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了解枸杞的产地及品种的历史与近代变化情况。方法:查阅文献,对获得的信息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枸杞应用历史悠久,主产于宁夏、甘肃、青海、新疆等地,此外我国东北及西北各省区沙区均有分布。上世纪 60年代以前皆为野生资源,60 年代后开始有人工种植。由于枸杞野生资源逐年下降,产地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结论:枸杞产地和品种一直都有变化,而近 50 年来变化速度甚快。随之产量和市场需求量的不断增加,枸杞的价格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人工资源又存在着产量和质量不稳定的现象,所以枸杞野生资源保护和人工资源再生的关键技术及枸杞的质量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 关键词:枸杞;产地;品种;变迁 枸杞为中国传统常用中药,古本草中关于枸杞药材名称记载有很多,如枸忌、羊乳、象柴、仙人杖、枸杞子等。但是总结发现,历代本草及现代资料中记为正名的仍为枸杞或枸杞子,其用药历史悠久,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神农本草经》原文记载:“枸杞味苦寒,主五内邪气,热中、消渴,久服坚筋骨,轻身不老”。枸杞,性味甘平,归肝、肾经,具有滋补肝肾、益精明目之功效,可用于虚劳精亏腰膝酸痛,眩晕耳鸣,阳痿消渴,血虚萎黄,目昏不明等[1]。为真实反映枸杞的历史与近代变迁,笔者做了大量的文献查阅与整理,旨在为枸杞资源的开发利用及持续供应提供参考资料。 1、枸杞产地的历史变迁 关于枸杞产地皆有记载,《神农本草经》最早记载枸杞“味苦寒,主五内邪气,热中,消渴,周痹。久服坚筋骨,轻身不老”,但无植物产地及形态描述。成书于汉魏之际的《名医别录》曰:“枸杞,生常山(为现今河北曲阳的恒山)平泽及诸丘陵阪岸。”表明枸杞在河北省有生长。唐代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云:“甘州者(现今的甘肃省)为真,叶厚大者是。大体出河西诸郡(唐时多指甘肃、青海两省黄河以西的地区),其次江池间圩埂上者。”表明枸杞在甘肃、青海有分布。北宋的《梦溪笔谈》曰:“枸杞,陕西(河南省陕县西部)极边生者,高丈余,大可柱,叶长数寸,无刺,根皮如厚朴,甘美异于他处者。”表明枸杞在河南也有生长。明代《本草纲目》将宁夏枸杞列为上品,称“全国入药杞子,皆宁产也”,并总结:“古者枸杞、地骨皮取常山者为上,其他丘陵阪岸者可用,后世惟取陕西者良,而又以甘州者为绝品。今陕西之兰州(与现在的兰州所处位置差不多)、灵州(今宁夏灵武西南)、九原(今包头西)以西,枸杞并是大树,其叶厚、根粗;河西(今西北部)及甘州者,其子圆如樱桃,**紧小,少核,干亦红润甘美,味如葡萄,可作果食,异于他处者。大抵以河西者为上也。” [2]而后编纂于清乾隆时的《中卫县志》称:“宁安一带(今宁夏中宁县)家种杞园,各省入药甘枸杞皆宁产也”。《朔方道志》也有“枸杞宁安堡者佳”的记载。由此可得出自明代以后,大家已经普遍认定了宁夏的枸杞为优质品。民国时期的《药物出产辨》记载:“产甘肃(今甘肃省)、宁夏(今宁夏省)、摄湾、宁安(黑龙江省东南部)等。” [3]。民国以后枸杞分布范围开始扩大,主产于宁夏、甘肃、青海、新疆等地的沙区,而陕西北部、西藏、山西、内蒙古、云南、川北、华北北部也有所分布。我国历代枸杞资源分布情况绘制如图 1 所示。 由以上考证可以看出,古代枸杞的产地从河北到甘肃,再至河南、宁夏,枸杞的生长地带大体分布在今西北、华北等地区,且以宁夏所产枸杞质量最佳。而如今枸杞分布向西扩大至新疆,向东北扩大至黑龙江,向西南扩大至西藏,分布范围扩大了许多,但仍公认宁夏所产枸杞质量最佳。 2、枸杞产地与价格的近代变化 解放后,关于枸杞品种和产地的调查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区。时至今日,枸杞药材的品种及产地已有了很大变化。笔者通过查各种资料,从上世纪 50 年代开始考察,得出以下结果。 枸杞根系发达,喜冷凉、抗旱能力和耐寒力强,在干旱荒漠地仍能生长。多生长在碱性土和砂质壤土,最适合在土层深厚、肥沃的壤土上栽培。主产于宁夏、甘肃、青海、新疆等地。 上世纪 50-60 年代,主要产区是宁夏。枸杞等小灌木等的灌溉方式普遍落后,水分利用效率低,产量不稳定且种质不佳,枸杞子购、销量不大,全国年收购量仅为 20-60 万公斤[4]。上世纪 60-70 年代,国家实行粮食、化肥等奖售政策以鼓励生产。同时,新疆、内蒙古、甘肃等省、区引种试种成功,种植面积逐年扩大。70-80 年代,产量逐年增加,销售也随之增长。1970 年收购量已接近 200 万公斤,缓和了国内市场供应。枸杞主要产区是宁夏、新疆、甘肃和内蒙。由于主产区地理条件优越、阳光及水分充足,枸杞产量迅速增长。80-90 年代,通过广泛引种栽培,逐步形成了宁夏、甘肃、内蒙、新疆、河北、湖北、青海、西藏等枸杞种植区。