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细读《资治通鉴》:战国史的军事转折点—长平之战

 轻风无意 2018-07-19

上一节我们说到秦王采用了范雎的“远交近攻”军事战略,其实,这从某种意义上,已经奠定了战国晚期的军事走向,但真正让秦国成为军事大一统的军事强国的转折点是一场战役,这场战役就是:长平之战。

细读《资治通鉴》:战国史的军事转折点—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示意图)

秦国改变了自己的外交政策,远东的燕、齐、楚三国暂时得以喘息,尽管这种暂时的安定背后隐藏着更大的危机,但他们都顾不得了,在连年与秦国的战争过程中,他们实在消耗不起了。而与秦国接壤的韩、赵、魏开始陷入急剧的战争恐慌,有这样一个没事就跟你打架的邻居,实在是让人难受的事儿。

赵国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之后,国力大大增强,这也是后来蔺相如“完璧归赵”与“渑池之会”得以全身以退的军事保障,赵国有自己的军事实力摆在哪儿,能征善战的老将廉颇,有这些资本,还有可能与秦国掰下手腕。但无奈的是,历史战车总是不断向关,当秦国变化增强国力的时候,赵国却出了笨蛋的国君和只会“纸上谈兵”的将领。一场让赵国陷入万劫不复的大战役打响了。

公元前264年,秦国攻韩国。韩国是秦国东出的门户,没事秦国就拿韩国练练兵,这一战,秦国占领了南阳(河南修武以西)。两年之后的前262年,秦国又占领野王(就是河南沁阳),这一战把韩国国土与北方的领土上党(山西长治)的联系完全隔断了,上党郡的郡守冯亭无奈之下,投降了赵国。赵国也是贪心,根本没有思考,这个即将被秦国攻下的郡,其实是一个超级大的烫手山芋,二万平方公里土地呢,忍不住,接了过来。

秦国当然怒了,自己煮熟的鸭子一下子飞到了别人的桌上。是可忍孰不可忍,两年后的公元前260年,秦国派大将王齕向上党大举进攻,中间隔了这两年,其实是秦国做军事准备的时期,而赵国还以为上党已经是自己家的领土了,竟然没有丝毫的军事准备。于是,当老将廉颇带后赶来支援上党时,上党已经陷落,有充分军事准备的秦军势如破竹,锐不可当,廉颇节节败退,一直退到了长平关(山西高平王报村),才凭借地势,构筑军事营垒,坚守不出。

这当然是正确的军事战略,秦国远征,最怕的是持久战,老成持重的廉颇毕竟甚有经验,他知道,只要坚守,秦军早晚会撤兵。

老谋深算的廉颇算错了。秦国很快有了针对廉颇的计谋,而赵国恰有一众人等,给予了适当的配合。

秦数败赵兵,廉颇坚壁不出。赵王以颇失亡多而更怯不战,怒,数让之。应侯又使人行千金于赵为反间,曰:“秦之所畏,独畏马服君之子赵括为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赵王遂以赵括代颇将。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王不听。初,赵括自少时学兵法,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则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乃括将行,其母上书,言括不可使。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与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乡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 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王曰:“母置之,吾已决矣!”母因曰:“即如有不称,妾请无随坐!”赵王许之。

细读《资治通鉴》:战国史的军事转折点—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图)

赵兵屡次被秦军打败,廉颇便下令坚守营垒,拒不出战。赵王以为廉颇损兵折将后更加胆怯,不敢迎敌,气愤得多次斥责他,他没有思考廉颇的不出战是不是自家国力的问题。远在秦国的这时已经封侯的范睢又派人用千金去赵国施行反间计(这是一条屡试不爽的离间将军与国君的计策),散布说:“秦国所怕的,只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做大将。廉颇好对付,而且他也快投降了!”赵王中计,便用赵括代替廉颇为大将。蔺相如劝阻说:“大王因为赵括有些名气就重用他,这是粘住调弦的琴柱再弹琴呀!赵括只知道死读他父亲的兵书,不知道随机应变。”蔺相如是少有的清醒者,他看得清赵括的本来面目,但是糊涂的赵王不听。

