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推动古诗词平仄扫盲”的拙见

 空明苑 2017-02-26

文/南宫葭月

近日在头条上看到这么一篇文章“魏明伦:希望推动古诗词平仄扫盲。”

看到这个题目我浏览了整个帖子,也上网搜索了一下。大致的意思就是,这位魏明伦先生提倡今后举办诗词大会,不仅要在内容上提倡大雅,在艺术形式上也应该推动“扫盲。”据悉他的原话是这么说的:“魏明伦说:‘我希望,今后举办古诗词大会,不仅需要在内容方面提倡大雅,在艺术形式上,也应该推动“扫盲”。如今全民“古典诗词平仄盲”,“律诗绝句黏连盲”。当代中国人普遍已经写不来格律诗,不懂平仄,更不懂黏连。我说句真话:包括当代诗人、作家、教授、学者,大多数不懂平仄。发表、出版的,多是伪律诗,伪绝句。平仄混乱,通篇失黏。’”

魏明伦先生的话很有道理,作为一个诗人、学者、教授、评委,比普通人严谨自然无可厚非。但是我不知道这话究竟是媒体的加工或是出自魏明伦先生之口。但无论怎样,都有很大的不妥。

关于“古诗词”这一概念我是以自己,以前所学所知来认知的,唯恐有所缺漏,特意在头条发起了提问,但答案也是没什么区别的。

关于“推动古诗词平仄扫盲”的拙见

两位的回答大同小异

对于“古词”我是没有什么意见的,古词平仄自然也就不需要去探讨了。

在此重点说“古诗。”什么是古诗呢?

普通人可能说“古代的诗。”

诗词爱好者可能会说“古风。”

谁对谁错呢?笔者的回答是都没错。但问题却恰恰出在都没错。

从时间上来说,所有古代的诗都是古诗,这完全没有错误,古词的概念不也是这么来的?从体裁上来说,古诗是古风诗,也就是隋唐以前没有格律的诗,这类事包括了《诗经》、《楚辞》、乐府、歌行等。可以简单的说,格律诗没有出现以前所有的诗都是古诗或者古体诗,也就是古风。

这么说想必大家都明白了,古诗本身就存在两个含义,语焉不详的表达只可能给后学者引入歧途。

关于“推动古诗词平仄扫盲”的拙见

当然姑且不论“古诗词平仄扫盲”这句话本身是不是严谨。且说说是否可行。笔者是持否定态度的。

一、格律与近体诗。

对于近体诗来说为什么平仄那么重要,甚至要去扫盲呢?由于语言的发展是渐趋完善,所以到了唐朝时期,诗人们感觉先前的诗词有的一平到底,有的一仄到底,诗读起来没有抑扬顿挫的美感,所以为了追求诗歌的形式美,逐渐形成了格律。我们知道诗乐不分家,格律的发展与乐也是分不开的,诗词也一向可以谱曲歌唱。其实格律就是固定的乐谱,诗人们只要去按着格律填就可以了。当然,内容上的高低就看各位诗人遣词造句上的功底。

这么说来也就很好理解了,格律不过是诗歌形式美的一种追求。个人认为没有那份功底,便写些内容不差格律不对的诗也无关紧要,若是为了格律而一律追求反倒本末倒置。那倒不如翻开字典按照平仄填字来的快。

抛开格律的拗救不说,其实有些唐诗也并不是完全符合格律的,比如崔颢的《黄鹤楼》,后来李白模仿崔颢的诗写了首《登金陵凤凰台》,也是不合格律,但这丝毫不会影响它的知名度和美感。

机器人是人类的工具,是人控制了机器人,而不是让机器人反过来控制人类。

二、语言的发展与历史的回溯

对诗词有所学习的都知道,由于时代的变迁,朝代的更替,语言也发生了变化。举个最简单不过的例子,古诗词里有入声字,今天普通话还有吗?语言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由于不可抗拒的因素,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先秦之音,唐人可懂?唐人之音,今人能懂?但先秦诗文唐人可读?唐人诗文,今人可读?说白了,学习创作诗词与是哪一个朝代的语言,关系不大。

回到平仄扫盲这件事上来说,由于今天没有了入声字,那么无论是押韵还是格律都和唐人有着巨大的差别,若是一首诗押了平水韵(唐诗韵书),那么其他的字自然也要符合唐人的读法来定,由此一来,可能我们所有人都要抛掉固有的普通话,重新去学习唐人的音韵了。若是只用唐诗韵,那诗读起来可谓阴阳怪气了。就拿王维来说吧,他有一句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其中的直是入音字,若是你用普通话读出来夹杂着唐人的音韵,我想我是不能恭维的。

一言以蔽之语言是随着人们的习惯而改变的。唐人固然不用去学习先秦时期人们的发音,我们固然也不用去学习唐人的发音。历史的回溯重来都是邯郸学步,最后可能要爬着回去了。

对待格律,我既不同意废除,也不主张去搞什么复古。我们为何不走向另一条路呢?既不打破,也不回溯,而是根据我们固有的用语习惯去创新出适合这个时代用语的格律。

格律既然是诗形式美的追求,难道我们就不能有自己形式美的追求?唐人固然喜欢丰满,我们为何不能偏爱楚腰纤细?

三、美妙的鸡肋

美妙的鸡肋。胡说,鸡肋明明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不错,正是这样。

由于在古代作诗能力往往决定了一个人以后的仕途,所以古人们自然数十年如一日去作诗。他们所有的目的最终都化成了诗句,李太白凭借诗歌得见天颜;张继虽然落第,一首《枫桥夜泊》盖过了历史上不知多少皇帝的名头,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恨不能让人们顶礼膜拜。

难道是他们天赋异禀?这固然是有的,但几十载皓首穷经,难道我们视若无睹?不知多少才子最终饮恨在这条不归路,我们所见不过沧海一粟。

二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个中滋味我想不是我们能懂,在这个一年几百万著述的时代,更不要说二句三年得,恐怕早就饿死了吧?或许这只是夸张的说法,但在这个花费功夫甚少的时代,你凭什么比自小研习诗词的古人更强?

何况在这个速食时代,一本稍微长一点的文章都不愿看下去,扫盲平仄简直贻笑大方了。

四、教育的本质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培养一个人成为人才,或者说有用的人。

什么是人才,什么是有用的?

一块木板可以垫桌椅,那就是人才。

一块泥土可以填洼地,那就是有用。

教育的最终不是为了让他达成最终的结果。

种下一棵树,究竟能不能成为大梁,看的是它长成以后,而不是种下时就可以决定的。

学诗是让他们从诗中领悟诗词的美好,去领悟别人的人生,从中得到启发和欢愉。而不是让他们成为诗人;教一个孩子学习一加一只是为了让他以后自己会算,而不是让他成为数学家;学语文仅仅是为了让他交流,而不是让他成为文学家。成为诗人、数学家、文学家那都是自己的选择。

这样来看,我们更应该培养的是他们对诗词的兴趣和领悟。至于是否写诗固不重要,我们更不必赶鸭子上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