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温州地名看浙南人口迁徙和民族融合
作者:盛爱萍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
2013-04-06
摘要: 地名是文化的化石温州地名积淀了浙南文化的深厚底蕴。考察温州地名可以探讨历史上浙南人口迁徙的原因,分析迁徙后形成的地名类型能反映民俗、迁徙者的心态印证人口迁徙的路线及民族融合的状况。
关键词 温州地名 迁徙 民族融合
温州地处浙江南部市区包括鹿城、瓯海、龙湾三区下辖乐清、瑞安、永嘉、平阳、苍南、文成、泰顺、洞头八个县市。春秋战国时期温州就居住着“瓯越之民”《史记赵世家》描写他们是“剪发文身错臂左衽”。在温州历史上这些“瓯越之民”经历过几次大的人口迁徙迁徙有的在本民族之间进行。我们姑且称之为“族内迁徙”有的在不同的民族之间进行往往是从一个民族聚居地迁徙到另一个民族的聚居地这种迁徙我们称之为“族际迁徙”。不同地区人口的迁徙不同民族的交往接触常常造成语言、文化的碰撞融合它往往在地名上留下深深的痕迹。通过对地名的考察地名类型的分析可以折射出迁徙的原因、心态及民俗印证人口迁徙的路线与及民族融合的状况。
一、历史上浙南人口迁徙的原因
历史上浙南人口迁徙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原因是由于战乱。原居住地遭到破坏。而温州的地理环境尤其是楠溪江流域地势险要利于避乱。乾隆《永嘉县志》引旧《浙江通志》说“楠溪江太平险要扼绝江绕郡城东与海会斗山错立寇不能入。”再加上温州温和的气候条件特别适合居住。因此有西晋来年为避封建统治者内部混战从黄河流域一带进入浙南的北方人晚唐时为避黄巢之乱而来的宁波人有为避闽国动乱不靖而来的福建人有随宋室南渡而来的中原人等等。这些在地名上都有所反映。如永嘉“豫樟村”据族谱记载宋朝年间始祖是从江西省豫樟县豫樟镇迁居至此为了不忘祖宗故地故直接用原地名“豫樟”来命名新居地。瑞安的“方村”。始祖方佛定因避乱于后周广顺元年由福建长溪迁瑞安以姓氏命名新居地叫“方村”。
第二个原因是居住在原地的人们为了生存、发展生产而迁徙。他们或者去寻找新的田地发展农业生产或者去开拓新的海域从事渔业生产等。如大量的中原人进入温州之后温州的部分土著人为了生存往南迁徙进入现在的福建、两广地区。成为南方少数民族的祖先。例子见下文以“栏”为通名组成的地名。又如明清时期福建兴泉、汀州一批农民为了生活进入浙南山区垦荒种靛聚族而居。如平阳的“靛青厂”据当地《赖氏宗谱》载明永乐十八年年福建汀州赖氏迁居于此搭茅屋浙南瓯语称茅屋为“厂”种植靛青遂成村落故名靛青厂。还有明朝福建南平人到瓯海泽雅利用水竹造纸该纸至今仍叫“南平纸”他们生活的地方叫“纸山”。再如浙南的沿海岛屿如洞头岛说闽南话的有三分之二。这是由于福建渔民北上捕鱼久而久之渔民与其眷属就在浙南海岛上落脚并且世代繁衍。参见下文以闽语“厝”为通名构成的地名此类地名在沿海渔村特别多。
第三个原因是由于外族入侵或者官府镇压及苛捐杂税被迫迁徙。前者如汉武帝建元三年由于越族内部冲突东瓯遭到闽越王出兵攻击东瓯王便率其众万余人举国迁徙到江淮之间东瓯国随之灭亡。后者如浙南畲族宋元时期由于官府镇压大量畲族人迁出闽、粤、赣边界这种迁徙在明清时达到高潮其中一部分人迁入浙南各县。温州由“寮”畲语指用茅草等搭盖的屋舍。构成的地名最初基本上都是畲族居住的。
