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鬲香深 | 龙泉窑鬲式炉漫谈

 天宇楼33 2020-07-29

上古无香,焚萧艾,尚气臭而已,故无香炉。今所用者皆古之祭器,鼎彛之属,非香炉也。惟博山炉乃汉太子宫中所用香炉也,香炉之制始于此。

       ——元末明初曹昭《格古要论》

云雷萦带古文章,子子孙孙永奉常。

辛苦勒铭成底事,如今流落管烧香。

       ——南宋范成大《古鼎作香炉》

宋代士人雅好博古,最初许是附弄风雅,别出心裁拿了古代的鼎彝类器物用作焚香,一时流行开来,趋为风尚,而古物难得,瓷制的仿古香炉便应运而生。鬲式炉便是其中一种,它的范本母型是商周的青铜鬲,鬲原为炊具,后也作祭礼器。

一、

瓷质鬲式炉最早似见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北宋官窑粉青鬲式炉(高12.9厘米,见下图)”,但北宋官窑遗址不明,无可靠出土物可资参考,北宋官窑器难以界定。且台北故宫的此类北宋官窑藏品,大都是清三代时收进宫中,并不可靠。瓷质鬲式炉盛于南宋则毋庸置疑,这其中要数龙泉窑制品最为精好。 

龙泉窑鬲式炉,俗称钢筋炉,历来被视为龙泉窑经典器型之一。民国时,日本古董商争相购之(日人呼为“袴腰香炉”,以其造型酷似日本传统戏剧服装),一度身价十倍。日本战前知名古董店“茧山龙泉堂”创始人茧山松太郎,更凭一件南宋龙泉窑青瓷鬲式炉声名鹊起,奠定基业,传为藏界佳话。2003年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一南宋龙泉窑粉青鬲式炉更以近340万元人民币高价成交,足见其收藏价值之高。

龙泉窑鬲式炉的基本造型大致为:扳沿口,圆唇,短颈,扁鼓腹或扁圆腹,下承三乳足,肩部饰凸棱一周,三面腹部至足背各凸起一条棱脊,微露白痕,俗称“出筋”。

其整体形制典雅,古色古香。高度多在十二公分以下,口径不超过十五公分者为多,小者高仅六七公分,口径不及十公分,不过也有口径超二十公分者。

龙泉窑鬲式炉传世器例丰富,以下选取几例供参考:

高7.2、口径9.7厘米

高7、口径10厘米

高11.5、口径13.6厘米

以上三例均为丽水市处州青瓷博物馆藏品

高11.4厘米  
大英博物馆藏品

高10.8、口径13.5厘米  

台北故宫藏品

高12.6、口径16.3厘米  

四川省遂宁市金鱼村窖藏出土

现藏四川宋瓷博物馆

高16.4、口径19.9厘米  

四川省遂宁市金鱼村窖藏出土

现藏四川宋瓷博物馆

高16.5、口径21.5厘米  

台北故宫藏品

以上三例为尺寸较大的鬲式炉。


龙泉窑鬲式炉烧造量较大,龙泉窑系内的各窑口几乎均有烧制,因此实际的面貌较为多样。白胎、黑胎;薄胎薄釉、薄胎厚釉,厚胎厚釉等各类型均有,其具体式样更是灵活多变,同中有异。如口部折沿式样即有平展或由外向内倾斜之分,平折沿者多圆唇敦厚,倾斜状者则唇部多稍尖而薄;腹部式样有鼓凸饱满者,亦有扁圆温和,中规中矩者;三足有高矮之别,矮足者器式古拙,足较高者器式秀挺。工艺上,三足与炉身分别成型再粘烧而成,炉身底部可见明显接痕。三足中空,为使装烧过程中气流贯通,防止入窑烧造时气体膨胀破裂,一般会在内底或足内侧上戳一小孔保持漏气,个别将足部与炉体贯通,形成三个深凹槽。

此外,南宋龙泉窑鬲式炉还有作成菱瓣式或葵瓣式,此类花瓣式造型也见于同时期的其他器物,如瓶、盘、洗等,具有较为鲜明的时代特征。此亦足见龙泉窑工的擅于变通,灵活运用。

溪口窑黑胎鬲式炉残件标本 
窑址采集


溪口窑鬲式炉标本  
窑址采集

黑胎鬲式炉,传世稀少。据窑址实地考察及收集到的残片标本可知,溪口窑和大窑均有烧制,前者数量更丰。黑胎制品胎骨颜色灰黑深浓不一,施釉普遍较厚,釉色深沉凝重,个别带紫口铁足,矮足多见,器式敦厚,拙朴却古雅,仿古的精神性指向更为明显强烈。

龙泉窑薄胎鬲式炉标本  

杭州工地出土

杭州城市生活遗址出土的龙泉窑青瓷标本中也有鬲式炉残件,包括黑胎制品,其中有质量上乘制作极为规整工巧者。此类鬲式炉标本虽为残件,但尺寸小巧精悍显而易见,胎色灰白、浅灰至深黑浓淡不一,胎壁从口部至炉底通体单薄,折沿口细薄如蛋壳,似刀面,岀筋较锋利。从坯体的轻巧匀称程度来看,坯料含有较高成分的铝,且在工序上经过素烧和分段精打细磨的修坯,器物里外施釉厚薄如一,十分讲究,有类官风范。此类标本与南宋中晚期厚釉制品风格迥异,其烧制时间可能在南宋早期。


