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龙潭故事】定水庵里有块定水石

 南老A 2017-02-24

文字/管秋惠 摄影/刘苏华

栖霞区的龙潭古镇上,有个地名叫“定水庵”。你可不要小瞧这座小庵,当中可是颇有一番来历。300年来定水庵一直属于大名鼎鼎的宝华山“隆昌寺”。早在解放初,定水庵就荒废了,现在只留下一尊很大的定水石和一口双眼古井。听镇上的老人说,自古定水石能定水,每当洪水上涨,涨到了定水石的位置就不再往上涨了,仿佛这石中有一股神奇的力量控制着滔滔洪水。

早在明朝时期,有个叫妙峰的高僧,很有志向,他曾发誓修造文殊、普贤和观音三大士的金像,并为三个金像各塑造一座铜殿,分送五台、峨眉、普陀三大名山。在他的倡导下,由沈王出资,妙峰法师监制,在荆州铸成了第一座铜殿,送到四川峨眉山。之后,又塑造了两座铜殿,一座送到山西五台山,还有一座准备送到浙江普陀山。当铜殿到达南京时,普陀山寺院来人,坚决反对将铜殿安置在寺内,说是当时沿海沿江一带常遭倭寇海盗抢劫,如果将铜殿安置在普陀山,海盗恐怕会以为是金殿,必然来抢劫、扰乱寺院。于是经当时金陵城的寺庙大法师们商议,决定将这座铜殿安置到宝华山上。 妙峰法师将铜殿安排到宝华山后,下山来到位于龙潭镇上的渡口。妙峰法师上船后,见江边有几间民房,真是“背山临流,形势绝佳,古杏扶疏,落英缤纷,犹如天女散花”,其间有一尊怪石耸立,渡江人趺坐眺望,江水涨落高低都在石间,镇民称其为“定水石”。妙峰法师心想,此处是南来北往佛徒和信众的必经之地,若遇疾风暴雨,路人却无处安身、无处吃饭,不如将民房购下,改建成寺庵,以方便过往信众。妙峰的设想却没能在自己手中实现,便将希望寄托于佛门后辈。妙峰法师的法孙楚玺于崇祯十二年请三昧和尚入山,便将这段因缘讲与三昧听,并说,当年妙峰法师还曾栽种竹子在怪石旁边,预言日后会有肉身菩萨为他完成这个未了的心愿。三昧和尚也是大名鼎鼎的法师,在龙潭一带就流传“若要山门开,除非三昧来”的歌谣。哪知三昧和尚忙于开戒弘律,不可开交,实在顾不上这件事就渐渐搁置了,直到见月和尚当家后才建成这座被命名为“定水庵”的小寺庙。

定水庵殿宇寮房共计十四楹,规模不小。清朝人刘名芳在编撰《宝华山志》时,特别收录了一篇写于顺治十三年(1658)的《华山定水庵记》,详细记录了定水庵的建造始末。根据记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就曾在定水庵住过。在龙潭民间流传“吃不尽宝华山的粮,砍不尽宝华山的柴”的说法。所谓吃不尽宝华山的粮,是指宝华山庙产田很多,沿长江一带都是。运粮的船只总是将粮食先运到定水庵里,再从定水庵由陆路送到宝华山上。在龙潭,一直还流传着宝华山隆昌寺见月和尚迎候乾隆皇帝的传说。说是有一年,乾隆下江南,到了龙潭镇上,住在定水庵里。一日早晨起来,侍从捧上一盆水让皇上洗脸,只见一轮圆月在水中晃动。乾隆也没留意,用完早膳后,就上了宝华山,进了隆昌寺,有寺僧出来迎接。乾隆很不高兴,说怎么这个时候才来迎接,既然定水庵是隆昌寺的门户,应该在下院就迎接啊?见月和尚接过乾隆的话说:“万岁,您在下院定水庵可曾见到月亮?”乾隆打量眼前的方丈见月,说“朕在洗脸盆里见过月亮”。见月说,“贫僧法号就叫见月,已在定水庵下院恭迎您万岁了”。乾隆听了,恍然大悟。 如今龙潭定水庵早已灰飞烟灭,唯有那被称作定水石的怪石以及双眼井还留在定水庵遗址前。欣慰的是,这个遗址已被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