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游记》里的说的'灵丹妙药',其实就是中药里的它们......

 su4380 2017-02-24

本刊记者/ 常宇


《西游记》脍炙人口,妇孺皆知。里面的神仙妖怪想必每个人都能如数家珍地说上一些,但您知道神通广大,精通仙术的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三人都懂中医么?您知道生来就有仙灵之气的孙悟空还是精通中医的高手么?


在《西游记》中,很多章节都与中医药有关系。人参果、巴豆、大黄都是连接情节的重要道具,那些毒药、解药都成了磨练唐僧师徒的重要利器。甚至还有一些情节用中药名贯穿了起来,如在第二十八回描写孙悟空与进犯花果山的猎户拼杀场面时,就有“石打乌头粉碎,沙飞海马俱伤。人参官桂岭前忙,血染朱砂地上。附子难归故里,槟榔怎得还乡?尸骸轻粉卧山场,红娘子家中盼望”的生动描绘。在第三十六回中,唐僧用一首嵌入中药名的七言律诗抒发情怀,用益智、王不留行、三棱子、马兜铃、荆芥、茯苓、防己、竹沥、茴香等九味中药回顾了三十六回前他所经历的各种磨难,环环紧扣,字字珠玑,令人拍案叫绝。


《西游记》中还有哪些与中医药相关的精彩内容呢,下面为您一一道来。



每到寒暑假期,各地卫视都会播出经典电视剧《西游记》。


仙食之品——黄精与茯苓


说神通广大、无所不能的孙悟空是医家高手,不仅是因为他会悬丝诊脉,还与他在成长过程中,偷吃仙丹神果,常吃仙草仙药有关。


如《西游记》第一回曾讲述“(孙悟空率领)众猴采仙桃,摘异果,刨山药,劚黄精,芝兰香蕙,瑶草奇花……”,“熟煨山药,烂煮黄精,捣碎茯苓并薏苡,石锅微火漫饮羹。人间纵有珍羞味,怎比山猴乐更宁?”


黄精素来带有神奇的色彩。在古代养生学家乃至医学家眼中,它是一味神奇的延年益寿之品,有“久服成仙”之说。在历代记载中,黄精更多的是一种仙家服食之品,而有关药用配伍的论述较少。东晋道士兼医药家葛洪在《抱扑子》中谓“昔人以本品得坤土之气,获天地之精,故名黄精,服之十年乃可大得其益。”

黄精


徐铉有一篇《食黄精婢》,讲了一个故事:有个婢女不堪忍受虐待,逃入山里,在饥寒交迫中靠吃黄精而活了下来,后来居然能够修到随意念移形的超人境界,成为自由自在的陆仙了。作者还总结原因是由于“此婢也,安有仙骨,不过得灵药饵之尔”。


《本草纲目》认为黄精“气味甘平无毒,可以用于补中益气,除风湿,安五脏,久服轻身延年不饥,补五劳七伤,助筋骨,耐寒暑,益脾胃,润心肺,单服九蒸九曝,食之驻颜断谷,补诸虚,止寒热,填精髓,下三尸虫。”从“久服轻身延年不饥”和“食之驻颜断谷”便可知黄精的作用了。

茯苓


茯苓也常被视为神物,并且有金翁、更生、绛晨、伏胎等雅称。《神农本草经》说茯苓“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养生学家谓茯苓“千年以上者,变化为兔,或化为鸟,服之轻身,成就仙道”。人们普遍认为,茯苓形状特异,多年生长,得松之精气足,久服百病自去,长生不老。魏晋时期,食茯苓以求长生蔚然成风,据说南朝齐梁时期陶弘景辞官返乡时,梁武帝即令“每月赐茯苓五斤,白蜜二斤,以供服尔”,可见古人已把茯苓视为延寿珍品。


