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时敏隶书轴 纸本 纵146cm 横58cm 杭州博物馆藏 王时敏(1592—1680),字逊之,号烟客等,江苏太仓人,明万历二十九年进士,明末以荫仕至太常寺少卿,入清不仕,家富收藏,善书法,工诗文,尤工山水,为“清初四王”之一。 此幅作品显示出运用狼豪硬笔书写的效果,笔画均匀,圆入方出,蕴篆、隶庄重含蓄的书法,向轻快便捷的楷书过渡,结字平直宽博,透出浑朴、自然的气质。内容为:“禊堂真赏墨花新,白首摩挲古道民,遥忆山窗旧题处,碧梧红豆已前尘。”署款:“八十老人王时敏”,钤“王时敏印”、“西庐老人”印。
王思任行书诗轴 明代(公元1368~1644年) 绫本 纵175cm 横49cm 杭州博物馆藏 王思任(1575—1646年),字季重,号遂东等,浙江绍兴人。万历二十三年进士,官至礼部右侍郎,诗歌、书法与董其昌、陈继儒齐名,亦能画山水。 此幅作品行笔纯熟,气势流畅,用笔尖入圆收,笔划之中不时出现夸张伸展,粗细适宜,显示出文人逸韵中的潇洒和奔放,同时期董其昌书法的含蓄温润不同。作品内容为五言律诗:“忽復薌溪到,停舟简素书,春霖蓬翕蝶,江浪枕餐豬石子封邑,桃花乱碓渠,道林陵家已近,明日侯蟾蜍。”作品钤“王思任印”、“遂东”印。
文征明行书轴 明代(公元1368~1644年) 纸本 纵246cm 横65cm 杭州博物馆藏 文征明(1470—1559年),原名壁,字征明,后以字行,号衡山。苏州人。工诗,尤长于书画,学赵孟頫、吴镇、王蒙诸人而自成一家,花卉、人物亦有一定影响。工书,行草遒劲婉秀,得智永笔意,大字学黄庭坚,略见奇崛,小楷温纯精绝,亦能隶书。明代“吴门四家”之一。 此件作品,尺幅较大,为文征明晚年佳作。书法上中锋用笔,行气贯通,结体清秀,取黄庭坚书法之势,表现出书写者深厚的基本功。作品内容为:“老眼视茫然,时时手一偏,未能忘习气,聊復谴余年,欹枕山窗下,篝灯细雨边,谁应知此味,自结静中缘。”落款“徵明”,钤“停云”、“玉兰堂印”、“文徵明印”。 战国 原始瓷甬钟 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 高39.7cm 底径21.4cm 1990年杭州半山区石塘镇出土 杭州博物馆藏 1990年,杭州半山石塘的一个砖瓦厂在取土时发现了一座古墓,考古人员随即前往,经过清理后发现是一座战国墓。墓中出土了原始瓷乐器30多件,有编钟、甬钟、钩鑺等丰富的文物。 这件甬钟就是其中的一件。这是仿青铜器礼器中的一种。该甬钟内空,衡有圆孔,甬部上、下刻划两组蕉叶纹,间隔一周网格纹。干外沿贴饰叶脉纹。钟正、背面各有枚18只,九枚一组。甬钟的旋、舞、钲、篆、鼓正面均饰戳印纹。枚及鼓面部可见施釉痕。甬钟造型雄浑端庄,尽显悠悠古韵。 清 玛瑙螭纽狮足香炉 清代(公元1644~1911年) 高12.1cm 腹径15.9cm 口径9.9cm 杭州博物馆藏 玛瑙由于纹带美丽,自古就被人们用于装饰,是古代的“七宝”之一。这件玛瑙香炉为红褐色,盖为钟形,顶部盘踞一螭作为纽,盖身饰三只象首,象鼻弯曲,各勾住一个活环。炉身两端装饰以龙首穿环耳。炉体外壁浮雕折枝牡丹,底足为狮爪状。该器不仅器形较大,而且将当时玉器装饰的多种流行元素都运用在其中,工艺精细而华丽,不失为一件精品。 黄宾虹蜀江射洪纪游图轴 现代 纸本 纵89.5cm 横38cm 杭州博物馆藏 黄宾虹(1865—1955年),又名朴存,字质,号向予、虹庐,中年后更号宾虹。安徽歙县人,居杭州。现代著名画家、画学理论家、诗人。 此图为黄宾虹晚年之作。画面苍浑清润,焦墨中溢出斑斓。布景丰富,黑白分明,层次井然。右上署款:“蜀江射洪纪游以李檀园笔意写之。丁亥八十四叟宾虹。”钤“黄宾虹”、“绿雪轩”印。 丁亥即公元1947年,作者时年八十四岁。
