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改变战争格局的B

 fm2003 2017-02-25

改变战争格局的B-29战略轰炸机

改变战争格局的B-29战略轰炸机

改变战争格局的B-29战略轰炸机

在二战中,由于男性劳工短缺,大量家庭妇女进入波音工厂。图为正在制造B-17轰炸机零件的女铆工,波音西雅图工厂战争中生产了6981架B-17,到战争结束时,波音的女性员工数量超过40%。

B-29的研制,可以说是波音公司和陆军航空兵的一部联合演奏的“远程轰炸机三部曲”:从第一部的B-17、第二部的XB-15到精彩的第三乐章B-29,指挥这一乐章的就是美国陆军航空兵司令阿诺德。

他上任之时,世界已战云密布。在亚洲,中日武汉会战已到最后关头,日寇已占领中国的半壁江山。在欧洲,虽然尚未明确开打起来,但英、法、德、意四国首脑已在慕尼黑签订了所谓《关于捷克斯洛伐克割让苏台德领土给德国的协定》,接着德国地面部队就“名正言顺”地在500架战机支援下“和平地接管”了苏台德地区。

阿诺德从内行的角度看到德、日的航空工业和航空兵力都在迅速地发展。德国纳粹正在谋划,用他们的空军加上地面机械化突击“闪电”般征服欧洲;日本法西斯也打算用狂轰滥炸来炸垮中国,建立它梦想的大东亚共荣圈。但是由于这两个“恶魔”当前的战略目标是蚕食周边国家和地区,而这并不需要远渡重洋,因此他们重点发展的是配合地面部队的战术空军,尚未着力发展远程轰炸机。

实施米切尔路线

在阿诺德看来,美国却大不一样,它的潜在敌人都在大洋彼岸,陆军过不去、海军行动慢,得用飞得快且远的空军才行。所以他坚信米切尔的战略空军理论对美国特别适用,也赞赏5年前米切尔的那篇呼唤远程重型轰炸机的旷世奇文。

米切尔是谁?在美国空军历史上,有两个人最受空军人士推崇,一个是被誉为美国现代空军之父的阿诺德,另一个就是米切尔,他被誉为美国战略空军之父。后者一生都在为美国独立空军、特别是战略空军呐喊,他是一位优秀的飞行员、航空部队的杰出领军人才,论著居多,代表作有《我们的空军》《大战始末》《空军国防论》《空军之路》等。他的理论,在航空部队中有众多的追随者,特别是那些年轻军官和航校学员,也包括阿诺德、李梅等。美西战争时,米切尔在美国《自由》周刊上刊登了一篇爆炸性文章,标题是“我们准备好与日本打仗了吗?”文章明确指出,日本必将进犯美国,而美国应付的最佳方案之一,就是研制一种可以轰炸日本本土的远程轰炸机,部署在美国的阿拉斯加或中途岛。这种飞机应可在35000英尺高空,飞5000英里。其实早在1924年他就曾警告:日本会偷袭珍珠港,这种前瞻性为后来发生的事实所验证。

米切尔认为危机来自日本,想到了要造远程轰炸机来对付。那时身居陆军航空兵装备部长的普拉特准将也认识到这点,决心实施该文中所提出的方案——发展远程战略轰炸机。1933年7月,一份由陆军航空兵装备部工程师拟订的“A计划”正式出炉。正是这个计划,掀开了波音公司研制大型轰炸机的序幕,开始了奋战B-29的十年长征。

B-17:B-29的开路先锋

1934年,经过对比研究, 陆军航空兵装备部与波音签订了一个XB-15的预研合同,内容要求提供设计数据、建造一架与实物一样大小的木制模型并进行风洞实验。从此波音公司正式开始研制战略轰炸机。合同攥在手里没多久,时任波音公司总裁的艾吉维特得到一件意外的消息——军方还要再订购一种轰炸机。陆军航空兵希望用这种机型取代已有的马丁B-10,并在未来与XB-15机型搭配使用,以适应未来的战事需要。与XB-15机型不见得能很快搞出来、不会很快见到经济效益相比,这个新提出的机型,却显然有可能更早研制出来,更快投入批量生产、装备部队。

艾吉维特立即对波音公司进行了战略布局:一,军方要求的新机型编为299型,要大于目前所使用的任何飞机,也包括波音的B-9和马丁的B-10。不按军方要求的双发,而是直接研制4发;二,再筹建一个团队,平行研制一种比波音247更大型的民航客机,该机要像299型一样,为4发、可在同温层飞行,编号307型;三,两种机型尽快研制出来,并批量生产,进而为XB-15研制保驾护航。事实证明,波音这条道路完全正确。299型产生了B-17,成为二战中轰炸德军的主力。307型是世界第一种具有增压客舱的客机,在客运航线和军用运输方面发挥了作用。