第四个原因是灾害移民补籍。历史上主要有两次是南宋乾道二年温州遭大台风大海溢溺死数万人。温州知州传檄福建求移民补籍。闽民奉命陆续来温如瑞安张氏、林氏、池氏、应氏均在乾道二年后由闽迂温。这在地名上也有所体现。如瑞安的“前池”据《池氏宗谱》载始迁祖由福建赤岸迁此。始建村者池姓以位于鲍田大村的南面故名前池。二是皖南歙县一带因瘟疫爆发之后百姓大量死亡致使当地人口稀缺。于是从浙南迁入大量越人。《徽州府志风俗篇》记载“俗参瓯骆。宋吕和叔云歙地杂瓯语号称难治。”这“瓯”即“东瓯”“瓯语”就是温州话。这种情况在地名中也有反映。浙南以“涤”音或写作“泺”、“际”。指山间小瀑布为通名的地名很多。如涤下桥、百丈涤、拢盘潦、西风涤、白岩潦、涤头陈、涤头温、潦坪岗、干涤、白水涤、涤大寮、涤头、平涤等。这些地名只见予浙南与皖南山区相接壤的浙西北山区没有但皖南却有此类地名。如“石际山”。这是因为大量的温州人进入皖南在皖南的地名中融入浙南瓯语成分。
第五个原因是仕官温州的人士定居占籍或朝廷派兵镇压动乱后将士们留驻当地并在当地世代相传。如永嘉的邵园始祖邵宏明原籍福建福清于唐大中十年任温州别驾卒于任。后其子孙迁居永嘉命其新居地为“邵川”今为邵园。又如温州苍南有个金乡方言岛。这跟明代倭寇之扰朝廷派兵抗倭防守有关。明太祖洪武二十年为防倭寇侵扰建立了十华里长的卫城称金乡卫。民族英雄戚继光和他的戚家军曾几度在此扎营练兵抗击倭寇。许多操官话的将士及其眷属留驻当地形成了方言岛。此外在地名上应引起注意的是浙南沿海有许多村镇名“南塘”民族英雄戚继光号“南塘”地名“南塘”大多是为了纪念戚继光与这位民族英雄的抗倭活动有关。总之人口迁徙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迁徙的方式也各不相同。但人口的迁徙必然会带来语言的碰撞、渗透甚至融合。它往往在地名中留下印迹。人们可以在这些地名中考察和印证人口迂徙的历史印证民族间接触和民族融合的历史。正如在中所说的那样“地名的研究实在是语言学家最引人入胜的事业之一。因为他们时常供给重要的证据可以补充和证实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的话。”
二、浙南人口迁徙后形成的地名类型
温州历史上人口迁徙造成的不同语言的相互接触和相互影响所产生的地名有各种各样的类型。我们分两部分来分析一“族内迁徙”形成的地名类型把原驻地的地名原封不动带到新驻地来来命名新地名。这地名就成为古代人口迁徙最明显的踪迹。此类地名在温州地名中很多。如文成县城西南有“库头村”年前平阳库头村陈姓兄弟三人一迁云和一迁景宁一迁文成为纪念故土所居三地俱名库头。又如“长山村”、“南镇”、“三大亩”等地名。“长山村”据《郑氏宗谱》载明代郑姓从乐清常山迁此以其原籍地名村称“常山村”。后谐音改今名。“南镇”据《缪氏族谱》载其先祖于宋乾道间自福建南镇迁此始居以不忘故地故名。
“三大亩”据《谢氏宗谱》载清康熙年间谢姓自平阳江南三大庙地方徙居于此为怀念故地遂称“三大庙”。后谐音改今名。此外还有“温州厝”、“温州寨”、“温州寨顶”等祖先均从温州市区迁来。把原驻地的地名通过压缩作为专名加上一个通名构成一个新地名原地名曲折地保留在新地名中。如“梅村巷”、“大文厂”、“金垮厂”、“陈岙”、“南陀岭”等地名。梅村巷因巷内大部分居民从梅源迁来。大文厂《黄氏宗谱》载清康熙戊辰年其祖先从驷马、大份头来此牧牛盖茅屋栖身故名大份厂因方言谐音写成“大文厂”。金垮厂其祖先自腾蛟金垮来此盖茅舍栖身。故名金垮厂。陈岙当地《马氏宗谱》载马氏祖先为陕西古为秦地平凉县人于明崇祯已亥年迁此“秦”“陈”同音遂称陈岙。南陀岭腾蛟乡南陀村孙氏建墓于此。并筑石道通向山下故名南陀岭。把原驻地的地名通过压缩成为一个语素加上一个表示心理或有一定寓意的语素再加上一个通名组成一个新的地名。