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音乐与考古的“亲密”接触(二)

 RK588 2017-02-26
2015-11-19 Moore 音乐考古

上一期我为大家介绍了音乐考古学与考古学在方法论上的联系与区别,这次我将告诉大家,它们是如何联系,又是怎样联系。

我们知道音乐考古学,作为音乐学的一个分支,近些年来随着考古发现的不断涌现,很多音乐文化遗产开始大量出现,这不仅由于国家对中国文化的进一步弘扬与传播,其实盗墓者对考古发现也有“功不可没”的贡献。我们知道在考古领域中专业人员很少参与到主动发掘中,多是进行抢救性发掘以及配合基础建设进行发掘,而盗墓者则是以“主动”为主。考古工作者发掘的目的一是出于科学性的抢救,二是出于科学性的发掘,三是出于科学性的研究,四是出于科学性的保护。我在这里用了四个连续的“科学性”,既是为了说明考古对于历史的重要性与严谨性,更是要有力的与盗墓者的“发掘”有所区别。反观盗墓者,他们往往三五成群,采取组队的模式进行潜入式的“发掘”,分工明确,且一人多职。他们的设备往往及其先进,基本采取现代化与传统化设备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钻探”,什么洛阳铲(因产生于河南洛阳而得名,这件装备的由来可能一些外行不了解,它的诞生正是“归功于”盗墓者的“智慧”。这是一种半圆柱形的铁铲,一段有柄,可以接长的白蜡杆。使用时垂直向下戳击地面,可深达20米左右,它的作用不是普通的掀头那样靠刨土来挖掘地面,而是利用半圆柱形的铲将地下带有湿气的泥土带出,并逐渐挖出一个直径约十几公分的深井,目的是用来探测地下土层的颜色与土质,从而分辨地下有无古代墓葬)、金属探测仪(盗墓者借用这种装置来探测地下是否存在青铜器与金银饰)、定向爆破等应有尽有。

使用洛阳铲产生的小洞


洛阳铲的铲头和白蜡杆



金属探测仪进行探测

同时他们所具备的专业水平也很“出众”,在民间有个颇为传奇的技术,据传说有些盗墓者不需要任何探测设备,仅仅靠鼻子闻闻土质就能知道什么是墓土,什么是耕土,我们也曾经尝试过,但最终失败了,因此只能说这种“神乎其神”的技术可能有效吧?同时每个团队都有一位风水大师,他们可以通过风水学的知识来判断哪里为大型墓葬,哪里为墓葬群。随着经济利益的驱使以及文物贩卖的猖獗,近些年一些“团队”甚至拥有了枪支弹药,之前我曾经参与某个墓地的发掘,这个工地当时试掘已经进入尾声阶段,但是盗墓贼竟然在这个阶段斗胆的持枪进入工地,不但采用非法拘禁的手段将安保人员控制,更是以“侮辱”性的金钱方式企图支付“封口费,可见这些人为了金钱已经到了不惜任何代价的地步,早已成为”亡命之徒“。他们的发掘发现用现在的话就是”简单粗暴“,目的性很强烈,只为器物,不为它物。他们多采用定向爆破技术,将墓葬破坏,直接将器物取出,据说最快的时间可以在12小时之内将两座足球场大小的墓葬盗掘一空,看来”十墓九空“这种说法不足为奇。


依山傍水的墓葬区


可恶的盗洞,由定向爆破形成

盗洞

为什么开篇我要大篇幅的对发掘方法进行陈述与对比,既是为历史文化的破坏感到惋惜,也是对精美艺术品的非法流失感到愤慨,重要的是我希望大家能够明确科学的发掘应当是什么样。好了,现在我们来谈谈考古学在音乐考古学中的应用吧。我们知道考古学最重要的研究方法是地层学,一切发掘必须基于地层学基础之上。那么什么是地层学呢?这里我用及其简单通俗的方式为大家解释一番,避免用专业术语来”迷惑“大家。当我们将土地以刨面的形式进行发掘的时候,就会发现其实每层土的质地与颜色都是有差别的,这种不同土质分层所构成的地表就是地层学,这种差别的辨认则需要多年的经验才能认出。而每个地层往往就是一个时期的标志,且越靠上时代越晚。比如最靠上层的往往年代为明清时期,下一层自然属于元代,再下层则是宋代,一次类推,约靠下年代越久远。但是必须强调一点,地层学中包括两类土质,一类为文化层,这种层位的土质是由于认为活动形成的土层堆积,我们可以想象,人类生存的时候肯定会对地面进行修正,同时行走,以及生活垃圾遗弃等,都会使得地表发生变化,这完全符合常理,而这种文化层中往往就含有遗迹。而有墓葬的文化层,土质往往颜色呈五化状,由于与五花肉的感官相似,考古人员亲切的称之为”五花土“,这是我们判断是否具有墓葬的重要线索,有别于那种”简单粗暴“的方式;还有一种称之为生土层,这种地层就是未经扰动的自然堆积层,简单来说就是没有人类活动的轨迹,这种层位的土质较为单一,颜色单调。


