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趣谈西游:孙悟空竟是老中医?不信你看看他这则医案

 泰茗医讲堂 2020-06-02

泰茗医讲堂:纯正中医,医养结合。

《西游记》明清四大小说之一,此书流传甚广,书中的人物我们都耳熟能详。我们通常只把《西游记》当成故事来看,却不知,《西游记》全书100回,其中有50多回都对中医药有所涉猎,书中阐述医理、咏赞本草的诗文歌赋更是不胜枚举。



(一)《西游记》的一则脉案分析

《西游记》中有一则精彩的中医脉案,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孙悟空与猪八戒、沙僧诊脉论病的过程。


书中第六十八和九回,唐僧师徒四人行至朱紫国,其国王患病多年,久治乏效。其病因是吃粽子时受到妖精的惊吓,导致粽子入胃三年未化。国王在城门外贴榜招医,孙行者前去揭榜,被带到大殿上,在朱紫国国王的龙床旁,向众人讲解了中医四诊合参的道理。



一则,孙行者医理透彻,脉诊功夫极高

行者说:“医门理法至微玄,大要心中有转旋。望闻问切四般事,缺一之时不备全。第一望他神气色,润枯肥瘦起和眠;第二闻声清与浊,听他真语及狂言;三问病原经几日,如何饮食怎生便;四才切脉明经络,浮沉表里是何般。我不望闻并问切,今生莫想得安然。”取得了大臣的信任。接着孙悟空便为朱紫国国王悬丝诊脉,

大圣悬丝诊脉

孙行者诊脉时调停自家呼吸,分定四气、五郁、七表、八里、九候、浮中沉、沉中浮,辨明了虚实之端。诊了左手,又诊右手,然后说出下面一段话来。


“陛下左手寸脉强而紧,关脉涩而缓,尺脉芤且沉;右手寸脉浮而滑,关脉迟而结,尺脉数而牢。夫左寸强而紧者,中虚心痛也;关涩而缓者,汗出肌麻也;尺芤而沉者,小便赤而大便带血也。右手寸脉浮而滑者,内结经闭也;关迟而结者,宿食留饮也;尺数而牢者,烦满虚寒相持也。诊此贵恙:是一个惊恐忧思,号为‘双鸟失群’之证。”


那国王在内闻言,满心欢喜。行者向国王及众人解释何为“双鸟失群”之证,“有雌雄二鸟,原在一处同飞;忽被暴风骤雨惊散,雌不能见雄,雄不能见雌,雌乃想雄,雄亦想雌:这不是‘双鸟失群’也?”众官闻说,齐声喝采道:“真是神僧!真是神医!”称赞不已。


我读到此段,惊叹《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原来也是一位大医家,其水平亦完全不亚于《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此段话借孙行者的口讨论了脉理与病证的对应关系,非常有见的。按脉辨证,诊断可谓精确之极。




二则,孙行者师兄弟谈药理

至半夜,天街人静,万籁无声,行者开始制药。先嘱咐八戒道:“你将大黄取一两来,碾为细末。”


沙僧乃道:“大黄味苦,性寒,无毒;其性沉而不浮,其用走而不守;夺诸郁而无壅滞,定祸乱而致太平;名之曰‘将军’。此行药耳,但恐久病虚弱,不可用此。”

大黄

行者笑道:“贤弟不知。此药利痰顺气,荡肚中凝滞之寒热。你莫管我。你去取一两巴豆,去壳去膜,捶去油毒,碾为细末来。”


八戒道:“巴豆味辛,性热,有毒;削坚积,荡肺腑之沉寒;通闭塞,利水谷之道路;乃斩关夺门之将,不可轻用。”


行者道:“贤弟,你也不知。此药破结宣肠,能理心膨水胀。快制来。我还有佐使之味辅之也。”……


行者将一个花磁盏子,道:“贤弟莫讲,你拿这个盏儿,将锅脐灰刮半盏过来。”八戒道:“要怎的?”行者道:“药内要用。”沙僧道:“小弟不曾见药内用锅灰。”行者道:“锅灰名为‘百草霜’,能调百病,你不知道。”那呆子真个刮了半盏,又碾细了。

读到此处,原来行者、八戒和少僧这几位个个都是精医之人。平时只见他们降妖除魔,从来不读医书,只道是不懂医的,却原来腹内自有大学问,令我佩服不已。


孙行者让八戒、沙僧分别去取巴豆和大黄时,二人对大黄和巴豆的功效各有妙解说明,而且沙僧和八戒都考虑到朱紫国国王“久病必虚”,劝孙行者不可滥用大黄和巴豆这等攻下逐邪之品,以免伤正。