如瑞安有“陈思田”、“肇平蝉”等地名。陈思田村民都从陈岙徙居境内稻田多属陈岙陈姓所有。“思”意含怀念思念故名。肇平烊清初祖上由平阳迁此寓肇始之意故名。以新驻地的环境命名如平阳有“上岙”、“上坦”、“雅屿”、“前堡”等地名。上岙当地《孙氏宗谱》载明正统年间孔氏自山东曲阜迁此始居。村庄三面环山处于岙门最上端故名上岙。上坦当地《蔡氏宗谱》载宋仁宗天圣二年年蔡姓由福建蒲田迁此定居。因北面有一片平坦高地村名俗称上坦。雅屿陈氏祖先自闽长溪赤岸迁此成村。此地原为岛屿林茂景美故名雅屿。
前堡当地《周氏宗谱》载清康熙间周姓祖辈从北港迁居此地。因村庄四面环河形似元宝取村名为“元宝”。又因方言谐音演为前堡以姓氏或祖先的名字作为语素加上通名或方位词构成新地名来命名新驻地。如“薛里”、“贾岙”、“翁山”等地名。薛里为薛氏福州人从福建迁到温州市区再迁到瑞安故名“薛里”。贾岙始迁祖贾仁三福建仁溪人宋乾德间任黄岩尉后卜居乐清龙门山麓以姓氏命名“贾岙”。翁山始迁祖翁神安原籍福鼎于宋乾德二年访伯父至瑞安未遂逾数岭到泰顺定居新居地命名为“翁山”。此类地名很多如“包宅”“蔡宅”“李家村”“蒋家桥”“徐家站”等等。此外还有以迁徙时的某些特定的事件命名的。如瑞安的“里北蝉”据《李氏宗谱》载始祖德兴随父璞山于宋淳熙年问从永嘉楠溪迁此是年适父子同游泮水遂以姓与泮名其地为“李泮烊”后谐变为“里北蛘”。“盘台角”始居者陈、木两姓曾一再择地而迁搬迁至此可说是搬到角落了故曾名“搬到角”谐音改为今名。二“族际迁徙”形成的地名类型这类地名主要是以方言词为通名构成具有浓郁地域色彩的地名。
我们以畲族为例浙南各县尤其是山区县都有畲族居住。畲族是古老的民族。“畲”字来历甚古《易无妄》有“不甾畲”句。《诗周颂臣工》“亦又何求如何新畲。”毛传“田二岁日新三岁日畲。”畲又指焚烧田地里的草木用草木灰作肥料的原始耕作方式。唐元结《谢上表》“臣见招辑流亡率劝贫弱保守城邑畲种山林冀望秋后少可全活。”畲族也称“畲民”因从事畲耕即刀耕火种故名。畲族自称“山哈”“山哈”即“山客”意为居住在山上的人。畲族古时分布在今闽、粤、赣、浙四省的山区。南宋刘克庄《漳州谕畲》“畲民不悦役畲田不税由来久矣。”那么畲族的语言又是如何的呢我们认为在唐之前居住在闽、粤、赣交界处的畲族先民肯定在使用一种语言这种语言就是古畲语。它应该融合了许多古汉语词汇。据史书记载汉朝统一过这一带。唐代开元年问唐王朝为镇压闽、粤的畲族便派唐将陈元光父子为首的名将领姓军校带领近万人的中原队伍进入闽粤地区这些都对龠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促使畲语吸收古汉语成分。另一方面是客家话对畲语的影响。客家先民从东晋开始分五次由中原南迁部分客家人与畲民杂居这不能不对畲语产生影响。
据施联朱教授主编的《畲族简史》和蒋炳钊教授的《畲族史稿》研究认定畲族离开风凰山到闽东、浙南定居是从南宋到明代时期.在这个时期内畲族先民与客家先民经历了一个长期杂居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客家先民的进入不是强制同化而是畲族先民与客家先民心理上的隔阂更少语言上的交流更顺畅相互吸收进的各自原有语言中的词汇相当多。这时的畲族先民操的是古畲语客家先民操的应是中原古汉语加进沿途迁徙吸进汉语方言而产生的次古汉语。按《畲语简志》所言在这个阶段中畲族先民是放弃了畲语而使用客家语雷先根认为应该说是畲族和客家人在互相学习中古畲语进一步吸收了客家先民带来次古汉语客家语也进一步吸收了当地的古畲语。黄家教、李新魁于年存《潮安龠话概论》中认为畲语“卒少在宋元时代便开始向汉语靠拢”。