土质明确的地层



请仔细观察图中红圈的五花土,很明显


好了,现在大家对基本的层位有了一个感性与理性的认识,现在就来谈谈大家最关切的问题,”东西“在哪儿?当一片墓地被探究出来以后,经过探方与探测之后,即可进入发掘阶段,一个墓葬在哪儿?会不会挖过?会不会一铲子下去什么都没了?答案是不会,但是这就要建立在深厚的地层学基础之上。古代的棺材往往采用木质或是石质,由于年代大多距今千年以上,各种因素使得这些棺具几乎全部腐朽为灰质,这就需要我们在挖掘的过程中仔细观察土质的变化,当我看到土质中参杂有灰色粉状物时就要格外注意了,就要提醒自己你可能已经挖到棺椁位置了,确切地说棺椁就要”浮现“在眼前了。如果没有经验,力度过大很有可能破坏墓葬的棺椁,直接给后期研究带来极大的损失,更有可能使墓葬中的随葬品遭到破坏,这种损失是无法挽回的。


棺椁位置



当我们将棺椁位置探明精确之后,接下来就是如何处理墓葬了。考古工作者手中有一把“万能“的工具,称之为手铲,这是我们就需要通过手铲来对墓葬进行仔细而又”温柔“的刮擦,墓地就是将棺椁复原出来。棺椁这种东西,可能有些人会有疑惑,其实棺与椁是两种东西,早在中国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时期就已经出现,到了周代随着“礼乐制度”的兴起,更是到达了顶峰阶段。尸体放入棺材当中,最后在外面还要加一层木质的椁,这种感觉与俄罗斯套娃类似,但是这种葬俗并不是人人享有,而是高级别贵族方可使用,等级越高棺椁数量越多,文献记载——天子之棺四重:水兕革棺被之,其厚三寸;也棺一;梓棺二。一层层的套置足见其规格之庞大。而随葬品在西周时候大多数位于棺椁之间,就乐器而言很多编钟、编磬等都在这里发现。


新郑郑王陵墓中的编钟位置,即位于棺椁之间。


除此之外,存放器物的地方还有棺内,馆内的器物往往更加精美,因为既然能够放在墓主人身边,就足以说明墓主生前对这些器物的重视,而乐器方面大多为铜铃和一些单个的特磬或者是笛箫之类的。还有第三个存放器物的地方称之为二层台,这是一种在土坑竖穴墓周围认为堆砌的一种台阶,这里常常也是器物所在之处,在商代和西周早期,有些二层台还存在殉人或者是人牲。目的都是陪葬之用,将人看做器物可见当时下等人身份的卑微。


红圈为二层台的位置

最后还有一个特殊的地方,那就是壁龛(kan,一声),壁龛往往存在于大型墓葬,壁龛在东周时期的山东地区及其常见。它是一种小型的窑洞,土质松软,位置多在墓室周围。壁龛里面往往存放一些原始瓷器或者是一些青铜器。而这些存放器物的位置都是要靠地层学进行仔细辨认方可发现。而研究过程中,我们必须以地层学为基础来进行器物的分组判断,尤其是在音乐考古学中。比如一座墓葬中存在两套编磬,一套位于某一层,另一套位于其下的一个文化层,如果我们不了解什么是地层学,并且不亲自观测,可能会认为是一组编磬,错误的将两套编磬视为一组进行研究,最终得到的结论可能是错误的,因为它们可能并非同一时期,就算是形制、材质一样,也完全有可能是两个时期的产物,但是他们终究会有不同的地方,这就对我们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而编钟这种大型编组乐器更是如此。如果我们不了解地层学,那么研究的结论势必大打折扣,且缺乏应有的科学性。


宝鸡石鼓山M4中的壁龛,内含精美的青铜器



河南南阳春秋古墓M1中的编镈(有别于编钟,最大区别在其顶端,编镈的顶端为“横梁”贯穿,其次是底部,编钟的底部口为内凹,编镈为平口)


好了,这期我着重为大家介绍了地层学在考古学中的作用,以及它对音乐考古学研究的意义,下期我会为大家继续讲述二者之间的亲密“接触”,敬请期待。

注:以上图片一部分来自网络,一部分本人所有,如涉及到您的隐私,请与我联系,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