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时候的零食酸枣糕

 h2happy 2017-02-24
流口水!那些童年时为之疯狂的山间野果,你还记得吗?

  2017-02-24 福建生活20评

  儿时味道

  顾不上妈妈不放心的殷勤嘱托,一心只惦记着和小伙伴约好的野外聚会。如果你有个在山野间撒开脚丫子狂欢的童年,一定不会忘记漫山遍野来自大自然的慷慨馈赠:形如芒果甜似蜜的麻藤包、倒挂着紫色“酒盏”的桃金娘、形似“卐”字符而有葡萄干味的“万字梨”……


  山间野果

  每一样滋味十足的小野果,都曾伴随福建山里娃走过最快乐的童年,成为他们能咀嚼上大半生的甜蜜回忆。

  客家人的山间蜜房


  麻藤包

  在福建不少地区的深山老林里,一年四季皆有无数野果子赶趟儿成熟。诸般美味里,最抢眼的大概要属秋天的麻藤包了。这种野果子学名为五叶木通,因果实大如拳头且形似牛睾丸,故客家人给它取了个“牛哈卵”的诨名。虽然诨名不雅,但这丝毫不妨碍它金玉其内——果子成熟时,金黄色的果肉清甜如蜜,像储满“甜”的“小蜜房”。

  每年秋天一到,麻藤包裹着一肚子的甘甜,悄悄释放出果实成熟的消息。山外馋嘴的孩子仿佛自动接收到讯息一般,三三两两唤上交好的伙伴,披荆斩棘地朝山里进发了。


  麻藤喜阴,故多生长于深山的溪涧旁,有的还喜欢攀附在大树上。摘果子摘出经验来的孩子们专拣溪涧边的小路走,很快便能看到成熟的麻藤包密密麻麻地挂在长藤上。身手好的猴儿似地蹿上大树,顺藤摸瓜将麻藤包一个个摘下。

  刚摘下的麻藤包,有着最丰足和新鲜的汁水。掀开麻藤包厚厚的外皮,就露出了里头金灿灿的果囊。果囊内嵌纵横交错的丝络,很有点丝瓜的神韵。认真一看,丝络之间还抱着黑黑的籽儿,铺排均匀如艺术品一般。


  轻咬一口,汁水爆开在唇舌间,清甜如调过的蜜水,丝毫不输给市场上的任何水果。加上个头有拳头大小,故麻藤包很像山野间的“小蜜房”,为客家娃储着一肚子的甜。而进山的孩子必摘一个吃一个,先将肚子的馋虫安抚好了,才肯朝着下一处继续进发。试问过去哪个客家娃的童年里,没有过进山搜刮美味的自在时光呢?

  苏东坡也爱桃金娘

  对于福建各地的娃娃来说,从南自北皆有分布的桃金娘所带来的快乐,或许更容易相通。闽南的孩子多唤桃金娘为“中尼”,客家娃则呼之为“多尼”。除此之外,桃金娘还有另一个更接地气的名字谓之“倒捻子”,曾在北宋大文豪苏东坡的笔记里出现并占尽风头。


  桃金娘

  话说这位苏大人莫名其妙得罪了一屋子同事,六十几岁还被贬到当时还是蛮荒的海南儋州。这荒山野岭的,在美食家苏轼的眼睛里,“食无肉”简直不可忍。好在苏大人有一双善于发现美味的眼睛,很快,这种紫色的小野果被他盯上。得到大文豪“殊甘美”的品评后,桃金娘也开始在野果界红得发紫。


  每到桃金娘成熟,福建山头遍布着醉人的紫色。不仅鸟雀蓄势待发,孩子们更是蠢蠢欲动。散学归来早时,男孩总要想尽办法甩掉笨手笨脚的女生,兴致勃勃往山上跑。那些富有童心的大人也不忍心打扰这份简单的快乐,索性带个“孩子头”,振臂招来四邻八乡的娃娃。

  摘下一颗桃金娘塞嘴里,汁水十足的野果在唇齿间绽开,甜丝丝的简直叫人欲罢不能。享用美味时,福建娃娃们还会煞有介事地告诉你:喏,中间那根白芯是打瞌睡的虫子,千万吃不得!孩子们不求甚解,一传十十传百,关于白芯的美丽误会便成了童年最有趣的记忆。


  漫山遍野的桃金娘,总能叫孩子们吃个尽兴。等他们从甘甜中回过神来,发现自己的唇齿都变作了酱紫色。而这份乡野间带来的印记,要在之后的好几天才能从嘴巴里抹去。只是医学上说,桃金娘吃多了有便秘的烦恼。不知道苏大人和福建娃娃们,是否有过一样的麻烦?