第三方面是迁徙到浙南温州各县的畲语受到浙南瓯语和闽南话的影响这在地名中都留下了痕迹。常见的有下面几类直接以“畲”或畲族的“盘、蓝、雷、钟”四姓命名的。温州存“李家畲”、“畲龙行政村”、“畲屋”、“桐畲”、“蓝宅桥”等地名。此外平阳有一个“国宋村”当地《雷氏宗谱》载清乾隆十二年畲族雷国宋迁居此地。雷氏后裔为纪念祖先即以国宋为村名。、以畲语“寮”为通名组成的地名。浙江省景宁《畲族志》第页载“房子畲语称‘寮’。”畲族山歌里唱道“今日寮里起身来。”早期畲民生产力落后过着刀耕火种、游移不定的农业生活。他们大多数“结庐山谷诛茅为瓦编竹为篱伐荻为户牖。”畲民称这种房子为“草寮”。这种结构的房子在浙南农村尤其是山区普遍存在因此温州地名中以“寮”为通名组成的地名很多。如下黄寮、上寮村、寮后、寮山、寮下、长岭寮、白玉寮、外寮、底寮、上豹寮、杨寮、田寮、坟头寮、吴寮、东家寮、罗家寮、茶寮弯、上寮峰、茶寮、寮后、下寮、三寮、石寮。寮坑村、朱寮、银寮、大寮后、外寮、地寮、宏寮、香菇寮、寮后、鸭母寮等。、还有以闽语“厝”房子为通名组成的地名。如萧厝、温厝、大厝基、老厝、外新厝、张唐厝、朱厝、朝西厝、老厝、厝基、陈厝、温州厝。这类地名往往出现在福建移民的居住地。、以“栏”字组成的地名。有“牛栏坑”、“羊栏坳”、“牛栏塘”、“牛栏汪”、“牛栏岗”、“牛栏断”、“仙牛栏”、“栏巷”等。据《方言与中国文化》介绍壮侗语系称“屋”、“家”为“栏”房层用竖立的木桩为底架建成高出地面的一种房屋屋内住人屋下空间养畜南方自古就有称“干栏”式建筑。“干栏”虽不是汉语词而浙南瓯语没把房屋说为“栏”但牲畜住所仍沿称“栏”如“牛栏”、“猪栏”。这是因为西晋之后大量的中原人进入东瓯原来居住在东瓯的部分土著人即古越人开始南迁进入福建、广东以至越南的北部及附近岛屿成了闽越、南越、骆越等称之为“百越”。而“栏”是瓯语的底层词跟壮侗语同源。
三、地名反映了心态、民俗印证了人口迁徙的线路与民族融合的状况
一地名反映了迁徙者的心态
第一迁徙后的新地名首先反映了人们对故土的眷念。上文提到的“族内迁徙”形成的地名类型中、、类均带有故土的地名用意是使这些移民不忘故土。尤其是第类地名如“陈思田”是从陈岙迁出来的。以“思”直接表明对故二的思念。
第二反映了人们对新生活的期盼。如瑞安地名“繁平蛘”祖上由平阳迁此寓肇始之意。迁徙总是迫不得已的被认为是“背井离乡”到了一个新的居住地一切都从头开始新的生活也从头开始。
第三新地名反映了人们对居住环境的重视。居住环境对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之下的农业生产和生活的人们是非常重要的。土地、水源、山林等是人们生存的先决条件。如“上岙”、“上坦”中“岙”是山问平地“坦”也是平地。“雅屿”主要指树林美。“沿口”表明靠近水源。第四地名反映了人们对祖先的崇敬心理。如“贾岙”、“翁山”直接以祖先姓名命名表明了祖先创业不易以姓氏命名表明了对祖先的怀念、敬重、崇拜。
二地名里反映了民族的历史和民俗
我们还是以畲族为例畲族史诗《高皇歌》记载了上古时代祖先盘瓠征服犬戎与高辛皇帝的三公主结婚后弃官入凤凰山居住生下三男一女三子分别姓盘、蓝、雷女儿招婿姓钟。在祖歌《高皇歌》中有“送落凤凰大山宫。”“送落潮州风凰村。”“凤凰山头一块云。”“风凰山上鸟兽多。”“风凰山上实在闲。”等句子。畲民把始祖居住的地方称“风凰山”。在风凰山繁衍了四姓族人后因外族入侵和民族压迫而被迫外迁其中一部分迁到浙南各县。畲族尊三公主为“风凰神”畲族妇女普遍穿“凤凰装”。“风凰装”别具特色畲族妇女用红头绳扎头发盘在头上高高隆起象凤凰头叫“风凰髻”在上衣上刺绣着大红、桃红夹着黄色的花纹镶绣着金丝银线的花边象征着风凰的颈和羽毛围兜上也绣着五彩的花纹象征着凤凰的腹部身后两条绣花的飘带象征着美丽的风尾各种颜色的脚绑和绣花鞋象征着凤凰的脚爪周身佩挂着叮当作响的银饰品象征着凤凰的鸣啭。
