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少阳病

 古道岐黄 2017-02-24

  少阳病

  少阳病提纲:“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少阳病多来自太阳,亦有初起即为少阳本经自病者,乃因气血衰弱,邪气侵入,与正气相搏结于本经所致。在热病过程中,出现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脉弦等症状,称为半表半里的证候。因其邪既不在外为表,又未入里成实,故治疗上只宜和解,而发汗催吐泻下三法,均在禁忌。

  1.少阳病主证

  临床表现: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苔白滑,脉弦。

  少阳胆经为病,胆热上亢则口苦,热耗津液则咽干,热邪上薰则目眩,此三证为少阳胆火病证的提纲。

  邪在半表半里,邪正分争,出与阳争正盛则热,入与阴争邪盛则寒,故而寒热往来;少阳经脉布胁,病则经气不利,故胸胁苦满;胆病则肝郁,疏泄不利,肝胆气郁,势必犯胃,胃气不和,故默默不欲饮食,气机上逆作呕;少阳火热内郁,则见心烦,苔白滑主疏泄不利,津气凝聚;脉弦主肝胆气郁;

  治法:和解少阳

  方药: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伤寒论》):柴胡12克、黄芩10克、党参10克、制半夏10克、炙甘草6克、生姜10克、大枣4枚。

  本方为和解少阳的主方。柴胡气质轻清,苦味最薄,能疏少阳郁滞,故其邪可解。黄芩苦寒,气味较重,能清胸胁之热,故烦满可除。柴、芩合用,能解半表半里之邪,生姜、半夏调理胃气以止呕,参、草、枣益气和中以养正。本方寒热并用,攻补兼施,有利三焦气机,调达上下升降,宣通内外,运行气血之功,故称和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