吴昌硕葫芦秋菊图轴 纸本 纵137cm 横49.3cm 杭州博物馆藏 吴昌硕(1844—1927年),名俊卿,字昌硕,号老缶等,浙江安吉人,善金石书画,书法以石鼓文最擅长。画以金石入笔,坚挺厚重,篆刻朴茂苍劲,是近代著名的书画篆刻家,西泠印社首任社长。 藤本植物是吴昌硕最擅长的绘画题裁。本幅作品,取陈淳、徐渭没骨写意法,用笔大胆豪放,色彩鲜丽明快。几个葫芦着色轻重有别,各显老嫩之姿,大藤弯曲蔓延,一派盎然生机。配以诗书印章形成古拙典雅的艺术格调。款署:“久与凡卉伍,光华亦灼灼,鞠花能傲霜,葫芦卖何药。壬戌冬吴昌硕年七十九。”钤“老缶”和“同治童生,咸丰秀才”押角印。 壬戌即民国十一年(1922年),作者时年七十九岁。 罗聘蕉石僧人图轴 清代(公元1644~1911年) 纸本 纵63.3cm 横24.9cm 杭州博物馆藏 罗聘(1733—1799年),字遁夫,号两峰等,原籍安徽歙县,先辈已迁居扬州。金农弟子,博闻好学,笔力厚重,造型准确,超过金农,“扬州八怪”之一。 此画设色,丛石、蕉荫下,僧人坐藉忍草之上,垂眉思穇。画面静穆雅致,人物、山石、芭蕉的描绘详略得当,工写兼施,恰到好处,赋色清雅和谐,淡而不薄,烘托出幽爽高古的气氛。款题“罗聘并记”,钤“两峰子”联珠印。 蒲华竹石图轴 清代(公元1644~1911年) 纸本 纵253.5cm 横126cm 杭州博物馆藏 蒲华(1830—1911年),原名成,字作英,号胥山野史、种竹道人,浙江嘉兴人。以画为生,工山水、花卉、书法,尤善写墨竹,精于湿笔。为“海派”极具个性的书画家。 整幅画水墨淋漓,墨点斑斑,作者以草书之法写竹,出手迅疾,笔意奔放,为晚年之佳作。款署:“庚子大暑节胥山野史蒲华客虎林挥汗。”钤“作英”印。蒲华一生画了大量的墨竹图,他十分推崇宋代大文豪、书画家苏轼,此幅题款上就题“写东坡诗意” 庚子即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作者时年七十一岁。 李鱓蔷薇芭蕉图轴 清代(公元1644~1911年) 绢本 纵229.5cm 横52cm 杭州博物馆藏 李鱓(1686—1762年),字宗扬,号復堂等。江苏兴化人。康熙五十年(1711年)中举,召为内廷供奉,50岁出任山东滕县知县,后罢官返乡,至扬州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之一。 画面左侧一丛芭蕉拔地而起,高舒垂荫。如盖的绿荫下几株蔷薇略隐还现,露出粉白微红的笑靥。整幅画于恬静中蕴趣味,大笔中见精巧,体现李鱓集取优长的绘画风格。配合右上率意的题款:“深院下帘人昼寝,红蔷薇映绿芭蕉。懊道人。”给人以释然物外的精神享受。款末钤“李鱓”、“復堂”印。 宋旭城南白苧村图轴 明代(公元1368~1644年) 绢本 纵116 cm 横70 cm 杭州博物馆藏 宋旭(1525—1606年),号石门,字初晹,后为僧,法名祖玄等,浙江嘉兴人,居松江。师沈周,能作大幅,苍劲古拙,为“华亭派”的代表。 此作设色远景山水,画面开阔,以高远法描绘了山树、草亭、渡船、木桥、茅屋以及波澜的江面,给人一目千里之感。右上署款:“城南白苧村,万历辛巳十月之望作于云间之碧玉精舍,檇李宋旭。”钤“初晹”、“石门山人”印。 辛巳即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作者时年57岁。 华喦重岩炼气图轴 清代(公元1644~1911年) 绢本 纵169.3cm 横98cm 杭州博物藏 华喦(1682—1756年),字秋岳,号新罗山人等,福建上杭人,移居杭州,长居扬州,晚归西湖,一生布衣,靠卖画度日。作画各科均能,尤擅花鸟,为“扬州八怪”之一。 华喦的人物画常以神仙、高士为主题材,表现淡于荣禄,畅快无碍的精神生活。此画,重岩磊磊,炼气人盘席松树下,侍童一旁生炉烧茶,既有深度的思想境界,又描绘出真实细腻的生活体验。整幅画率意疏宕,为华喦别具一格之作。