事实上,孙行者制方非常巧妙,他所制成的“乌金丹”给朱紫国国王服下后,不多时,腹中作响,如辘轳之声不绝,即取净桶,连行了三五次,服了些米饮,敧倒在龙床之上。有两个妃子,将净桶捡看,说不尽那秽污痰涎,内有糯米饭块一团。妃子近龙床前来报:“病根都行下来也!”国王闻此言甚喜,又进一次米饭。少顷,渐觉心胸宽泰,气血调和,就精神抖擞,脚力强健。

孙行者的辨证和用方用药非常精妙,所以能尽剂而愈。我从此案中得出三点体会:其一,心情郁滞,容易造成浊毒留滞,阻隔气机,导致虚损之证。此证标为虚,而本属实,不可滥用温补;其二,攻下之法不可偏废。若能擅于应用攻下,往往可以迅速收效;其三,右关脉迟而结,这是病根,孙行者断为宿食留饮,这是采取攻下法的关键病机。推之,此病用攻下,全在右关不虚,否则,不能峻攻,以防伤正。


朱熹

由此,我想到《朱子语类》的一段话,正好对应于这则病案。朱子说:“某尝说,须是尽吐泻出那肚里许多鏖糟恶浊底见识,方略有进处。譬如人病伤寒,在上则吐,在下则泻,如此方得病除。”吐泻之法,是排出体内污物最有效的方法。孙悟空用大黄、巴豆、活马尿融合成药丸给国王服用。大黄和巴豆是性烈之泻药,马尿腥臊可以催吐。孙悟空用此吐泻之法完全对证,故能药到病除。


排除肚里久积不化的粽子以治疾病,这是孙悟空给我的启示。推而广之,要想汲取真知,必须吐泻出自己心中的偏见,这是朱子给我的忠告。读此医案,并能有此感悟,自觉读有所得。



(二)常静坐以安心神

我们读《西游记》可以看出,每遇歇息之处,唐僧必“参禅打坐,戒语持斋,并入定坐关之类”,而孙行者他们则去忙碌着做饭找水。为什么要静坐?


唐僧与比丘国的国王坐而论道时说:“行功打坐,乃为入定之原。”事实上,《大学》明确地讲,“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静坐即是先定心,使心能定则自然能静。这与《内经》所倡导的“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然后才能“真气从之,病安从来”有异曲同工之妙。


早在《五十二病方》一书中,就有建议服药后温覆静坐、以助发汗祛邪的记载。之后的历代医家都重视调息静坐,以养元气而巩固根本。


比如,唐代大医孙思邈在《银海精微》中提出:“有能静坐澄神,爱护目力,放怀息虑,心逸目休,调和饮食以养之,斟酌药斜以平之,明察秋毫,断可必矣。”


元代大医李东垣则用静坐法来治疗劳倦所伤病。


宋代的《摄生要义》一书中亦倡导静坐调神:“人常宜宴居静坐,节减饮食嗜欲,调和心志。”


另外,《西游记》中还论述了许多养生的中药。比如,第一回曾讲述:“猴王率领众猴采仙桃,摘异果,刨仙药……熟煨山药,烂煮黄精,捣碎茯苓并薏苡,石锅微火漫炊羹。”这是讲用山药、黄精、茯苓、薏仁等以养生食疗。

再如,《西游记》中还记载了许多素食的名称,有素宴、素筵、素席、素膳、素菜、素饭、素物、素酒、素斋、斋宴、斋供、斋饭等等。书中所记载的素食养生食材有许多,检索出现的频率,水果类有桃子、香蕉、杏、大枣、梨、葡萄、椰子、橙、西瓜、樱桃,龙眼;干果类有松、柏、栗、银杏、胡桃;蔬菜类有藕、木耳、笋、蘑菇、萝卜、芋、香蕈、黄花菜、芹菜、枸杞、马齿苋、菠菜、菰白、茄子、马兰头等;粮食类有山药、稻、麦、粟米、薏苡仁、薯、胡麻、麻油、豆腐、豆类等;另外,还有药食两用的中药类,如竹、人参、兰、灵芝、茶、黄精、艾、菊、茯苓、茴香、石菖蒲、桑叶、益智仁等等。


我们读《西游记》,第一遍往往关注情节,之后再读,不妨关注一下其中的中医药知识。若能深以细思,必能有所收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