我们回头来说说赵括,起初,赵括从小学习兵法时,就自以为天下无人可比。他曾与父亲赵奢讨论兵法,赵奢也难不倒他,但终究不说他有才干。赵括的母亲询问原因,赵奢说:“带兵打仗,就是出生入死,而赵括谈起来却很随便。赵国不用他为大将也还罢了,如果一定要用他,灭亡赵军的必定是赵括。”(知子莫如父啊)待到赵括将要出发,他的母亲急忙上书,指出赵括不能重用。赵王问:“为什么?”回答说:“当年我侍奉赵括的父亲,他做大将时,亲自去捧着饭碗招待的有几十位,他的朋友有几百人。大王及宗室王族给他的赏赐,他全部分发给将士。他自接受命令之日起,就不再理睬家事。而赵括刚刚做了大将,就向东高坐,接受拜见,大小军官没人敢抬头正脸看他。大王赏给他的金银绸缎,全部拿回家藏起来,每天忙于察看有什么良田美宅可买的就买下。大王您以为他像父亲,其实他们父子用心完全不同。你可千万不要让他去领兵”。这是赵括母亲的谋国之言,可惜赵王却说:“老太太你不用管,我已经决定了。”赵括母亲便说:“万一赵括出了什么差错,我请求不要连累我治罪。”赵王同意了赵母的请求。

得到赵括带兵的消息后,最高兴的是秦王,这位有雄心壮志的国王要比赵王高明多了,他立即任命善战的白起为三军统帅,把王齕降为副统帅,因为白起的名声太过响亮,秦王甚至还下令,如果有敢泄漏统帅姓名的,立即斩首。紧接着,秦王把王国之内15岁以上的男子全部动员起来投入战场,这是一场空前的战争动员,这一战,直接关系到秦、赵两国的命运,秦国这边紧锣密鼓,赵国呢,那个只会在书本上打仗的赵括呢?

细读《资治通鉴》:战国史的军事转折点—长平之战

(秦国的战神白起)

他讨厌防守,他要进攻,于是采用中央突破战术,在他认为从中央突破进去之后,左右展开,秦军就全线崩溃了,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于是,他到了前沿之后,亲自率军突击,攻向秦军最弱营垒。老到的白起下令有步骤退却的同时,派二万五千精兵,切断了赵括部与后续大军的联络,赵军统帅的中军与赵军被一分为二,后续的赵军,失去了赵括的统领,前面突前的赵括,一肚子学问,手下却无可调用之兵。

紧接着,白起切断的赵括军的粮道,赵军陷入极大的粮食恐慌中。

赵括当然不白给,他坚信自己能够突破重围,事实上他也这样做了,但综合战力明显强劲的秦军毫不退让,赵括脑子里装的军事谋略在实战中完全无用,实在无奈之下,他也只好采用廉颇的战术,不打了,坚守待援。可惜,这种坚守待援是没有后勤保障的坚守,没有粮食的赵军先是杀马充饥,战马杀尽,就煮吃战友的尸体,46天的坚守之后,赵括眼看无望,做最后突击,分兵四路突围(此时如果只突一路,还有可能成功吧),秦军铁壁合围之下,四路全部败归,赵括又亲自挑选敢死队再做突击,这次,他走向了全军覆没,自己也死在了突围路上,秦军的弓箭要了他的命。

细读《资治通鉴》:战国史的军事转折点—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的悲惨景象)

统帅既死,赵军四十万人,全部投降。这四十万,是饥饿无奈的四十万,也是渴望投降能获得新生的四十万人,同样也是赵国所有的战力,赵国几乎全部的青壮年,都在这四十万人里。

武安君曰:“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

“当初秦军已攻克上党,上党百姓却不愿归秦而去投奔赵国。赵国士兵反复无常,不全部杀掉,恐怕会有后乱。”于是使用奸计把赵国降兵全部带到了长平关附近有一个名叫“杀谷”的山谷,赵括把山谷两头堵上,预先在山顶伏兵,把四十万赵人全部埋在了这个山谷里,只放出二百四十个年岁小的回到赵国,前后共杀死四十五万人,赵国大为震惊。

这一战,赵国国内几无成年男子。赵国的青年一代,全在这一役牺牲,赵国从此没落。历史不能假设,假设廉颇一直还守在长平关,这一仗是不是会改观呢,是不是赵国就一定胜利呢?恐怕也不一定。

(图片来自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