左上款题:“古藤络著瘦松身,清似重岩炼气人,由是白云来点染,幽姿更觉有精神。新罗山人喦写并题。”钤“华喦”、“秋岳”印。 清 青白玉神兽壶 清代(公元1644~1911年) 通高13cm 杭州博物馆藏 该器仿自古代盛酒的一种青铜器。青白玉。独角神兽圆目大口,背驮一壶,兽腹滚圆,兽腿粗壮,饰以鳞片,尾鬃分六缕上卷贴于壶壁。壶有盖,身饰如意纹一圈,造型新颖逼真,纹饰华美繁缛,装饰设计背脊上的壶和神兽相互贯缀在一起,构思巧妙奇特,尤见新意。 陈字唐人索句图轴 清代(公元1644~1911年) 绢本 纵126.8cm 横45.4cm 杭州博物馆藏 陈字(1634—?),号小莲,初名儒祯。陈洪绶子,太学生,书画继其家风。 此幅设色工笔人物细腻精致,画面上两位文人各铺纸墨,一前一后席于玲珑石上,思索觅句,他们微蹙的眉头,专注的眼神被作者刻画得入木三分。特别是前者所抬的左手其势似乎是在阻止侍者的前行打扰,更显出气氛的静肃。石柱上居高放置着瓷瓶荷花,加深了画面端庄典雅的格调。左上只简单地题了“画唐人索句图”六个字,任观者浮想连翩。钤“小莲”、“无名氏”印。 清 青白玉山水人物圆牌 清代(公元1644~1911年) 直径21.5cm 厚1.1cm 杭州博物馆藏 青白玉。双面深浮雕,人物故事题材。一面刻有“渊明采菊”在秋高气爽、黄花遍地的景色中,老者头扎发髻,皓首银须,身着长袍,双手扶杖,两眼微闭,悠闲小憩。一小童尾随其后,手执菊花。巧妙的构图和生动的刻画,将晋代大诗人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千古佳句重现眼前。另一面刻有“三老清闲图”。苍松古柏掩映着亭台楼阁,殿宇回廊错落于佳山胜水之间,山石形貌奇异,文理繁密,画中老者或切磋书画,或凭栏远眺,旁边三三两两的童子忙着烧茶煮酒,自有一份仙人般的悠闲。画面层次分明,精细入微,其做工严谨,一丝不苟,深受清代内廷院画艺术的影响。加上玉质温润晶莹之美,极为可贵。 蓝瑛层峦秋色图轴 清代(公元1644~1911年) 纸本 纵320cm 横25cm 杭州博物馆藏 蓝瑛(1585—?),字田叔,号蝶叟、石头陀、西湖外史、东郭老农等,浙江杭州人。以画为业,山水、花卉、兰石为其所长,涉猎较广,落笔纵横奇古,面貌多样,自成风范。是明末清初重要山水画家,“武林画派”的创始人。 此画为蓝瑛的代表佳作,整幅弥漫着一片秋意,云淡天高,深山幽壑,主峰危峙耸拔,又有回廊屋宇,溪水潺潺,有游者于桥上扶栏缓行,轻漫潇洒,在染以丹砂、赫黄的树木衬托下,更突出了明洁淡治的清秋气息。画左上行书题款:“层峦秋色画于西溪之香圃,丁酉秋初蝶叟蓝瑛。”钤“蓝瑛之印”、“田叔父”印。 丁酉即清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在73岁的高龄绘出如此山水巨幅,体现了作者浑厚的艺术功力和充沛的创作激情。 清 翠伏虎罗汉 清代(公元1644~1911年) 高6.5cm 宽4.4cm 厚1.4cm 杭州博物馆藏 伏虎罗汉是十八罗汉的第十八位,是在清朝由乾隆皇帝钦定的。因降服猛虎而得名。 罗汉上身赤裸,下裹袈裟,裸露的胸、肩部的肌肉和骨骼结构非常准确,显得饱满而有张力。人物形貌朴野,面目威严,浓眉下的眼睛炯炯有神。右手高举乾坤圈,作伏虎状。胯下猛虎张口龇牙,半趴伏在地,尾巴由于受惊而上扬。整个画面有一种强烈的紧迫感,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整器晶莹剔透,罗汉头部及上身有一抹深绿色,突出了画面的层次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明 青白玉双狮戏球镇 明代(公元1368~1644年) 长11.1cm 高9.4 cm 宽6.8 cm 杭州博物馆藏 圆雕子母狮。母狮昂首,口微张,两耳侧垂,脊毛覆背,尾贴于臀部,性情温和。