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农牧业这样的传统产业,总被有些人认为是夕阳产业,不被人所看好。但有着这么一家企业打着他们的脸,那就是温氏股份。30多年来,它养猪起家却市值千亿,成为创业板最大的公司。最新公布的年报中,它净利润117.72亿元远超有些世界五百强企业,一切的一切都离不开它的掌门人——温鹏程。请看下文~ 正文: 猪肉价格上涨,成就中国首个净利润超百亿的农牧企业!近日,创业板市值最大的企业温氏股份(300498)公布了2016年度业绩快报,公司2016年实现总营收593.55亿元,同比增长23.05%。实现净利润117.72亿元,同比增长89.70%。 这份成绩单可谓是极其惊人,要知道2016年世界500强门槛209.2亿美元(约合1437元人民币),虽然温氏股份2016年的总营收连入围的一半都不到,它实现净利润却把五百强里的一些公司都远远甩在了身后,成为了中国首家净利润超百亿的企业。 2013年温氏股份净利润5.54亿元,2016年净利润已经是2013年的21倍。净利润上涨如此厉害,这背后有两个原因: 一.猪肉价格的上涨!在2014年初至2016年中旬期间,全国生猪市场价格由12.3元/千克上涨至21.1元/千克,增长71.54%。即便是2016年下半年有所回落,2017年价格依旧稳定在17元/千克上下。 二.公司主营业务规模稳定增长,尤其是公司养猪业务规模持续扩大,商品肉猪出栏量同比增长11.57% 8000块钱起家,靠养猪身家百亿1983年,才能年满18岁的温鹏程向其父亲温北英(一个被停薪留职的食品公司干部)要办养殖企业。因为缺钱,温鹏程、联合同村七户人家,一共集资8000元,创办了簕竹畜牧联营公司。如今,温氏股份拿大头的股东们,基本上都是当初这几户人家的子女。 温鹏程的猪肉就这样一点点积攒起口碑,很快就在当地小有名气,猪场在随后几年一再扩建。后来由于不允许私人养猪的政策,温鹏程就把精力放在养鸡上,并制定了著名的“养鸡36条军规”:发展母鸡,走自繁自育自养自销的路子; 养鸡必须封闭消毒,要有严格的操作规程,很快就打开了销路。 当时乡亲们看到温家发财了,纷纷来向温家取经。温鹏程就提出了采取“场户结合”、“代购代销”的方法,与周边农户进行合作。在这种模式下,温氏企业是越做越大,而且由于 温氏企业在育种、养殖和销售流通等重要环节都踏实下了苦工,花了很大的代价。所以, 直到今天,温氏依然在成本控制方面是行业一流,成本远比别人要低。温氏产品在市场上保持极高的竞争力。 员工持股,一上市造就几千个富豪温鹏程曾说:财富不要集中在一个人的手里。在早期的温氏集团实行了员工持股,主要干部和骨干员工不少都持有公司股份。至今,温氏集团仍然贯彻这个理念。目前,温氏股份正在实施员工持股计划,涉及员工人数1.9万人,顺利完成后,“温氏员工持股覆盖率将超过1/3”。 2015年11月2日,温氏集团成功在深交所创业板整体上市。目前市值1489亿元,仍然霸占着“深圳第一股”的宝座。如此之高的市值,也导致了6700人跻身富豪行列。在去年的胡润百富榜中,更是有八人上榜! 直到今天,温氏依然是行业中成本控制最好的。以肉猪养殖为例,生猪业务中,温氏动保成本仅67.3元/头,而行业平均水平是100元左右,温氏产品在市场上保持极高的竞争力。 温氏股份:传统产业不等于夕阳产业我发现其实很多人都有一个误区,认为高精尖的技术才叫创新,像传统产业那都是夕阳产业。其实我认为除了传统产业只要不断创新,就不是夕阳产业! 目前,企业间的竞争已从成本竞争转为技术竞争。当“互联网+”时代汹涌而来,技术快速迭代,温氏集团没有遭受冲击反而紧跟潮流,开展了智能化养殖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在2011年,当外人还以为互联网和养猪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温氏集团已经可以通过电脑,查阅每一个家庭农场的饲料用量、药用量、病鸡数量,对数据进行分析。 如今,养殖人员坐在办公室里,就能通过视频和传感器对栏舍进行全方位智能监控,完成喂料、清粪等工作。这就是温氏企业能作为中国第一的农牧企业的原因。 与此同时,之前火爆网络的“北大毕业卖猪肉”的陆步轩、陈生也将他们的猪肉生意“壹号土猪”在新三板上市,市值百亿。他们的成功就证明了没有夕阳的产业,只有夕阳的技术!不管是什么产业,只要不断创新,就有赚钱的机会。 近日,媒体采访巴菲特的好基友查理·芒格时,他就说:“如果你所在的领域可以通过不断学习,磨练技能,那么你当然会越做越好。伯克希尔如果没有巴菲特不断学习,现在规模要小得多。”巴菲特会有今天这般的成就是靠学习再加以创新,而温鹏程把温氏经营到千亿市值,也是不断地学习创新。所以我一直强调,股市中最重要的不是对基本面了解得多透彻,也不是对技术面的买卖点把握得很精准,而是在于不断学习各种新鲜套路,现在已经不是那个一招鲜吃遍天的年代了。 当然,只要你愿意阅读,我就愿意把我的投资经验分享给你,感兴趣可以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yitiao67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