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方陶瓷】老虎洞南宋修内司官窑遗址以及杭州地区出土瓷器欣赏

 你我入画 2019-04-04

老虎洞南宋修内司官窑遗址:

老虎洞遗址位于杭州市萧山区闻堰镇老虎洞村北部,总计面积上万平方米。2013年3月至7月,考古人员对其进行考古发掘,主要出土文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其出土的文物以陶瓷片为主,包括一些印纹硬陶器、原始瓷器及少量石器、铜器,器形有坛、罐、翁、杯、碗、盘、石斧、石镞等。

杭州市文物考古所于1996年—2001年间,先后进行了三次考古调查与发掘,全面、完整地揭露了老虎洞窑址,得以了解这处重要的官营手工业作坊遗址的全貌。

根据考古发掘地层叠压关系,老虎洞的遗存可分为南宋时期、元代前期和元代后期三个时期。其中南宋时期的遗存是修内司官窑,而元代前期和元代后期的主要遗存仍为与官窑瓷器面貌很相似的产品,表明元代时老虎洞窑址继续生产仿官窑的器物,这一情况是以前所不清楚的,为官窑瓷器的鉴赏提供了依据。尤其重要的是在元代后期的地层中出土了带有八思巴文铭记的窑具,为这一时期文化的断代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在元代晚期的遗存中有一类器物与传世哥窑十分相似,经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进行科学测定,表明其化学成分和显微结构与传世哥窑相同,这使陶瓷史上的另一大悬案———传世哥窑的产地问题,也因此获得了极大的进展。

馆藏杭州地区出土器物:

原始瓷甬钟

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

高39.7cm  底径21.4cm

1990年杭州半山区石塘镇出土  杭州博物馆藏

1990年,杭州半山石塘的一个砖瓦厂在取土时发现了一座古墓,考古人员随即前往,经过清理后发现是一座战国墓。墓中出土了原始瓷乐器30多件,有编钟、甬钟、钩鑺等丰富的文物。

这件甬钟就是其中的一件。这是仿青铜器礼器中的一种。该甬钟内空,衡有圆孔,甬部上、下刻划两组蕉叶纹,间隔一周网格纹。干外沿贴饰叶脉纹。钟正、背面各有枚18只,九枚一组。甬钟的旋、舞、钲、篆、鼓正面均饰戳印纹。枚及鼓面部可见施釉痕。甬钟造型雄浑端庄,尽显悠悠古韵。

原始瓷双系盖罐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8年)

通高29.9cm  口径10cm  底径14cm   杭州博物馆藏

   此件原始瓷双系盖罐为存储器。整体呈橄榄形,敛口、鼓腹、圈足外撇。有盖,盖顶中心有一立鸟,作纽。肩部饰对称綯绳纹双系,腹部自上而下依次饰锥刺人字纹、水波纹、弦纹。

   胎体坚硬,施青黄釉,釉层不均,不及底。整体造型规整、古雅,线条简洁流畅,表现了西汉时期吴越地区非凡的制瓷技艺。这种技艺为东汉晚期烧制出成功的青瓷奠定了基础。

越窑青瓷狮形辟邪

西晋(公元265~316年)

高11.9cm  长16.5cm  宽8.6cm

1984年杭州钢铁厂晋太康二年(281)纪年墓出土  杭州博物馆藏

     1984年考古人员在杭州钢铁厂清理了一座西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纪年墓,墓中出土越窑青瓷9件,这件越窑青瓷狮形辟邪(亦称插座)是其中比较精美的一件。狮作俯卧仰首状,竖耳,双目圆睁,胸前饰堆贴穗状纹,长尾贴于后腿间。背部有一管状竖孔。灰白胎,胎体厚重。施青釉,釉层光滑匀润,通体有细碎开片。整体造型浑圆而有力,面部表情生动有趣。表现了西晋时期特有的装饰风格。

   该器集模制、刻划、堆贴等装饰工艺手法于一身,有确切的纪年,为西晋越窑青瓷的研究提供了确凿的依据。

越窑青瓷熊形灯座

西晋(公元265~316年)

高11.8cm  口径5.6cm  底径8.6cm

余杭石鸽砖瓦厂采集  杭州博物馆藏

西晋,是早期越窑青瓷的高度发展时期。此时的越窑,在装饰上出现了大量的动物造型,这件青瓷熊形灯座就是典型的一件。其为日用瓷器,实际用途是照明。完整的灯盏应该是由灯盏、灯座或者还有托盘组成,这里展示的只是一个灯座。