  万字梨经霜越美味

  过了秋高气爽的好时节,天气也开始寒冷起来。即便在这段冷清的时节里,福建山间仍有不少美味可追寻。高破天际的拐枣树,经霜后能奉献如葡萄干一般清甜的果实,也是很多福建娃娃童年里最深刻的记忆。


  拐枣

  在福建地区,拐枣还有名声更大的“小名”——因形似“卐”字符,故闽南人称之为“万字梨”,客家人则称它为“逼九子”。

  野外的拐枣树通常能长到很高,在天幕的映衬下,竟有种遗世独立的孤独感。当然,馋嘴的孩子还体会不到这种文人式的多愁善感,他们惦记的是树上的果子何时能够成熟。


  若拐枣未熟时打下来,嘴巴里都是难耐的酸涩味。霜降后再打拐枣的主意,此时的野果子已悄悄酝酿出一肚子甘甜,和字面上的“枣”有了味觉上的契合点。只消擎一根长竹竿往枝桠里“噼里啪啦”一阵乱打,歪七扭八的拐枣便不费吹灰之力落满一地。捡一小团咬嘴里,经唇齿压榨过的甜汁从果渣里分离出来,一股如蜜的甘甜也在口腔里慢慢荡漾开去,隐约间还有点葡萄干的滋味。

  拐枣的甘甜绝非浪得虚名,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谓之“功同蜂蜜”。因为滋味绝美,拐枣也时常被鸟儿惦记。孩子们若下手晚的,便与那些汁水丰厚的果子无缘。


  因滋味甘甜,福建人过去常拿拐枣酿酒。有意思的是,除酿酒外,拐枣还有“解酒毒”的妙用。古人甚至认为,屋外若种有拐枣树,屋内酿酒大多会失败——可见其“解酒”的功能强大到何种地步。当然,这则有趣的故事不妨换一个角度命题:如果屋内酿的是拐枣酒,屋外再种一棵拐枣树,这酒究竟酿不酿得成?

  酸枣制糕甜蜜一年

  每年初秋到冬至,武夷山、浦城、建瓯等地的山野间还有一样好东西成熟。这种明黄色的野果子谓之“酸枣”, 成熟季节密密地点缀在绿叶之中,颜色分明得格外好看。只要赶上秋天这一场酸枣糕的制作时序,家里的老老小小便有很长一段时间能享用到可口的零食。


  制作酸枣糕的果子,最好选择九成熟的。这种熟度的果子本身不至于过硬,酸度适中更利于炮制。采回家后,先给果子们来一场清水澡,之后再放入锅中用沸水煮熟。经此历练后的果子,此时早已碎烂如泥,只消一双筷子轻轻搅拌,果核与果肉便能轻松分离。更细致些的人家,还会大人孩子一齐上阵,手工将果皮、果核一一去除掉。

  等到杂质都收拾干净,便可以依照个人口味,往果泥里拌入白糖均匀糅合。若分寸把握得恰到好处,则酸枣糕酸甜适中,正是可口的美味。


  趁着果泥还有微热,巧妇们会拿一把汤勺,剜一勺倒扣在芭蕉叶或纱布上,置于和风暖日下晾晒成型。若赶上手艺好的,这勺子扣下的酸枣糕有不规整的圆形底座,头顶上还有个弯曲的盘旋。等到水分慢慢晾干,果泥也逐渐变成透亮的明黄色Q弹胶体状,竟有点像光滑温润的琥珀。小孩儿们只要多看一眼,舌底就有口水悄悄在酝酿。


  待酸枣糕晾好,拿剪刀剪成薄薄的一片即可。捡一块入口,酸中有甜,软韧弹牙,配上茶水更是余味悠长。

  几乎每个秋冬,酸枣糕那股酸甜味都是闽北人家的念想。谁谈起那熟悉的家乡味,舌底下不是源源地生出口水来?

  end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新闻的观点和立场

  点击展开全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