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魏指薪 [魏氏傷科] 骨傷良藥---斷骨膏

 李師父國術館 2017-02-25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魏氏傷科與鼎鼎有名的石氏傷科、施氏傷科等並稱滬上「傷科八大家」。

斷骨膏

【組成】川續斷5000g,荊芥2500g,大黃1000g,三七5000g,上肉桂500g,水防風2500g,白芨2500g,蒲公英2000g,五加皮5000g,自然銅(醋淬) 2500g,落得打5000g,乳香12500g,羌活2500g,皂角刺5000g,土鱉蟲2000g,沒藥12500g,香櫞皮5000g,茜草2500g。

【用法】以上藥味共研細末,用蜂蜜和冷開水調和,敷貼患處。
【功效】活血,退腫,止痛,長骨。
【主治】一切跌打損傷、骨折、骨裂、脫骱,血阻不散,腫脹疼痛。
【方解】中醫治療骨折分為初、中、後三期,初期以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為主,中期以接骨續筋為主,後期以補肝腎、養氣血及壯筋骨為主。但是外治之法在此三期多以藥膏外用。
跌打損傷,重則骨折脫骱,輕則扭損傷筋,移位所致的畸形、骨擦音、異常活動可以手法整復筋絡骨骺為首務,還可見疼痛、腫脹、瘀斑、活動障礙等。此為傷後瘀阻為患,宜用藥治療,且以活血化瘀為先,古謂“損傷一證,專從血論”,即是此義。宋代《太平聖惠方》已指出,活血化瘀藥有“散瘀血,理新血,續筋骨”的功能。清代《瘍醫大全》引陳達公《冰鑑》說得更具體:“有跌傷骨折……宜活血化瘀為先,血不活則瘀不去,瘀不去則骨不能接也……瘀去新骨生則合矣。”血與氣相依,氣行則血行,血滯成瘀,氣亦滯澀不行。故治傷活血多加理氣之品以助血瘀行散。
再者,自我國第一部傷科方書,也是骨折論治學專著,唐代藺道人《仙授理傷續斷秘方》,治筋骨損傷之劑又多加入治風劑。中醫中凡以軀幹四肢疼痛為主症的病證多以“風”為病名,如頸項部的“虎項風”,肩部的“漏肩風”,臀腿部的“坐臀風”等,蓋其病多由血瘀與風邪互傳而致。傷後瘀阻,營衛不諧,衛外不固,易為風邪所襲,故治傷佐入疏解祛風藥能助瘀血行散而得清徹,甚至有皆用治風之品以治傷痛之方。因此,治跌打損傷、骨折傷筋之血阻不散,腫脹疼痛,皆以活血化瘀為主,佐理氣、祛風藥,骨折則又多入續骨藥物。
本方以三七、乳香、沒藥三味為君三七散瘀消腫,止血定痛,《本草綱目》謂:“金瘡要藥……凡跌僕傷損,瘀血淋漓者,隨即嚼爛罨之即止,青腫者即消散。”無論內服外敷,三七都為治傷聖藥。
乳香、沒藥散瘀活血,消腫定痛。乳香辛香,更能調氣。二者多合用,《仙授理傷續斷秘方》稱“合(傷)藥斷不可無乳香、沒藥”,足見其為治傷要藥。二藥在本方中用量最重,與三七同為君藥,以顯本方活血退腫止痛的主旨。
大黃破積瘀,行瘀血,推陳致新,《神農本草經》用於“瘀血、血閉”之證,《瀕湖集驗方》記錄本藥外治跌僕傷損、瘀血流注,有“一夜黑者紫,二夜紫者白也”的記載,反映本藥外治損傷瘀凝腫脹療效卓著。瘀血凝聚,有化熱成毒之慮,大黃又善瀉熱毒,用之既散瘀又洩熱,是方中重要的輔助藥物。
皂角刺善於消散穿透,可直達病所,以利瘀散腫消。此藥又能拔毒,與大黃合用足以為瘀血變症設防。
川斷調血脈,續筋骨,自《神農本草經》始,已用於“折跌,續筋骨”,《本草匯言》稱“大抵所斷之血脈非此不續,所傷之筋骨非此不養”。
五加皮一藥接筋續骨,搗敷傷處可治損骨,與川續斷皆使本方具有長骨的功效,再則活血祛瘀,善祛風濕。此上四味,是為臣藥。
血喜溫而惡寒,散瘀活血當予溫藥,然而瘀久可化熱,故當佐寒性活血化瘀藥以使寒溫得宜,瘀得溫而散,又使熱瀉而不致熱蘊,甚至成毒。臣藥大黃有此功效卻尚嫌力單不足,方中以土鱉蟲、落得打、蒲公英三味相佐。
土鱉蟲咸寒,逐瘀破積,通絡理傷;
落得打苦、辛、寒,清熱利濕,消腫解毒;
蒲公英苦、甘、寒,清熱解毒,散結消腫。
三味逐瘀通絡,且藥性寒平和,可調節君藥偏溫之性。
自然銅散瘀止痛,接骨續筋,近代研究證實其有續骨功效,佐以川斷以治骨骼折裂。
羌活、荊芥、防風溫散祛寒,利關節,止疼痛。
肉桂、香櫞皮芳香理氣,推動血氣暢達,使氣行血亦行,佐諸活血化瘀之藥,使之行動而得效。
白芨消腫生肌,茜草活血而通經活絡,引諸藥退瘀斑,消腫脹,止疼痛。

本方突出治傷要藥三七、乳香、沒藥,以活血化瘀為主,合諸藥續骨理筋,祛風通達,理氣活血。本方配伍全面,寒溫得當,為治療一切跌打損傷、骨折傷筋之血阻不散,腫脹疼痛的外用效方。

局部腫脹較明顯者,宜選用斷骨丹外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