整体呈柱状,顶部敞口,平唇,通体空心,缺灯盏。腹部造型为一蹲状熊,左前爪握一果子,右前爪搭于于右腿上,双耳竖立,憨态中露出一种顽皮,极为可爱。熊身饰有连珠纹。

这种把实用器物和动物造型结合的表现方式,体现了六朝时期士族阶级特有的审美情趣。

德清窑黑釉鸡首壶

东晋(公元317-420年)

高26.3cm  口径9.3cm  底径12.4cm  杭州博物馆藏

   浙江除了越窑之外,还有瓯窑、德清窑、婺州窑等窑系。这件黑瓷鸡首壶就是德清窑的典型产品。盘口,直颈略高、溜肩、鼓腹、平底内凹。胎体坚硬,外施黑釉,釉面均匀光滑。肩部一端塑一鸡首,长颈、竖冠、珠眼、管形流,流与壶腹相通。说明这是一件有实用价值的器物。与鸡首对称处安一半圆形把手,把手上端与盘口衔接。鸡首与把手之间饰桥梁双系。黑釉鸡首壶造型朴拙,形制规整,色彩别致,表现了德清窑特有的制瓷风格。

越窑青瓷褐彩双鱼洗

东晋(公元317-420年)

高7.6cm  口径31.4cm  底径20cm   杭州博物馆藏

这件产于东晋的越窑青瓷双鱼洗,外折沿,弧腹,平底略内凹。虽然在造型上不甚规整,但胎体坚致,釉面均匀光亮,胎釉的结合良好。最难得的是刻划在内底的两条对向的鱼纹。双鱼的眼睛和中心纹饰有褐色点彩。它告诉我们“双鱼”是物产丰硕的象征,是吉祥美好,生生不息的祝愿。

越窑青瓷粮罂

唐大和九年(公元835年)

通高54.5cm  口径26.5cm  足径13cm  杭州博物馆藏

盖罐形。盖呈斗笠状,顶部置桃形钮,有直口,与粮罂盘口相扣。罐体大盘口,束颈、溜肩、腹部浑圆,整体呈椭圆形,圈足。肩部按对称双覆系,胎体坚致,施青釉,釉面滋润光滑,色泽青灰。

这是一件妻子为逝去的丈夫特定烧制的墓志罐。在罐体的腹部,铭刻了死者的籍贯、墓地的位置、死去、安葬日期和制作人的身份等。为我们研究唐代丧葬习俗,唐代民间墓志的书写行文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粮罂造型高大,线条浑圆流畅。表现了唐代特有的造型风格和越窑高超的制瓷工艺。

越窑青瓷执壶

唐(公元618-907年)

高26.5cm  口径20.5cm  底径11.8cm   杭州博物馆藏

    唐代是越窑生产的高峰期。而越窑的名称,最早也是出现在唐代的文献和诗文中。常见的有陆羽的《茶经》,和大家熟悉的“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等。因为有了这些诗文,使唐代的越窑青瓷增添了“文人化”的气息。这把唐代越窑青瓷执壶体积较大,口沿外撇,束颈、斜肩、垂腹、环状底。肩部一端安一六角形短流,流的根部贴一朵五瓣花,花纹凸起。与流对称处安一把手。把手一端起自腹部,腹部贴一朵六瓣花,上端与肩部相接。把手弧线高出壶口。

该执壶器形高大,曲线优美、流畅。施青釉,釉面滋润,色泽典雅。表现了唐代特有的博大、丰腴之美。

龙泉窑青瓷莲瓣碗

南宋(公元1127~1279年)

高9.4cm 口径22cm 底径6.7cm

1978年杭州古荡出土  杭州博物馆藏

   龙泉窑莲瓣碗,器形较大,敞口,深腹,圈足。碗内素面,外壁有凸起的重瓣仰莲纹,层次分明,呈浅浮雕状。胎体坚硬细腻,内外施青釉,釉层光滑均匀,局部泛褐色。圈足修刮规整,露胎呈灰色。

   该碗造型大方,线条流畅,纹饰清高典雅,给人以素静的美感。

修内司官窑盏托

南宋(公元1127~1279年)

通高6.1cm  口径7.6cm

杭州老虎洞窑址H20出土  杭州博物馆藏

   这是一件在南宋官窑中较为少见的器形,由盏和托盘组成。盏,敛口、尖唇、弧腹,底部与托盘相连接。托盘花形口、坦腹、圈足外撇。盏与托盘中间为一圆孔,上下相通。胎体黑,口沿处修胎很薄,呈现“紫口”,圈足无釉,呈“铁足”状。

