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贵州黔宝:罕见传世珍品

 红豆居士 2017-02-24


贵州十四年黔宝五钱


自明朝末期以来,西方列强的银元陆续流入中国,由于其铸造精美,成色固定,抵值准确,交易使用方便,逐渐被国人接受。在鸦片战争之后,外国银元更是广泛流通于长江中下游各省及河北、广东、福建等地,并逐渐成为我国主要流通货币。


清光绪十三年(1887),两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朝廷自铸银元,获准后即向英国定购机器,在广东开设银元局铸造“光绪元宝”银币,深受商民欢迎,获利颇丰。此后,各省相继仿效。清光绪十四年(1888)贵州巡抚潘蔚也指示贵州官炉仿照外省银币式样,在省城贵阳开铸“黔宝银饼”。


光绪十四年黔宝银饼分为壹两与五钱,其中壹两一面均环刊“光绪十四年贵州官炉造”字样,而根据该面图案分为两种版式,其一为双龙版,顾名思义为双龙分列两侧,围绕“黔宝”二字,其二为花枝版,则是“黔宝”周围以花为纹饰,而这也与五钱的样式相同。


两年后,贵州官炉又铸新版黔宝银饼,该银饼仅有壹两一种计值,图案一面为“黔宝”二字,四周围以花纹作为纹饰,另一面中央为一条盘龙,四周环刊“光绪十六年贵州官炉造”。根据龙像的大小,贵州十六年黔宝银饼又有大龙版和小龙版之分。


晚清时期,贵州经济比较落后,民间商品交易以食盐、布匹为主,加上交通封闭、不通公路,运输主要是靠人背、马驮,市场交易多使用铜钱、银锭和外国银元。同时由于手工打制技术条件所限,因此“黔宝银饼”铸造数量不多;加上贵州少数民族素有以白银打制首饰的习惯,销毁较多,所以现今存世的“黔宝银饼”极为罕见。


基于以上特点,贵州黔宝已成为中国银元二十名珍之一,属于藏家集藏进阶再进阶的藏品。其中已故著名钱币收藏家张璜在其著《中国银元及银币目录》(1981年版)中认为:“黔宝银饼至今流入收藏者手中的仅有数枚”。


贵州十六年黔宝一两大龙


从首席数据库中可以查得,在北京诚轩2007年春拍-钱币专场中,贵州省造光绪十四年黔宝五钱,以63.8万元成交,据介绍,此枚曾经张璜先生及马定祥先生看后均认定为真品,品相精美;而在北京诚轩2006年秋拍中,贵州十六年黔宝一两大龙,为美国著名钱币收藏家E.KANN(耿爱德)旧藏,同时也是《中国币图说汇考》中的原物,当时以203.5万元成交。


贵州十四黔宝银币


在上海泛华2016年春拍中,一枚光绪十四年贵州官炉造“黔宝”银币则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此枚深五彩包浆,图录描述为臆造币,因此也仅以100元起拍,但上拍后现场最戏剧性的场面出现,一位台湾资深藏家与内陆藏家轮番举牌,相互竞价,价格也因此不断攀升,直到定格在22万元,落槌声刚落,全场掌声雷动,最终此枚以25.3万元成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