韩国新安沉船鬲式炉

元龙泉窑鬲式炉 高7.1、口径8.9厘米  
大英博物馆收藏


元龙泉窑鬲式炉 高16.6厘米  
大英博物馆收藏

龙泉窑鬲式炉入元后仍有烧制,其形制大体承袭宋代。韩国新安沉船出水的龙泉窑鬲式炉是此际常见的式样,与南宋制品相比,胎骨增厚,器式风格由挺拔秀逸转向温和敦厚。浙江省德清市南宋咸淳四年(公元1268年)吴奥墓出土的龙泉窑鬲式炉与新安沉船鬲式炉十分接近:口部板沿平直,颈部拉高,扁圆腹,三足低矮,出筋呈圆钝状。足见南宋晚期已近元风。元代器物胎骨渐厚,鬲式炉足部的通气孔也往往更为粗大,且南宋制品以足内侧开孔为多,元时则常见底部与足连通处开孔,有的还在底部中心挖孔贴烧(参见以上大英博物馆器例)。

明代龙泉窑流行鬲鼎式炉,此类炉元代景德镇已有烧制,其母本是上古的青铜鬲鼎,以硕大袋形腹式样及刻饰花纹图案为鲜明特征,与宋元时流行的鬲式炉差别较大,另作别论。

二、

值得一提的是,龙泉窑鬲式炉历来被视为仿官,其与南宋官窑器的关系颇为微妙。譬如中国嘉德2013秋拍5190号拍品,“13世纪官窑鬲式炉(参见图13)”,有学者认为“这只炉胎骨深黑,胎质细密,与老虎洞窑址出土残片特征甚为接近。其内外满釉,釉色青灰,并呈现出深浅两层开片的现象,也与清宫旧藏的南宋官窑瓷器特征相符”(参见相关拍卖图录)。笔者认为仅凭胎釉特征判断是否“具备南宋官窑的典型特征”并不全面,龙泉窑中完全可以找出类似的标本。前述南宋龙泉窑黑胎产品溪口和大窑都有出土,面貌复杂,胎色从浅灰到浓黑多种,釉面不开片和开片均有,紫口铁足现象也是有的有,有的没有,至于釉色种类更为丰富,有和南宋官器非常相似的,也有和南宋官窑器迥然不同的。所以笔者认为还要结合器型,烧制工艺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判断。


13世纪官窑鬲式炉  直径12厘米
中国嘉德2013-11-16, LOT:5190


南宋官窑鬲式炉  
南宋官窑博物馆陈列

南宋郊坛下官窑鬲式炉  
上海博物馆收藏


杭州老虎洞官窑遗址出土鬲式炉(H22:45)
高10.8、口径15厘米


杭州老虎洞官窑遗址出土鬲式炉(H1:2)
高10.4、口径15.3厘米

官窑器谨按样制生产,式必然较单一有限,且器形比例、规格尺寸都有严格要求,严谨规整,一丝不苟。如南宋郊坛下官窑遗址出土的鬲式炉作袋形裆,腹至足部侧面贴竖扉棱,在器式造型上无疑更接近铜器母本。南宋龙泉窑生产的器物没有诸多制约,随意性较大,擅自发挥,擅自改进的成分很多,虽曰仿古,其实“徒有虚名”,将之与上古青铜鬲实物比较便知造型相去甚远,其灵活变通的器式更富有创造性。且龙泉窑场众多,各窑口间必然存在一些差别,总体面貌自然多姿多样。

至于在烧制工艺方面的区别就更加明显,杭州老虎洞遗址出土的官窑鬲式炉除三足垫烧外还有用支钉支烧,外底部留有六个支钉痕,足跟实心,足型纤瘦,与炉身粘烧成型,并无漏气孔,三足间距较大,与炉身角度近乎垂直且稍向内倾。龙泉窑鬲式炉未见有支钉支烧,足与腹部分开成型,再拼起来二次加工制成,接痕明显,足部空心,足型有细有粗,呈三角支架状外撇,支撑角度和受力面与官窑器完全不同。不过上海博物馆收藏的郊坛下官窑鬲式炉与老虎洞遗址出土的鬲式炉风格区别较大,与目前南宋官窑博物馆根据遗址出土瓷片复原而成的鬲式炉也不同,却与龙泉窑鬲式炉有诸多相似处,包括漏气孔的处理等。该器展签上注明“浙江省杭州市乌龟山郊坛下官窑遗址出土”,传为30年代朱鸿达先生在郊坛下官窑遗址采集所得,似为孤品,暂且存疑。

对于嘉德这件13世纪官窑鬲式炉,笔者认为龙泉窑制品的特征更为明显。不过,无论该器是官窑还是龙泉窑,都不影响其价值,该器黑胎铁骨,造型大气,釉色一流,片纹古拙,当时应是“县官未尝见也”的高价上等品,传世稀有,其艺术水准丝毫不逊于官窑。

另,笔者更希望能打破龙泉窑不如官窑的成见,宋龙泉窑的巅峰之作有在汝窑之上,南宋官窑之上者,我们搞古董收藏更应回归器物的艺术本身,以艺术水准论高下。

此外,笔者想就鬲式炉的特点简要谈点两宋香炉风格的区别。北宋龙泉窑各式香炉中,立耳兽足的样式风格十分普遍,而鬲式炉则主要代表了南宋中晚期的潮流。鬲式炉在南宋中晚期的兴起应该与宋室南渡后,北方人口大量流寓到南方有关,而鬲式炉的大量烧制正凸显了南宋以后龙泉窑青瓷产品的主流地位。关于鬲式炉的用途,如前文所述,主要是居室焚香,但也不能排除其他用途。在宋墓考古中也发现香炉用于宗教上的供养,绘画资料中还有将香炉用作花盆栽花造景。龙泉窑鬲式炉有多种尺寸规格,必定适用于不同环境场所,对器物的理解,生活是基础,生活丰富多样,器物也就“活色生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