   施青釉,釉面淳厚、滋润、光滑,釉色青灰,淡雅,开冰裂纹。造型精巧、别致,做工精细。体现了南宋朝廷追求高贵典雅的审美情趣。

修内司官窑鼎式炉

南宋(公元1127~1279年)

通高6.1cm  口径7.6cm

杭州老虎洞窑址H20出土  杭州博物馆藏

   这是一件仿青铜器礼器造型的香炉。它的口沿外折,平唇、颈部略内束,鼓腹、平底。底部安三足,呈三足鼎立状。口沿按对称立耳,颈部至腹部之间有两道凹凸状弦纹,颈部与三足外侧,有三条短状出戟,上下呈直线。胎体黑,外表施青釉;釉面青淳、滋润,色泽淡雅,通体开冰裂纹。香炉造型端庄古朴,隽永典雅。是南宋老虎洞官窑的典型器。

老虎洞窑套盒

元代(公元1279~1368年)

高9.2cm  口径17.5cm  底径19.1cm

杭州老虎洞窑址H1出土  杭州博物馆藏

圆形。子母口、盒面内弧,立面呈直桶形,内空。胎体灰色,施青釉,釉层润泽,釉色青米黄,通体开细碎冰裂纹。可以相叠成套组合。

老虎洞窑鬲式炉

元代(公元1279~1368年)

高10.5cm  口径15cm  腹径15.9cm

杭州老虎洞窑址H1出土  杭州博物馆藏

   元代老虎洞窑,是南宋老虎洞官窑的延续。这件仿古鬲式炉,在器形上与南宋时期的同类产品很相似,因为它基本沿用了南宋时期的制瓷工艺。

   该鬲炉外折沿、直短颈、扁腹、平底。底部安三足,呈三角形分布。三足外侧均有一条扉棱,延伸至腹部。肩部、腹部饰两道凸弦纹。胎体黑,施青釉,釉层均匀、滋润,通体开冰裂纹。色泽青灰,局部泛褐色,很可能是因为烧制时匣钵漏烟所致。

龙泉窑青瓷凤耳瓶

南宋(公元1127~1279年)

高17cm 口径6.7cm 底径6.7cm

1978年杭州古荡出土  杭州博物馆藏

   凤耳瓶是南宋时期常见的一种陈设器,其造型与同时出现的仿礼器造型器雷同。平口,口沿微上翻,高颈,折肩,筒腹,下部微敛,卧底。胎体坚致,施粉青釉,釉面滋润光滑,釉色淡雅,肩部以下有开片纹。通体素面,颈部饰对称凤首耳。

龙泉窑青瓷柿形水注

南宋(公元1127~1279年)

高4.9cm  腹径6.25cm 底径3.65cm  杭州博物馆藏

   柿形,顶部有“S”形果藤纽,注水和出水孔巧妙置于叶间。通体施青釉,釉质细腻莹润。足底支烧处露火石红。器形精致灵巧。

龙泉窑青瓷樽式炉

南宋(公元1127~1279年)

高10cm  口径10.4cm  底径7.4cm

1978年12月,杭州葛岭山麓省摄影协会工地出土   杭州博物馆藏

   仿礼器奁造型。

   炉内折平口,微内斜,筒腹,底部有如意形三矮足,底中心有一圈足,离地而垂,纯做装饰。器壁饰弦纹。白胎坚硬细腻。施粉青釉,釉色淳厚均匀,局部冰裂纹。

   造型精美、色彩雅致、装饰简洁,表现了南宋时期龙泉制瓷的高超工艺水平。

龙泉窑青瓷鬲式炉

南宋(公元1127~1279年)

高13.5cm 口径16.1cm   杭州博物馆藏

   南宋时期的龙泉窑,因为受到南宋官窑制瓷风格的影响,在釉装饰和器物造型上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至南宋晚期,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届时的产品,因为古朴典雅的造型和粉青、梅子青釉的烧制成功而把中国青瓷的制作推向了顶峰。

   这件鬲式炉是仿古代青铜器鬲的造型,在远古是一种礼器。鬲炉折沿微上翘,矮直颈、扁腹。底部按三足,呈三角形分布。肩部有一条出筋,三足外侧有扉棱,向腹部延伸。胎体灰白、细腻,施青釉,釉面淳厚、滋润。