299型样机在试飞阶段由于人为操作失误坠毁,使得波音公司遭遇危机。但也正是这个危机使得波音公司用最快速度造出了比299型样机更好的299B型,即B-17“飞行堡垒”重型轰炸机。波音从1934年开始战略轰炸机的长征,经过4年多的时间,B-17终于脱颖而出、展翅蓝天,这是波音对美军的一大贡献,成为美国在二战中空中作战的中坚力量。然而,满意不等于满足,即使在得心应手驾驭B-17的时候,无论军方还是波音,都在为研制更大、性能更好的飞机铆足了劲儿。在与道格拉斯对决后,波音相继推出了XB-15、XB-19等多种机型。

不断增加的B-29订单

继XB-15之后,即使无军方投资、自掏腰包,波音公司也毫不松懈地向4发飞机的世界顶峰攀登。316型、322型、333型、333A型、333B型、334型、334A型在两年的时间里不断地研制着。这些课题的目的,就是要在B-17和XB-15的基础上改进,研制一款大小适度而性能却比他们更好的轰炸机。虽然并未造出一架正式样机,却每搞一个型号,就爬上一个台阶。制作了一个个实体模型,进行了一系列测试和试验,积累了许多数据,摸清了技术关键和解决方向。波音比军方更清楚新型轰炸机的先进要到什么程度。1939年,他们针对军方的想法,确定了新的攻关方向,确定名为波音341型。军方很满意,但发愁经费如何解决。当年9月1日,纳粹进占波兰,欧战爆发。美国上下震惊,如果战火烧到美国本土,该如何应对。阿诺德献出了锦囊妙计:研制超远程战略轰炸机,让战火只在敌国的本土燃烧。但是当波音341型方案送到莱特基地时,情况又发生了变化,根据世界的战争形势和战场情报的分析,对超远程轰炸机有了更新、更清晰的考虑——需要的轰炸机应有更大的载弹能力、防漏的油箱以及更强大的自卫火力。1940年5月波音345型有了军用代号XB-29。二战局势的变化,使得阿诺德的紧迫感越来越强。

1940年8月,军方正式给波音下了第一张订单,同年12月又追加一架订单。1940年冬至1941年春,英德的激烈空战,也使美国人看到了航空兵力在战争中的重大作用,认识到超远程轰炸机对美而言是十分现实的战略需求。英德之间的轰炸只需要飞越不宽的英吉利海峡,而美国要轰炸德日则要飞越大西洋、太平洋。这时候的XB-29在加紧研制中。1941年6月,YB-29服役测试机研制进入最后的工程设计阶段,生产准备工作有序展开,波音在威奇托市扩建新厂。而军方对B-29的订单从50架、100架加到了250架,价值30亿美元。对于飞机制造的波音来说,这是笔大买卖,但事实上远不止当时的数量。

这年的12月,一件令美国人惊讶的事情发生了——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欧洲战局,令人忧心。亚洲战场,日本居然暂时成了大半个太平洋的主人。报珍珠港之仇的压力和打击日寇嚣张气焰的决心,都迫使陆军航空队必须加速行动。1942年9月,XB-29一号样机试飞成功,但接下来的试验情况不太理想。发动机过热等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最终飞机爆炸,机毁人亡。到这时,波音公司已埋头苦干了8年,陆军航空队订购数量已近2000架。最后事故调查结果还是发动机的问题。实际上,发动机过热甚至着火伴随了B-29的一生。这次事故发生后,研制发动机的莱特公司、波音公司和军方都进行了认真总结,并做出了更为细致的安排。一年后一号样机经过彻底检修后,试飞中的发动机故障和严重的性能问题没有了,试飞成功。之后随着原型样机出厂、服役测试机交货,开始了批量投产。

生产联合体:壮观的B-29生产线

由于订单已达到1664架,未来需求可能还会翻番,军方决定,用B-17和B-24的经验来组建生产联合体。贝尔公司、马丁公司以及波音公司成为了B-29的生产联合体成员。从建机场到飞机装配线,B-29的量产轰轰烈烈开始了。B-29由3个总装工厂生产,为了区别,在B-29型号后会注明产地缩写,例如,BW是指波音威奇塔工厂,BA指贝尔马丽埃塔工厂,MO 指马丁奥马哈工厂。由于边生产边改进,每个批次的飞机在细节上都会有所不同,为了区别各批次的飞机,在B-29型号与产地缩写之间会加入批次号,例如,“B-29-1-BW”,就是指波音威奇塔工厂制造的第1批次的飞机。其中马丁-奥马哈厂共计生产了402架B-29,平均每天一架。数量不多但质量上乘。值得一提的是,马丁公司一整套抓质量的措施,严格把关的优势使得它拥有了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生产向日本本土投原子弹的B-29轰炸机。马丁-奥马哈厂专门为它装配了15架经过改型的B-29,特制的炸弹舱,飞机涂成银色。当B-29对日本进行的大规模战略轰炸时,它成为了唯一一种实战投过原子弹的飞机,炸得日寇胆战心惊、举手投降。

从波音公司官方统计数字来看,到1946年停产为止,B-29在各个工厂生产了各种型号的飞机共计3973架。因大量制造巨型轰炸机,使波音公司既积累了资本又完善了技术,让它的业务得到迅速发展,为其成为世界航空业的巨无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节选自甘本祓所著《B-29来了,从波音到东瀛》一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