子狮卧于母狮一侧仰望母狮,一绣球置于双狮之间,两狮各有一爪搭于绣球之上,共衔一条绶带呈戏耍状,寓意“太师少师”之意。整件器物玉质温润,雕琢精致。狮类玉器唐代始现,宋、元时期作品增多,狮类动物生活于热带草原,在中国仅能见到少量贡品,因而十分珍贵,近似于珍禽异兽。 明 青玉螭纹觥 明代(公元1368~1644年) 高14.3cm 长9.5cm 宽5.3cm 杭州博物馆藏 青玉,器身扁而规整,器把为一攀附的蟠螭。外壁自上而下分别饰勾云纹、勾连纹、覆莲纹三组纹饰。小圈足,外饰两道凸弦纹,为明代仿古佳作。该器仿自觥,觥是古代的一种盛酒的青铜器,最早出现在商代后期,一直沿用到西周早期,后来逐渐被其他器形取代。该器在写实的基础上加上形象艺术的夸张变形,手法独到非常成功,颇为传神。其纹饰制作也非常精美,使整器神完气足,充满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 元 玉雕雁穿苇叶如意嵌镶牌 元代(公元1279~1368年) 长4.3cm 宽3.3cm 厚0.88cm 杭州博物馆藏 玉器发展到元代,风格更趋向世俗化、装饰化,其中民间收藏品中常见两种玉挂件是“春水玉”、“秋山玉”,均反映了我国元代北方游牧民族的游猎生活。此件嵌镶牌色白、质润,腰圆形,整体采用深浮雕手法表现大雁躲藏于芦苇丛中,颈项穿过苇叶的场景,玲珑有致,生动活泼。 元 青玉双螭耳杯 元代(公元1279~1368年) 高7cm 口径8.4cm 底径3.9cm 杭州博物馆藏 青玉,直口,弧腹,圈足。杯把为两条攀附于杯口的卷尾螭,两螭前爪扒在杯沿,伸头探脑,十分活泼生动。器体厚重,圆口外敞,圈足。内壁光滑。刀法粗犷有力,形体饱满,颇具元代特色。蟠螭形象的运动和曲线处理颇为灵劲,均较为成功,但对细部的磨光不拘小节。 元 白玉连珠环 元代(公元1279~1368年) 直径3.9cm 厚0.7cm 1989年杭州老东岳鲜于枢墓出土 杭州博物馆藏 鲜于枢是元代最有造诣的书法名家、与赵孟頫齐名,被誉为元代书坛“巨擎”。他擅长楷、行、草书,尤以行草书著称。 1989年在杭州苗圃清理出他的墓葬,随藏物品多是墓主人生前把玩之物,使整座墓显得朴素又不失文雅之气。白玉连珠环,环雕成十颗大珠状,断面为半圆形,有玻璃光泽,打磨细腻。玉质、工艺堪优,体现了墓主人高雅的收藏品位。加之出土于名人墓,更显难能可贵。 恽寿平乔松图轴 清代(公元1644~1911年) 纸本 纵163cm 横64cm 杭州博物馆藏 恽寿平(1633—1690年),本名格,字寿平,后以字行,号南田、白云外史等,自名其画室为“瓯香格”,江苏常州人,以卖画为生。才气横溢,诗文书画均有很高成就,山水取法“元四家”,花卉以没骨法独开生面,对中国花卉画的发展产生很大影响。他这一派被称为“常州派”。 此作古拙高洁,为恽寿平晚年之作。左上行书款署:“墨池忽见苍虬起,半壁长生岱嶽云,瓯香馆戏图,白云外史寿平。”题首钤“寄岳云”印,题尾钤“恽寿平印”、“正叔”印,左下角钤“以当万卉”印。上有汪薇康熙庚午(1690年)题诗堂。 南宋 青玉鳜鱼挂件 南宋(公元1127~1279年) 长7cm 高3cm 厚1.55cm 杭州博物馆藏 青玉鳜鱼挂件,表面受沁。鱼体肥硕,圆眼大嘴,背鳍竖立,尾鳍上翘,鱼身隐约可见阴刻斜格网纹以示鳞,鳍、尾阴刻细线。脊部有一穿孔,可穿系,为佩、坠饰。鳜鱼无论是整体造型,还是细节处理,都表现得栩栩如生。寓“富贵有余”。