灵通神勇的孙悟空肯定不会少吃这些仙品,当然孙猴子乃仙石之卵,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非乃一般,想必倘若凡夫俗子,即使日日以黄精、茯苓、仙桃神果为食,也不会一次次脱胎换骨,能够拥有“火眼金睛”和“七十二般变化”的本领吧。这可能就是造化的不同,但不管怎么说,黄精、茯苓、薏苡等滋补药物对孙大圣通天本领的作用还是不可忽视的。


救命的仙草——神奇人参果


众所周知,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三人在五庄观背着师傅偷人参果时,作者吴承恩借花园土地公公之口,向人们讲述了人参果的神奇。人参果其实叫“草还丹”,“三千年一开花,三千年一结果,再三千年才得熟,短头一万年方得吃。似这万年,只结得三十个果子。果子的模样,就如三朝未满的小孩相似,四肢俱全,五官咸备。人若有缘,得那果子闻了一闻,就活三百六十岁;吃一个,就活四万七千年”,但“人参果,遇金而落,遇木而枯,遇水而化,遇火而焦,遇土而入。却是只与五行相畏。”

在《西游记》中,人参果如此的难得,延年益寿的功效也非同凡可。 事实上,人参也有如人参果之人形,但它不是长在树上的果实,而是长在地下的根茎,不仅生长期长,而且难于采挖。据说人参能够自己移动,有经验的药农经常在它的叶子上做一记号,充分的准备后,马上采挖,不敢停留,否则它会瞬间整株搬移,完好无缺地藏在另一个角落里,让人在深山野林里难以寻觅。


猪八戒吃人参果剧照


根据药农经验,人参尤其是野山参历年愈久,性愈温和,其精力亦足。“因其吸天空清静之气足,受地脉英灵之质厚,故效力巨也”。野山参生长四五十年才增加一两(十六两进制),民间有“七两为参,八两为宝”的说法。只可惜现在这种万年、千年的野山参实在是难得,甚至都无缘闻一闻。现在人参大量人工栽培,感觉上就不那么珍贵了,恐怕其效力也退化了许多。


人参确实有大补和急救的功能。能补五脏,开心益智,民间有人参为“万病之灵药”“千草之灵,百药之长”的说法。独参汤能迅速缓解危急状态,红参与大剂量附子配用,对命悬一线的心衰患者能回阳于垂绝,挽狂澜于顷刻。人参被称为“救命的仙草”,当之无愧。


为朱紫国国王悬丝诊脉


《西游记》第六十八回,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孙悟空对中医诊法原理的熟练运用和所制药剂的神奇。


孙悟空先在朱紫国国王的龙床旁,向众人讲解了中医四诊合参的道理:


 医门理法至微玄,大要心中有转旋。

 望闻问切四般事,缺一之时不备全。

 第一望他神气色,润枯肥瘦起和眠;

 第二闻声清与浊,听他真语及狂言;

 三问病原经几日,如何饮食怎生便;

 四才切脉明经络,浮沉表里是何般;

 我不望闻并问切,今生莫想得安然。


接着孙悟空便为朱紫国国王悬丝诊脉,先分清寸关尺三部,调停自家呼吸,分定四气、五郁、七表、八里、九候、浮中沉、沉中浮,最后辨明了虚实之端,诊断朱紫国国王为忧思惊恐所致的“双鸟失群”之证。


悬丝诊脉剧照


在我国古典小说和传统戏曲里,常有太医为皇帝的后妃们“悬丝诊脉”的情节。一般是后妃和太医各居一室,由太监或宫女将一根红丝线拴在后妃的手腕上,线的另一端交给太医把按,通过丝线辨别病情。这样做,是为了维护宫廷礼制,以防乱了宫规,但悬丝也影响了诊脉的准确性 。一般诊脉,都要三个指头直接接触腕部寸口,就是直接接触寸关尺三部,还要轻取重按,反复琢磨,切脉绝不是那么简单的,学问很多,也是为医者较难掌握的。