   该炉线条古朴中透出圆润,色泽清纯,气质高贵,是南宋龙泉窑的标准器。

景德镇窑釉里红高足杯

元  高9.7cm  口径12cm  足径4.4cm

1987年杭州市朝晖路窖藏出土

敞口,深腹,高足,下外撇。胎骨细白,施青白釉,口沿至腹壁饰釉里红,杯内底积釉较厚。内底及腹壁均饰有龙纹。

孔雀蓝釉带盖梅瓶

元  通高35cm  口径6cm  腹径20.5cm  足径12.5cm

1987年杭州市朝晖路窖藏出土

折沿撇口,束颈,丰肩,圆腹,近底足部稍外撇,上有覆钵形盖。胎粗松厚重,呈土黄色。胎上施白色化妆土,外施孔雀蓝釉,近底足无釉。胎釉结合不牢固,剥釉现象严重。肩部釉下书“内府”二字,釉下字款需在釉上有水的情况下才清晰可见。

元 龙泉窑青瓷大盘

高7.2cm  口径34.6cm  足径12.6cm

1987年杭州市朝晖路窖藏出土

菱花口,折沿,弧腹,卧足,底不甚平整。施满釉,唯外底足部有一周呈赭红色涩圈。内底也刻朵莲纹,内外壁模印莲瓣纹。

元 龙泉窑牡丹纹大瓶

高69cm  口径29.5cm  足径17cm

1987年杭州市朝晖路窖藏出土

喇叭状口,长颈,溜肩,鼓腹,圈足。胎体厚重,通体施青釉,釉层厚润不透明。颈部刻弦纹二十道,腹部刻缠枝牡丹纹,下腹刻仰莲纹一周。此瓶由五部分粘接而成,器身制成后,用一件贴花双鱼洗装接在底端,形成圈足,上釉后经高温烧结在一起。

元 龙泉窑葫芦形执壶

高12.5cm 口径2.3cm 底径4.8cm

1987年杭州市朝晖路元代窖藏出土

小口,葫芦腹,耳状宽柄,曲流从下腹上伸,圈足。施全釉,足底刮釉,釉色青绿,有冰裂纹。除流柄外,器形和花纹都是模制而成,上下腹间有明显的粘接线。上腹印火焰纹,下腹印缠枝牡丹纹。

龙泉窑六瓣葵口青瓷大碗

高7.4cm  口径20cm  足径5.8cm

1987年杭州市朝晖路窖藏出土

敞口,六瓣葵花口,圆唇,深腹,圈足。胎较粗重,施青釉,上有冰裂纹。足壁较厚,足端平切,外底心微突起,有一圈呈赭色的涩圈及一周窑具托痕。内壁各葵口下都刻有一道阴纹双棱线,内底凹弦纹内分别刻牡丹纹或菊花纹龙泉窑觚

元  高20.7cm  口径13.1cm  足径7.5cm

1987年杭州市朝晖路窖藏出土

仿青铜器中觚的造型。喇叭口,长颈,折肩,筒腹微内弧、圈足。颈部堆贴四瓣蕉叶纹,腹与圈足分别饰有四条等距离扉棱。胎体厚重,通体施粉青釉,釉色莹润。

龙泉窑鼎式炉

元   口径9.4cm  高9.8cm

1989年杭州老东岳鲜于枢墓出土

平口,矮颈,上沿饰对称立耳,溜肩,微鼓腹,底部接圈足,悬空,作装饰。外侧接兽形三足,外撇。呈三角形分布。耳上饰卷云纹,肩部饰弦纹。内外壁均施釉,釉层较明亮,呈艾青色,花纹均出白筋,为元代龙泉窑的典型器。

龙泉窑贯耳瓶

元  口径3.8cm  足径5.4cm  高16cm

1989年杭州老东岳鲜于枢墓出土

直口方唇,长颈,颈上端饰对称贯耳,溜肩,鼓腹,圈足。圈足底无釉,呈现二次氧化的朱砂底。器内外通体施釉,唇外转折呈现白筋。粉青色釉淡雅莹润,呈现类玉的效果。

青花观音

元代(公元1279~1368年)

高19.6cm  底宽13.5cm

1978年杭州市文三路至元丙子(1336)纪年墓出土  杭州博物馆藏

   主体造型呈“山”字型。观音端坐中间,左右各立一侍女。观音双臂下垂在前腹相握,左右两侍者立于下端,双手托盘,观音与两侍者均作俯视状。观音底座左边有一立鹤,右边有一跪鹿。

   施青白釉,釉不及底,底部露胎呈土黄色。观音胸前青花如意纹清晰可见。发、衣领、披肩、衣袖边采用青花褐彩并用施彩。

   这是一件有明确纪年墓葬出土的元青花观音像,它的出现引起了海内外同仁的关注。它为我国研究早期青花瓷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


来源:《杭州市博物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