宋 黄玉卧兽 宋(公元960~1279年) 长7.5cm 宽3cm 高4.9cm 杭州博物馆藏 黄玉卧兽,圆雕,兽呈匍伏状,前视,独角,双角下垂,须、鬃以阴线刻成,背部推磨出大联弧脊柱,尾分三缕贴于臀部左右,抓大而尖利。此件器物玉材珍稀,玉质温润,雕刻、打磨、抛光各项工艺都十分精湛,为不可多得的宋玉精品。 唐 玉狗 唐代(公元618~960年) 长10cm 宽2.7cm 厚3.9m 杭州博物馆藏 玉质受沁局部呈现黑色,圆雕。玉狗侧首伏卧,圆眼,双耳垂于颈后,尾巴向下卷于身体一侧。背部两侧及四肢、尾部饰短小阴线,形体丰满肥硕,雕法简练遒劲,突出玉狗的温顺可喜。尤其是玉狗的肌肉转折处理的恰到好处,动物的形象美与玉材美和谐地融合为一体,达到了气韵生动的艺术境界。 袁尚统野店霜桥图轴 清代(公元1644~1911年) 绢本 纵78.5cm 横40 cm 杭州博物馆藏 袁尚统(1590—?),字叔明,江苏苏州人。受吴门画派影响的职业画师,善山水、人物,他的作品常带着具有情节的民俗风情,反映了市民阶层的审美爱好。 此作设色,画面上高山耸立,寻山道而上可见古寺山门,近处树林间搭了几间简易的茅舍,为往来的旅者提供了一个歇脚休憩之所。左上款署:“野店鸡声早,霜桥月色寒。壬寅冬日画并题于天桂轩,时年七十有三,袁尚统。”题首钤“天福郎”,题尾钤“尚统之印”、“字叔明”印。壬寅即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作者时年73岁。 关于作者生年,《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中国绘画史图录》《中国美术辞典》《中国美术全集》均采用“1570年”说。这是根据故宫博物院藏《岁朝图》轴上关于“辛丑元旦画于竹深处,九十二翁袁尚统”之题款推定的,但《岁朝图》现经考证为伪作,故此说不确。专家考证上海博物馆所藏《枯木寒鸦图》为袁尚统之真迹,画上款署“辛丑”、“时年七十二”等句,以此推断,袁应生于明万历十八年(公元1590年)。此件画作上款署“壬寅”、“时年七十有三”,同样可推断出其生于明万历十八年,故在此注其出生为1590年。 东晋 白玉蟠螭纹剑饰 东晋(公元317~420年) 纵4.7cm 横2.7cm 高2.2cm 1989年杭州老东岳鲜于枢墓出土 杭州博物馆藏 剑璏在古代用于穿系革带。该器通体呈鸡骨白色,顶为拱形,正面卧一蟠螭。蟠螭脸部正视,双角后伸,螭体呈S形弯曲的爬行状,尾巴卷曲下垂,彷佛在腾云驾雾。另一侧刻有花芯云纹。器表呈现美妙的玻璃光泽,线条圆润流畅,富有动感。 王翚仿黄鹤山樵山水图轴 清代(公元1644~1911年) 纸本 纵140cm 横51.3cm 杭州博物馆藏 王翚(1632—1717年),字石谷,号耕烟散人、清晖主人、乌目山人等。江苏常熟人。擅画山水,先后师承王鉴、王时敏,为“清初四王”之一。 此幅山水,构图严谨,意气清远。画面上溪水盘曲,村舍错落;道路迴转,随山而高耸入云。用以干笔擦染,浓墨点苔,朱膘、赭石,参差染树,加以润笔渲染,表现出郁茂沉古的风格。自题:“芙蓉一朵插天表,势压天下群山雄”。款署:“康熙岁次丁丑九秋仿黄鹤山樵笔,兼用董、巨遗意,请正,若谷老先生,海虞王翬”。钤“王翬之印”、“耕烟散人”印。 康熙丁丑即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作者时年六十六岁,其款中所题“仿黄鹤山樵”是指仿元代著名山水画家王蒙 陈洪绶竹石图轴 明代(公元1368~1644年) 绢本 纵53.4 cm 横25 cm 杭州博物馆藏 陈洪绶(1598—1652年),字章侯,号老莲等,浙江诸暨人。其生活在明、清交替时代,早年投身政治,中年家破丧妻,明亡后怀念故国,寄情书画,创作了不少铭心绝品,为明末清初杰出画家。 在此件写意小品中,用笔随意劲率,构图疏而不散。竹与石浓淡鲜明,相映成趣。右边署款:“洪绶似登子社兄正之”,钤“洪绶”、“章侯氏”二印。 文徵明寒柯图轴 明代(公元1368~1644年) 纸本 纵114.8cm 横50.2cm 杭州博物馆藏 文徵明(1470—1559年),初名璧,字征明,后以字行,号衡山。江苏苏州人。五十四岁由诸生被荐为翰林待诏,居官四年辞归,筑室玉磬山房,从事书画创作。其山水、人物、花卉无一不工,山水多描写江南景物,融合赵孟頫、吴镇、王蒙、沈周画法,是继沈周之后吴门画派的领袖。 这幅画以质朴的粗笔水墨描绘了江南九月景色,矗立山岩上的两株枯木著以淡墨给人以萧寒之感。整幅画构图简洁,于简淡中蕴精工。图左上行书题诗:“九月江南秋渐阑,经霜木叶半彫残,莫嫌野色凄凉甚,一片高情属岁寒。徽明。”钤“徽仲父印”、“文徽明印”、“衡山”印。