《后汉书南蛮传》记载的“好五色衣服。”《桂海志续》记载的“女则用五采缯帛缀于两袖。”指的就是“凤凰装”。姑娘出嫁时还要戴“风凰冠”。有的风凰冠还饰有雕刻吉祥图案的银片、银牌非常昂贵。像这样的凤凰装、风凰冠常常在婚礼上穿戴一次便收于箱底等到亡故时再用来穿戴入葬。婚礼的厅堂上常有“风凰到此”、“凤凰来仪”的红联婚宴中有“取凤凰蛋”的歌舞节目。畲族“赤郎”迎亲伯常在婚宴上唱这样的畲歌一心要去风凰山风凰山上客聊坪风凰山上出风凰风凰贵子进京城。凤凰是风凰凤凰生蛋四角方凤凰生下风凰蛋风凰蛋献状元郎。短短八句畲歌“风凰”一词竟出现了十次。可见“凤凰”是畲族的崇拜对象是吉祥的象征。这在地名中也有所体现。畲族居住的地方地名常带“凤凰”或“凤”字。如平阳有“风卧乡”原名“风翔”。因闽语“翔”“卧”谐音故演变为“风卧”。平阳还有“朝阳乡”是畲族聚居地现有畲民人取“丹风朝阳”之义。此外平阳还有“风口”、“凤头”、“凤山”、“凤山头”、“水风尾”等村名。瑞安以“风凰”命名的地名只有“凤凰山”、“凤凰山礁”两个。永嘉有“风岙村”、“风岙尖”、“风山村”“风凰寨”、“凤凰头”等。这些地名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畲族的历史和风俗。
三地名印证了人口迁徙的线路
对于上文提到的“族内迁徙”形成的地名类型,如用原地名来命名新驻地,我们只要把这些地名排列起来逐一分析考证,其年代当时迁徙的痕迹就会明朗起来。谭其骧的《晋永嘉丧乱后的民族迁徙》一文就是这样写成的。谭其骧是根据侨置郡县来判断民族迁徙。但温州没有侨置郡县所用的故土地名都是小地名但这种方法仍可使用。另外我们尝试用绘制地名同名线的方法来考察迁徙的路线也是很有效的。据调查以“寮”为通名组成的地名里大多数历史上曾有畲民居住过有些现在仍有畲族居住如“外寮”、“宏寮”、“寮后”等。我们可以用有“寮”、“风”等畲族特有的地名用词构成的地名绘制地名同名线根据同名线的走向及疏密程度等从中我们就可以推断出畲族迁徙的路线及分布。又如以“厝”字组成的地名主要分布在沿海岛屿并且按带状分布从福建到苍南、平阳、瑞安经洞头列岛到达温岭的石塘附近。再往北就没有了。
据说从前有规定福建人打鱼北面以石塘为界石塘以北是宁波人打鱼的区域以南是福建人打鱼的区域。可见福建渔民北迁的路线的终点应是石塘。四地名中的不同方言成分同时存在反映了民族的融合。请看下面两组地名猪母头、猪母礁、猪母仔礁、牛母礁、鸡母岗、鸭母寮猪母、牛母、鸡母、鸭母闽语分别指母猪、母牛、母鸡、母鸭。猪娘礁、猪娘蜂、牛牯岭、黄牯袋、黄牯山、鸡母娘礁猪娘、牛牯、黄牯、鸡母娘浙南瓯语分别指母猪、公牛、公黄牛母鸡。虽然表示性别雌雄的语素在闽语和浙南瓯语里经常处于被修饰成分之后但二者所选用的语素不同。这两组地名常出现在同一县市表明了语言的互相影响反映了民族的融合。还有同一地名中多种语言成分的重合也反映了民族的融合。如“草寮厝”中的“寮”是畲语成分表“房子”义。但“厝”是闽语也表“房子”闽方言称房子为“厝”建房子叫“起厝”房租叫“厝税”屋顶叫“厝盖”。闽语的“厝”就是畲语的“寮”也就是瓯语的“屋”。“草寮厝”是畲语受到闽语的影响而形成的“架床叠屋”的造词法这也反映了民族的融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