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厥阴病证

 古道岐黄 2017-02-24

  厥阴病证

  厥阴病提纲:“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不欲食,食则吐蚘,下之利不止”。

  厥阴是三阴经最末一经,也是邪正抗争的最后阶段。这时由于正气不支,阴阳调节紊乱,所以主要表现是阴阳错杂,上热下寒的寒热错杂证,如“口渴不止,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不欲食,食则吐蛔”等候。亦有正邪消长,阴阳胜复,而见寒邪上逆,出现干呕吐涎沫,头痛的寒化证。或邪热下迫,出现热利下重,渴欲饮水的热化证。至于厥阴病中,“厥”、“热”交替胜复,是说明阴阳消长几种转归,假使厥多于热,或厥逆不复,这是病进;若见热多于厥,或厥去热回,这是正气渐复的现象。

  1.虚实错杂上热下寒证

  临床表现: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不欲食,食则吐蚘,下之利不止,手足厥冷等候。

  本证属于虚实错杂的上热下寒兼有蛔虫病证。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为上热实证;饥不欲食,食则吐蚘,下之利不止为下寒虚证。当阴阳之气不相顺接手足厥冷,蛔虫因热上扰,故又见心烦,食则吐蛔的病证。

  治法:平调寒热以安蛔

  方药乌梅丸

  乌梅丸《伤寒论》):乌梅300枚、细辛180克、干姜300克、当归120克、熟附子180克、蜀椒120克、桂枝180克、黄柏180克、黄连180克、人参180克。

  分别如法过筛为末,炼密共杵为丸,梧子大。每服7-9克,日服3次。

  本方包括苦、辛、酸、甘类药物,从药性上看,是寒热并用,在祛邪中又兼顾到正气,为治疗虚实错杂的上热下寒有蛔厥的常用方剂,并且兼治久痢,方中以乌梅酸能制蛔安蛔为主,蜀椒、细辛的辛以温阳,且能制蛔,配合黄连、黄柏苦寒能清胃,干姜、桂枝、附子的温补,以温脏祛寒,人参、当归补养气血,共奏温脏安蛔,清热止痛,凉温互进,攻补兼施的功效。

  2.厥阴寒化证

  临床表现:干呕,或吐涎沫,头痛巅顶为甚,四肢厥冷,舌苔滑白,脉沉弦。

  肝经有寒,寒邪上逆犯胃,致中阳不振,胃失和降,出现干呕,或吐涎沬;肝经会肾脉于巅顶,阴寒之邪随经上逆,故头痛巅顶为甚;阴寒内居,阳不宣达,故四肢不温。

  治法:暖肝温胃,降逆止呕。

  方药吴茱萸汤

  吴茱萸汤《伤寒论》):吴茱萸6克、人参10克、大枣5枚、生姜10克。

  本方以辛、甘之品,用吴茱萸暖肝胃,使阳气得升,浊阴寒邪得降,配人参、大枣扶正养胃,佐引生姜和胃止呕。

  若有手足厥冷,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或下利,无热恶寒,舌淡,脉微者,宜回阳救逆之四逆汤。若手足厥冷,脉细欲绝,宜散寒通脉之当归四逆汤。若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在厥阴寒化证中,当随证斟酌用方。

  3.厥阴热化证

  临床表现:下利欲饮水,甚至热利下重之证。

  本证属厥阴热化之证,肝经湿热下迫而有下利,邪热伤津而欲饮水。肝之疏泄失职,故其热迫下利有重坠感。

  治法:清热坚阴以止利。

  方药白头翁汤

  白头翁汤《伤寒论》):白头翁12克、黄柏15克、黄连6克、秦皮6克。

  本方一派苦寒之品,白头翁、黄柏、黄连、秦皮俱善清热解毒,尤以秦皮佐引前三味,清肝坚阴,不为热邪所迫,故下利有热者宜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