宋人扑枣图 明代(公元1368~1644年) 纸本 纵122.5cm 横52.8cm 杭州博物馆藏 此件作品描绘古代扑枣的生动场景,作者不仅描绘出扑枣时的各种分工,并且抓住妇女儿童在劳动中凝神屏息的一刹那,构成画面。表现出人物的各种心里活动和不同的姿态,传达出生动的气氛。在描绘的手法上,采用清秀劲力的的线描,着色艳丽沉着,使轻薄透明的衣着,跃然于绢帛之上,充分显示出作者精深的艺术造诣。此件作品无款,以近代姚虞琴题“宋人扑枣图”而名,根据人物服饰及绘画风格定为明代。 汉代 玉蝉 汉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年) 长5.5cm 宽3cm 厚0.7cm 杭州博物馆藏 青玉,玉质光洁莹润。玉蝉呈扁薄形,头、翼、腹用粗阴线刻划,背部双翼左右对称,如肺叶状。虽是寥寥数笔,但粗犷有力、刀刀见锋,让人有一种痛快淋漓之感,颇具“汉八刀”的风韵。古人对蝉十分推崇,认为其高洁清雅,喜用玉蝉佩挂作为装饰。又因为蝉能入土生活,出土羽化,汉代经常将玉蝉放于死者口中,期望逝者能够像蝉一样精神不死,蜕化再生。 战国 玉虎形挂饰 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 长2.5cm 宽1.2cm 厚0.5cm 1999年杭州半山区石塘镇1号墓出土 杭州博物馆藏 鸡骨白色,扁平体,器物极为小巧,运用细腻的手法雕刻出一只奔跑的小虎形象。玉虎低头口微张,背部拱起,兽爪收拢,卷尾上翘。全身以卷云纹饰毛发,眼鼻清晰可见,腹部两侧饰以细小阴刻线,上下交错,左右呼应。此器刀工精细,磨工精良,对玉虎形象的刻划,着意于眼、牙、爪等细部特征,于细微处见奇观。 战国 玉人物饰件 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 高2.3cm 厚0.3cm 杭州博物馆藏 受沁呈鸡骨白色,扁平体,双面雕刻玉人形象。器身正面脸部刻画橄榄形眼,三角形鼻,菱形嘴。玉人双手相握,着裙装盘膝而坐,下身裙两侧各饰一螭。背部发髻有少量装饰。人物头至底部有对钻圆孔,用于穿系。该器器形较小,线刻柔滑细腻,具有古拙的趣味。 战国 透雕双龙玉饰 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 长26.7cm 宽4.6cm 厚0.4cm 1999年杭州半山区石塘镇T19:M1出土 杭州博物馆藏 青白色,不透明,体呈弧形片状。采用透雕工艺,双面均有纹饰。此器匠心独具,可拆可合。单件为一回首龙形。龙首纹饰用长线阴刻,颈部毛发飘拂,身躯饰突起的蚕纹,爪收于腹下,正反两面纹饰相同。在颚部和拂毛中有圆孔,可作穿缀佩戴。若两件龙形连接,则形成S形双首龙纹。整器刀工锋利挺劲,准确流畅,拼合后浑然一体,显示出创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良渚文化 玉山字形器 新石器时代 良渚文化(距今5300~4000年) 宽6.1cm 高4cm 杭州博物馆藏 灰白色,有暗绿色斑点。造型类似'山'字,分三个方叉,中间低,两侧高,下端呈圆弧形。一面为兽面纹,浮雕多圈眼,椭圆形眼睑、桥形额和宽扁鼻,另一面用阴线雕出兽面纹。这种抽象的神兽纹,是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玉器的典型纹饰,可能是某一部族的神灵徽像,是天人合一的宗教观的反映。该器中间矮叉上有一孔,可能是属于佩饰。 