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战神白起兵法

 老刘tdrhg 2017-02-24

以下由黑郁金香编摘

  白起指挥许多重要战役,平生大小70余战,没有败绩。伊阙之战歼灭韩魏24万联军,彻底扫平秦军东进之路。大破楚军,攻入郢都,迫使楚国迁都,楚国从此一蹶不振。长平一战一举歼灭赵军45万人,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敌战先例,奠定了自己被后世尊为一代名将的基础[2] 。据梁启超考证,整个战国期间共战死两百万人,白起据二分之一。

  白起的作战指挥艺术,代表了战国时期战争发展的水平。白起用兵善于分析敌我形势,然后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对敌人发起毁灭性的进攻。如伊阙之战中集中兵力,各个击破;鄢郢之战中的掏心战术,并附以水攻;华阳之战长途奔袭。长平之战以佯败诱敌,使其脱离既设阵地,尔后分割包围战术,全歼敌军。

  白起作战四大特点:

  一、不以攻城夺地为唯一目标,而是以歼敌有生力量作为主要目的的歼灭战思想,而且善于野战进攻,战必求歼,这是白起最为突出的特点。他是战争史上运用围歼战术作战的无与伦比的统帅。也是中国战争史上很善于打歼灭战的军事统帅之一。

  二、为达歼灭战目的强调追击战,对敌人穷追猛打,较孙武的“穷寇勿追”及商鞅的“大战胜逐北无过十里”(《商君书·战法第十》),显然前进一步。

  三、重视野战筑垒工事,先诱敌军脱离设垒阵地,再在预期歼敌地区筑垒阻敌,并防其突围。此种以筑垒工事作为进攻辅助手段的作战指导思想,在当时前所未有。

  四、精确进行战前料算,不论敌我双方军事、政治、国家态势甚至第三方可能采取的应对手段等等皆有精确料算,无一不中,能未战即可知胜败(《战国策·卷三十三·中山》),故而太史公司马迁称赞白起为“料敌合变,出奇无穷,声震天下”。

  白起兵法是古已有之的,不是他本人所写,也是后人所写托名于他,以求传世。但是非常可惜的是,已经失传。据说韩信与张良在序次兵法时,给兵法排了个名,第一名是《中平兵典》,《白起兵法》排第七,《孙子兵法》排第九,《孙膑兵法》排第十。白起在孙武之后,可见不是按照时间为顺序的,而是以兵法水平为顺序的,可见白起兵法要高孙子兵法一筹。白起兵法虽然已经失传,但是我们可以根据史记中记载的白起战例,从行动中总结出其兵法思想,进行复原。内容如下:

  1、胜利第一,一切为打赢。为达到获胜的目的,不择手段。白起可谓心狠手辣,狡诈残暴,杀人如麻。令敌人是闻风丧胆,胆战心惊。这也可以理解,在战国时期,群雄蠭起,逐鹿中原,唯一的生存法则就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胜者为王。除此外别无选择。这是很现实的。白起用兵充满着鲜明的功利色彩,唯胜利为目的。

  2、必攻不守,兵之急者也。白起攻城略池,所向披靡,说明了他是把进攻放在首位的。连名将廉颇在他的强势进攻下也不得不节节败退,难以站稳阵脚,被迫采取了守势。不断进攻,迅速推进,不取防御态势,让敌人去防御,这样就能始终保持主动权,这是战胜敌人的唯一方法。进攻是最好的防御。这也是白起用兵的特点之一。

  3、诱敌深入,分割包围。白起善于挑逗敌人,伪装失败,将敌人从坚固的防御壁垒中引诱出来,派奇兵迅速插入敌人军队的空隙,结合部,将其一分为二,切割成孤立的两部分,首尾不相联系,成为孤军,无法相互救援,处于好打之势。在没有工事掩护的情况下,以劲弩进行射杀,让敌人成为箭靶子,陷入死地。