由于大果枸杞大量进入市场,致使 1983 年全国产量达 490 万公斤,超过需求量一半以上,造成了商品积压。此后,国家调整了生产布局,淘汰了大果枸杞,使产销基本平衡。90-00 年代,除了以上提到的主要产区,同时还辐射到东北三省、华中、华南等地区[5],但以宁夏枸杞质量最佳。宁夏拥有专业的研究机构和科技队伍,目前已形成了“以卫宁平原老产区为主体,清水河流域和贺兰山东麓为两翼”的 54 万亩种植布局。 近年来,依托区位优势资源和适宜的自然环境,我国枸杞产业发展迅速,产量和种植面积均居世界第一。2010 年,全国枸杞种植总面积约 11.98 万公顷。主要产区分布在宁夏、内蒙古、新疆、甘肃、河北、青海、山西等省区。其中宁夏、内蒙古、新疆、甘肃、青海五省区的枸杞产量占全国总产量比重近 92.77%[5]。2010 年全国枸杞产业种植面积与产量占全国枸杞比例分布情况如图 2、图 3 所示。 2000 年至 2005 年,枸杞价格较低,杞农种植枸杞的积极性受到影响,制约了枸杞产业稳定、持续的展。2005 年后枸杞价格逐渐上涨,面积迅速扩大,总产增速过猛。目前,全国枸杞种植面积已达 8330 hm2,产量 8000 万 kg。商品枸杞以宁夏枸杞质量最佳,因而价格较高,其次是青海和甘肃。但人们对枸杞质量和产量形成的生态主导因子、限制因子的研究甚少,枸杞栽培种植户主在种植过程中多凭经验,缺乏理论指导,管理落后,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造成土壤污染,导致枸杞质量的不稳定。 3、枸杞商品规格及品种的变化 商品枸杞在近代经历了从粗分到细分的变化过程。市场上的枸杞大致分为两种:西枸杞和津枸杞。西枸杞系指宁夏、甘肃、内蒙古、新疆等地的产品,具有粒大、糖质足、肉厚、籽少、味甜的特点;津枸杞系指河北、山西等地所产,具有颗粒均匀,皮薄、籽多、糖质较少、色泽鲜红、味甜微酸的特点。1993 年出版《中华药海》中记载:西枸杞为宁夏枸杞的干燥成熟果实,津枸杞又名津血杞,为枸杞的干燥成熟果实。由于宁夏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与气候条件,所产枸杞子品质最佳。80 年代中期《七十六种药材商品规格标准》中规定西枸杞规格分为 5 个等级,而血枸杞有 3 个规格标准[6],具体划分情况,如表 1、表 2 所示。 近代宁夏枸杞被广泛应用。《中国药典》(2010 版)规定了枸杞子为茄科植物宁夏枸杞Lycium barbarum L.的干燥成熟果实。性状:呈类纺锤形或椭圆形,长6~20mm,直径3~10mm。表面红色或暗红色。果皮柔韧,皱缩;果肉肉质,柔润。气微,味甜。近年因引种地区较多,所生长自然条件不同,故产品质量有一定的差别。笔者通过查阅文献[5],对不同产地的宁夏枸杞质量做了一个比较(见表 3)。 由表 3 可知,各地所产枸杞的总排名前三位为:青海大格勒>宁夏中宁>内蒙古,8 种微量元素排名前三位为:宁夏中宁>内蒙古>青海大格勒,总黄酮以宁夏所产的含量最高。 4、小结 综上所述,枸杞的产地、品种在解放后近 60 年来的变化非常大,这主要是因为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保健意识的逐渐增强,促进了枸杞社会需求量的增加。目前枸杞产品品种较多,且各具特色,但研发还处于较浅层次,科技含量不高,尤其是生产工艺方面的高新技术含量不高,产品在市场中缺乏竞争力。另外,人工资源方面存在质量不稳定以及品种混杂等问题,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发展枸杞产业还要采取多方面措施,如以市场为导向,开辟销售渠道,加快发展第三代枸杞保健食品;重视生产的规范化、绿色化;规范广告,普及保健知识,正确引导消费;重视生产的规模化,注重产品的品牌化;开发科技含量高及有特色的产品等。如何使这些措施得以发挥效果,是急需进行研究和讨论的问题。另外,在枸杞引种时还应加强品种鉴定,以保证栽培品种的准确性;同时优选出高质量的枸杞种质,进行人工规范化栽培。在保证枸杞质量的同时提高产量,是急需进行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 年版一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 [3] 张秀云,崔利锐,周凤琴.枸杞子本草考证[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8(2):124-126. [4] 曾晓春. 灌溉和覆盖对枸杞生长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D].甘肃:甘肃农业大学,2013. [5] 李梅兰.不同产地枸杞质量综合分析[J]. 安徽农业科学, 2012,40(8):4521-4522. [6] 七十六种药材商品规格标准;国药联材字(84)第 72 号文附件,15.枸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