战国 水晶杯 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 高15.4cm 口径7.8cm 底径5.4cm 1990年杭州半山区石塘镇出土 杭州博物馆藏 整器略带淡琥珀色,局部可见絮状包裹体。器身特征为敞口,平唇,斜直壁,圆底,圈足外撇。光素无纹,造型简洁。 它不仅是迄今为止我国出土的早期水晶制品中器形最大的一件。就其工艺水平而论,也是无以伦比的珍品。乃杭州博物馆“镇馆之宝”。 清 水晶观音立像 清代(公元1644~1911年) 高16.2cm 宽5cm 杭州博物馆藏 利用水晶白色透明的质感结合人物形象,塑造民间传说中的白衣观音。白衣观音,即是身着白衣的观世音菩萨的形象,亦称“ “大白衣”等。该器质地透明,观音头顶梳高束发,着蓝色花冠,下露鬓发。面相圆润,双眉秀丽,两眼下视。鼻高且直,嘴唇微扬,大耳下垂,神态十分安详。着裙装,肌体丰盈。左手抚衣,右手自然下垂。赤足,足下莲座为木质圆雕。身体为整块水晶雕成,裸露的肌肤以金粉装饰,金漆虽斑驳,但着彩痕迹依然,端庄而高雅。
元 孔雀蓝釉带盖梅瓶 元 通高35cm 口径6cm 腹径20.5cm 足径12.5cm 1987年杭州市朝晖路窖藏出土 折沿撇口,束颈,丰肩,圆腹,近底足部稍外撇,上有覆钵形盖。胎粗松厚重,呈土黄色。胎上施白色化妆土,外施孔雀蓝釉,近底足无釉。胎釉结合不牢固,剥釉现象严重。肩部釉下书“内府”二字,釉下字款需在釉上有水的情况下才清晰可见。 元 景德镇窑釉里红高足杯 元 高9.7cm 口径12cm 足径4.4cm 1987年杭州市朝晖路窖藏出土 敞口,深腹,高足,下外撇。胎骨细白,施青白釉,口沿至腹壁饰釉里红,杯内底积釉较厚。内底及腹壁均饰有龙纹。 鹧鸪斑歙砚 清 长16.3cm 宽14.5cm 厚2cm 歙砚,呈长方圆形,黄褐色。砚面微凹作小圆池,布满鹧鸪斑。砚背刻小楷铭文:“鹧鸪斑:歙砚以鹧鸪斑第一,庙前青次之,若麒麟纹则迥异,凡材可遇不可求矣,余购得庙前青最多,而意终未洽,熟知旬日之间竟获麟文、鹧鸪二砚,玉质金声,洵足传为世宝,岂仅连城之值哉,庙前青当等诸牛后矣。铭曰:‘鹧鸪鹧鸪,古为徙枕,经葄史,德不孤,文字因缘在斯乎。’甲戌小春阜亭识于新安官舍。四砚斋第二品。” 清“古松斋”残荷端砚 长23cm 宽18cm 厚3.9cm 砚因就石材原来的形状被雕成残荷样,墨池由荷叶包卷而成。砚的背面雕出荷叶的茎根、叶脉,并刻篆体“古松斋”款。整方砚台造型逼真自然。 元 龙泉窑青瓷大盘 元 高7.2cm 口径34.6cm 足径12.6cm 1987年杭州市朝晖路窖藏出土 菱花口,折沿,弧腹,卧足,底不甚平整。施满釉,唯外底足部有一周呈赭红色涩圈。内底也刻朵莲纹,内外壁模印莲瓣纹。 元 龙泉窑牡丹纹大瓶 元 高69cm 口径29.5cm 足径17cm 1987年杭州市朝晖路窖藏出土 喇叭状口,长颈,溜肩,鼓腹,圈足。胎体厚重,通体施青釉,釉层厚润不透明。颈部刻弦纹二十道,腹部刻缠枝牡丹纹,下腹刻仰莲纹一周。此瓶由五部分粘接而成,器身制成后,用一件贴花双鱼洗装接在底端,形成圈足,上釉后经高温烧结在一起。 元 龙泉窑葫芦形执壶 元 高12.5cm 口径2.3cm 底径4.8cm 1987年杭州市朝晖路元代窖藏出土 小口,葫芦腹,耳状宽柄,曲流从下腹上伸,圈足。施全釉,足底刮釉,釉色青绿,有冰裂纹。除流柄外,器形和花纹都是模制而成,上下腹间有明显的粘接线。上腹印火焰纹,下腹印缠枝牡丹纹。 元 龙泉窑六瓣葵口青瓷大碗 元 高7.4cm 口径20cm 足径5.8cm 1987年杭州市朝晖路窖藏出土 敞口,六瓣葵花口,圆唇,深腹,圈足。胎较粗重,施青釉,上有冰裂纹。足壁较厚,足端平切,外底心微突起,有一圈呈赭色的涩圈及一周窑具托痕。内壁各葵口下都刻有一道阴纹双棱线,内底凹弦纹内分别刻牡丹纹或菊花纹。 元 龙泉窑觚 元 高20.7cm 口径13.1cm 足径7.5cm 1987年杭州市朝晖路窖藏出土 仿青铜器中觚的造型。喇叭口,长颈,折肩,筒腹微内弧、圈足。颈部堆贴四瓣蕉叶纹,腹与圈足分别饰有四条等距离扉棱。