身的附属物。在一号桥南端,还出土大型槽状铁构件7件,长7米,宽1.1米,高1.05米,厚0.03—0.06米。二号桥桥桩排距6.5—7.2米之间,桥宽约16米以上。附近出土遗物有板瓦、铜甑、铜熨斗、铜鱼、铜釜、铜戈以及陶罐、铺地砖等。


风景名胜

樊川,位于少陵原与神禾原之间,南接终南(山),北临西安(城),潏河纵贯其间,土肥水美,景色秀丽。汉高祖刘邦曾将这川道封为爱将樊哙食邑,这大概便是樊川名称的由来。据传,今樊村即当年樊哙花园遗址。晋镇南大将军杜预之后、唐太宗时莱国公尚书右仆射杜如晦一宗之杜氏家族和中宗韦后、鸾台侍郎同平章事韦安石一宗之韦氏家族,都居住在樊川道上。因此,古即有“城南韦杜,去天尺五”之说。隋唐年间,僧侣云集樊川,先后建成牛头、华严、兴国、兴教、云栖、禅经、洪福、观音等八大寺院。樊川文物古迹比比皆是,真可谓一步一珠玑。至于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和尚道士的传闻轶事,则更是俯拾皆是,引人入胜。

樊川道上,名胜有:兴教寺、杨虎城将军陵园、华严寺、牛头寺、杜公祠、香积寺、桃溪堡 。桃溪堡,称“人面桃花”,位于樊川中部,潏水北岸,杜曲镇东南。据《太平广记》记载,唐时桃溪堡周围桃园连片,景色秀美。博陵(今河北省定县)人崔护于清明日独游长安城南,至桃溪堡,叩门求饮,柴门之内一美貌女子倚桃而立,令崔护销魂荡魄。来年清明,崔复往寻之,未见女,便在门扉题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此后,引出一段风流韵事,二人终成眷属。传统剧《金碗钗》《人面桃花》《借水赠钗》俱述其事。

青华山,位于沣峪口东1公里处,海拔1269米,距西安33公里。青华山风景幽雅,众多的古迹掩映于丛林之中。进山第一道关名曰过风楼,为仿古城楼建筑,上有箭楼,下有门洞,气势雄伟,扼守山口。青华山有天门四道,沿二天门西侧小路进入毛竹林深处,有一清泉涌流。相传当年唐太宗李世民经此去翠微宫途中,口渴难忍,突然发现一只梅花鹿,即令随从追捕,鹿到此处突然消失,一股清泉涌出地面,太宗饮后大喜,即命名为“鹿引泉”。

万华山,位于喂子坪乡境内,北距西安46公里,海拔1988米。该山东至石砭峪山梁,西至黑沟南岭,一字排列九座山峰,状如锯齿,峰顶又有用单层石块垒起的九个塔状小山,故名“九顶万华山”;又因山有正景、中景、北景、南景、通天门、顶天柱、棺材石、献蜡石、千年柏等九景,故名“九景万华山”。万华山胜景有玉兰峰、吊钟峰、沉香劈山峰、千年铁树、童子拜观音等。传说明万历娘娘来此修身,太子等随行,出长安进子午,故沿途留下了见子河、搂子坪、找儿岭、喂子坪等地名。

西留堡温泉,在滦镇西留堡村,距西安34公里。水温56.5℃,含多种矿物质,对皮肤病、风湿性关节炎等有疗效。温泉西邻草堂寺和高冠潭瀑布、圭峰山旅游区,东南相接沣峪水库、净业寺、丰德寺、灵感寺。

北大温泉,在东大乡北大村,水温40℃,含有14种矿物质,对风湿性关节炎及皮肤病有疗效。

子午温泉,在子午镇,距西安20公里。水温54℃,含硫铁等十多种矿物质,对皮肤病等多种疾病有疗效。温泉附近有香积寺、南五台、小五台、青华山、石砭峪水库、三教堂等风景名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