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童多半在高考中显山露水,小露峥嵘。水落石出的一个个神童故事,在年复一年中络绎不绝。 话说一个九岁河南女孩参加高考,以172分的高分(不是江苏省),被各路媒体誉为神童。 记得前年一个十岁的福州男孩,超出理科一本线68分,这年龄搭配这分数,看似具备了神童的气韵,不过距离孩子心中麦加——中科大少年班的录取标准,至少分数还是略显寒酸,最后没被录取。 就算不擅长考试的北京神童,也需要高出一本线一百多分才有希望取去少年班。 这172分就神童了,中科大少年班的孩子们该是什么呢,大神,超人?只因为中科大严格禁止少年班孩子接受采访,但全社会对神童的心理期待是刚需,所以,难为记者们,被九岁女孩的营销爸爸带到了坑里。
放眼望去,不少国家的超常儿童教育已趋于系统规范,确实当回事,真金白银砸进去。美国和新加坡直截了当叫做天才儿童培训中心、天才教育计划,相比之下韩国的描述低调严谨:针对科学领域中有天赋的低年级学生,实施适合其能力的科学教育。 对于神童,各方人等都要有平常心态。卓然于群的神童,自然天成,哪个家庭迎来这么一个天使,就是天上掉馅饼。得之,不必大喜过望,不得,不必灰心丧气。 最忌讳父母们浓得化不开的神童情节,使出浑身解数,欲与天公试比高,试图把神童这可遇不可求的稀缺物种,变成人定胜天的人工制造产品。疯狂爹妈们的错误率,失败率,当然高达97%-99%。 号称能制造神童的生产流水线,从备孕就各种号令不消停,出生后更是机关算尽。君不见,不到一岁就在摆弄水分子模型,一岁就在看显微镜,两岁就在九九表正负数了。不是不可以把氢氧原子当拨浪鼓,也不是戴着尿不湿就不能探索微观世界,只是不要被“神童制造商”蛊惑人心的口号:“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弄得分不清东南西北。 天才如同十月怀胎,神童不会一直深藏不露,也断然逃不过当今家长的火眼金睛。待孩子显山露水,再顺势诱导的父母,才算明智。这怀才不露的其间,就算父母眼拙,委屈了神童,茅房瓦舍,粗茶淡饭,斗大的字不识一个,都夺不去神童之神气。 神童,可不仅只是比同龄孩子多背了唐诗三百首,比同龄孩子早认了两千字来判断的。一些名不副实的神童,可能仅只是发育早些,或者下苦力识字、背诗,等到年龄不再成其为优势的时候,就承载不起父母的神童期盼。 有个家长群,幼升小时取名“超常孩子平常爹妈”,小升初时改名“平常孩子超常爹妈”,爹妈有超常的制造神童的情节。 智力发展超常的真神童,如果像方仲永那样忙于走秀赚银子,泯然众人就是好结局了。这是一个智商必须和情商比翼双飞的时代,这是一个阿甘和野百合一样也有春天的时代,神童的荣光要光耀下去,非智力因素的权重越来越大。不过,领袖气质,团队精神,顽强斗志,还是可以培养锻炼的。 中科大少年班的教育理念就是在大学这个不寻常的社区里,“让兴趣和优势,得到最大限度的扩展和支撑,让充满理想和智慧的想法和做法,得到充分的肯定和宽容。” 神童,和神童教育,捧杀和棒杀不妥,拔苗助长人为制造不应该,发现和引导才是正道。正态分布中的绝大多数旁观者也不必有酸葡萄心理,看着一个出家的宁铂,一个肄业的谢彦波,心理就得到无限慰藉:不过尔尔。 事实上,宁铂是热爱科学的时代象征,只是不长于物理,现在做僧人,也是优秀的。谢彦波也是科大副教授,也没差哪里去。 已过而立,尚未不惑的中科大少年班,无论从哪个计量角度,都堪称世界上最牛的优秀集体。唯一遗憾的是,大多数的神童们,后来离开了科学的荆棘路,在华尔街什么的一领风骚了,少年班孩子这样的选择背离了大多数人对这个天才群体的预期。但不等于说,这些孩子就不优秀了。 用着只会打电话发短信老爷机的小家伙们,拒绝媒体的任何个人采访,攒着不服输的劲埋头向前。 此间少年,风华正茂,神与不神,都无关紧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