胎体厚重,通体施粉青釉,釉色莹润。 元 龙泉窑鼎式炉 元 口径9.4cm 高9.8cm 1989年杭州老东岳鲜于枢墓出土 平口,矮颈,上沿饰对称立耳,溜肩,微鼓腹,底部接圈足,悬空,作装饰。外侧接兽形三足,外撇。呈三角形分布。耳上饰卷云纹,肩部饰弦纹。内外壁均施釉,釉层较明亮,呈艾青色,花纹均出白筋,为元代龙泉窑的典型器。 清“鹿原”款端砚 “鹿原”款端砚 清 长18.5cm 宽15.8cm 厚3.2cm 砚面四周装饰隐起的云纹,砚池内浅浮雕云龙纹,砚两侧分别铭“沧门制”、“云门郑氏珍藏”长方印。背面浅雕一僧人抱膝坐于织毯上,前置笠、书卷及钵。线条细腻流畅。题:“片石孤云窥色相,清池皓月印禅心。”这两句取自唐代李颀的诗。落款:“鹿原。”林佶(1660-1720后),字吉人,号鹿原,福建侯官人。康熙五十一年(1712)进士,官中书舍人。工书篆、隶,尤精小楷,对端砚的收藏独具慧眼。 元 龙泉窑贯耳瓶 元 口径3.8cm 足径5.4cm 高16cm 1989年杭州老东岳鲜于枢墓出土 直口方唇,长颈,颈上端饰对称贯耳,溜肩,鼓腹,圈足。圈足底无釉,呈现二次氧化的朱砂底。器内外通体施釉,唇外转折呈现白筋。粉青色釉淡雅莹润,呈现类玉的效果。 清 康熙青花山水人物笔筒 清 康熙 高15.4cm 口径17.7cm 圆筒形,玉璧底。筒身青花绘两福山水人物图案,构图疏朗。一幅为月夜泛舟图,另一幅为行旅图。胎体厚重,青花发色鲜艳,富有层次。底款:“大明嘉靖年制”。 清 玉雕三螭纹洗 清 长12.5cm 高5cm 腰圆形,花口,平唇。外壁攀附三螭。平底,下有四个弧形矮足。整器造型规整,玉质温润。 元 白文“伯畿印章”铜印、白文“鲜于枢伯畿父”铜印 “伯畿印章”印与“鲜于枢伯畿父”印均铜质、钮中部穿孔,印面为白文。这两枚印章为鲜于枢生前用印,收录于《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一书,于1989年杭州老东岳北部(今杭州市苗圃)鲜于枢墓出土。鲜于枢晚年客居杭州,文献记载他死后葬于杭州。其墓室规模不大,随葬品也是生前喜爱把玩之物,体现了文人墓葬的特点。 鲜于枢(1256-1301),元代书法家、诗人。字伯机,号困学山民、寄直老人、直案老人。大都(今北京)人,一说渔阳(今北京蓟县)人,先后寓居扬州、杭州,曾任浙东都省史掾,官至大常寺典簿。鲜于枢有多方面的艺术修养,擅长诗词,通晓音律,精于书法,还是一位古董、字画鉴藏家,著有《困学斋诗集》、《困学斋杂录》。其书法与赵孟頫齐名,尤以草书著名。赵孟頫对他的书法十分推崇,曾说:“余与伯机同学草书,伯机过余远甚,极力追之而不及。伯机已矣,世乃称仆能书,所谓无佛处称尊耳。”他们共同被誉为元代书坛“巨擘”,并称“二妙”,但其影响略逊于赵孟頫。 元 景德镇窑青花山形笔架水盂 元 高9.3cm 宽11.8cm 1987年杭州市朝晖路窖藏出土 笔架由四座耸入云间的海礁组成,顶端有一轮明月;笔架的左面为鱼蛙形水盂,背上有小孔。全器施青白釉,用青花描绘云朵、波浪、鱼蛙的双眼及部分海礁。构图层析复杂,但处理得当,总体看来给人以素雅宁静之感。 战国 神兽纹剑饰 战国 通长31.4cm 宽4.9cm 厚3.5cm 1999年杭州半山石塘镇T13:M2出土 这套玉剑饰颜色青黄,分剑鞘、剑格、剑璏、剑珌四部分。其中,玉剑鞘的琢制最为精彩。剑鞘分上下两片,内部中空,套在剑身之外,起装饰和保护作用。剑鞘平面上大下小,下部弧收,利用斜线及三角等几何纹带区分多个区域,刻画蟠螭、蟠虺、卷云、涡纹纹饰。利用浮雕技巧法雕琢出(蟠螭)神兽或两两相对或相向环绕,极富勇健、阳刚之美。剑格俯视呈菱形,中间有一穿孔,以供剑柄插入。剑璏造型为长条形,截面近长方,底面平滑,表面略有弧突。剑珌位于剑鞘底端。每件饰件均装饰有卷云纹,体现了整体的和谐统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