  4、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白起用兵,最善于以正兵迎敌,而出奇兵胜之,奇正相生,变化无穷。在用正兵诈败,引诱赵军跟踪追击后,派两股奇兵埋伏在两侧,等他们过去后,拦腰截断,一支25000人的伏兵截住前军,一支4000人的伏兵截住壁垒中的赵军,一分为二,使之首尾不相顾,势单力孤,难以呼应。这样赵军兵力分散了,形不成合力。太史公评论白起的用兵特点是“料敌合变,出奇无穷”,可谓得之,这正是白起用兵的最大特点。

  5、三军可以夺气,将军可以夺心。白起还善于打心理战。在围困住赵军后,他并不是消极围困,而是派出轻兵袭扰赵军,打游击战,从心理上折磨他们,让他们求生不得,求死不能,时刻处于恐怖状态之中,饱受心灵上的摧残,摆脱不了死亡的威胁。最终丧失斗志,丧失信心,放弃了抵抗,举手投降。

  6、全民动员,同仇敌忾,众志成城,大打人民战争。白起围困住赵军后,秦王积极配合,协调行动,动员附近人民15岁以上的加爵一级,群起阻塞赵军的运输补给线,截断赵军的后援,釜底抽薪,彻底断绝了赵军的一线希望。没有援兵,没有粮食,赵军就只有坐以待毙了。这也是白起长平之战成功的关键环节之一。白起作为一线主帅,当是他要求秦王配合的。这也表明白起有原始的人民战争思想,总体战思想。

  7、后勤战。现代军事理论普遍认为,战争军就是打后勤。谁的后勤保障有力,谁就有强大的战斗力。白起也具有这种战略思想。他在围困住赵军后,并不急于进攻,而是切断其经济援助,使赵军的后勤补给跟不上,缺乏食物,饥饿难忍,以致于达到了在壁垒中阴相杀食的程度,达到了人食人的地步。这从生理需求上极大地瓦解了赵军的战斗意志,促成其缴械投降。

  8、夫地形者,兵之助也。长平战场的地形,是四面环山,中间有一条通道,仅容易辆马车可以通过。象条口袋,叫杀谷,也叫省冤谷。这种地形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兵法曰:“兵行夹道,是为险地也。”这种地形不利于通行,但是有利于打伏击。白起就是利用这种地形,诈败,引诱纸上谈兵的赵括信以为真,驱军乘胜追击,进入了白起布下的口袋之中,被一分为二,扎紧了口袋,从而陷入了绝境,以致于一败涂地,几乎全军覆没的。可见白起非常善于利用地形,并且相当高明的。

  9、斩草除根,不留后患。战争的目的是消灭敌人,保护自己。白起也是这样认为的,对于敌人不能心慈手软,否则养虎成患,“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赵军投降后,白起为了从根本上消灭赵国的实力,巩固战果,不留后患,果断地将40余万赵军活埋了。只留下了240人老弱病残和未成年的孩子放回国去,宣传秦军的武威。这极大地震撼了赵国的人心,无不闻风丧胆,魂飞魄散。连不懂事的孩子听见了白起的名字都不敢哭泣。这样也极大的削弱了赵国的军事实力,使赵国从此一蹶不振,走向衰亡。

  10、故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而利于主,国之宝也。孙子的这句话,也是白起所推崇的。秦王要他带兵再次去攻打赵国邯郸,灭掉赵国,他坚辞不去。因为他知道上次没有灭掉赵国,给了赵国以喘息之机,再去攻打,就会遭到赵国人民的拼死抵抗,并且会有休戚与共、唇亡齿寒的诸侯各国来施以援手,那样势必造成秦军腹背受敌,捉襟见肘。处于危险之中,难以保全秦军。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作为深谙用兵之道的白起是不会冒这么大的风险的。这反映了他善于分析形势,审时度势,权衡利弊,严格按照客观规律用兵的科学态度。有主见,不唯上,不盲从。虽然他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事情后来的发展也验证了他看法的正确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