其实,悬丝诊脉可说是亦真亦假。所谓真者,确曾有其事;所谓假者,悬丝纯粹是一种形式。原来,大凡后妃们生病,总是由贴身的太监介绍病情,太医也总是详细地询问这些情况,诸如胃纳、舌苔、二便、症状、病程等。为了获得真实而详尽的情况,有时太医还要给太监送些礼物。当这一切问完之后,太医也就成竹在胸了。到了悬丝诊脉时,太医必须屏息静气,沉着认真。这样做,一是谨守宫廷礼仪,表示臣属对皇室的恭敬;二是利用此时暗思处方,准备应付,以免因一言不慎、一药不当而招祸。


由此可见,悬丝诊脉虽确有其事,但不过是一种蒙上了神秘色彩的骗人形式而已。如果太医事先不通过各种途径获知详细病情,那么他再高明,也不会看好后妃们的病。


为给朱紫国国王制“乌金丹”,孙悟空让猪八戒、沙和尚分别去取巴豆和大黄时,二人对大黄和巴豆的功效各有妙解说明,而且沙僧考虑朱紫国国王“久病必虚”,劝孙悟空不可滥用大黄。


虽然孙悟空并未听取沙僧的建议,但在用大黄、巴豆、锅底灰、马尿制成药丸后,用六物煎汤、不沾地的雨水作为药引送服,也许这两种药引对于大黄有遏制的作用,所以孙悟空才不担心吧。


虽然这个偏奇的药方也就孙悟空才敢使用,但没有人怀疑孙悟空如此制药会草菅人命,因为他自有一股仙灵之气,怎么看病,吃什么药都只是一种形式而已,病人只要经神仙点化,定会药到病除的,要不然朱紫国国王怎么能在吃过孙悟空的药丸后心胸宽泰,气血调和,精神抖擞,脚力强健呢?


相信很多人在看《西游记》时都非常渴望像孙悟空一样,在冥冥之中能妙手回春,但真要想得到孙悟空的灵性和能耐,决不能奢望凭空而得,也必须经多年的勤奋积累,多年的刻苦磨砺,多年的黄卷青灯苦读才会学成,孙悟空不也是在五行山下压了五百年吗?神仙造化也需要多年苦苦修炼的呀!


多目怪的毒药被破解


在《西游记》第七十三回中,多目怪为了毒死唐僧师徒,特制了一种毒药。吃了此毒药,三日之内,骨髓俱烂。吴承恩对此药是如此描绘:


  山中百鸟粪,扫积上千斤。

  是用铜锅煮,煎熬火候匀。

  千斤熬一杓,一杓炼三分。

  三分还要炒,再炼再重熏。

  制成此毒药,贵似宝和珍。

  如若尝他味,入口见阎君。


五灵脂


看来此药是百鸟之粪浓缩精华而成,其实中医里,动物的粪便入药也很常见,如具有通利血脉、活血止痛、散瘀止血作用的五灵脂就是鼯(wǚ)鼠的粪便。


虽然百鸟之粪经铜锅千熬万炼,想必毒力肯定不小,但此毒药在炼制过程中还必须避见女性,所以多目怪非常不喜欢他住在盘丝洞的七个蜘蛛精师妹来访。这虽然没有医学道理,只是为了增加一些神秘色彩,但如此巨毒,还是被毗蓝婆菩萨三个解毒丹给破了。唐僧等吃了解毒药丸,须臾,药味入腹,便一齐呕哕,遂吐出毒味,得了性命。真所谓“一物降一物”,也即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现实中,毒药是很厉害、很可怕的,哪有那么容易获得解药呢。武侠小说中都把利用各种材料制出的毒药当作主人公遇险成祥的必备之品而大说特说,主人公越是中毒,越能练成盖世神功。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中医的高明和智慧不是体现在小说虚幻情节中的制毒与解毒上,而是体现在以调理为主,重视恢复自身机体功能,追求治病求本上。


在民间,在老百姓眼里,中医虽慢点,但是去根,强健身体,这也是中医越来越被西方接受的原因。中医即使是使用以毒攻毒的方法,也只针对某一类严重的疾病、特殊的疾病,这不是中医的主流。


来源:《中医健康养生》杂志2015年2/3月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