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滑雪奏乐中打猎的民族

 廿氏春秋 2017-02-27
在新疆北部的边境线上的白哈巴村,我所接触到的身为蒙古族的图瓦人,与我在内蒙古拜访的蒙古族,有着明显的区别。这一点,其实在《新唐书·回鹘传》中有专门记载,图瓦人不会耕地,以捡野果、打猎、抓鹿、捕鱼维持生活。不止一位村民告诉我,之所以如此,也与图瓦人世代居住的环境相关。与多数蒙古族以草原游牧为主不同,蒙古族图瓦人生活在阿尔泰山脉,森林遍野,野生动物种类丰富,以狩猎、放牧为主。




  该区域冬季漫长,自然环境的改变,也使得图瓦人创造出独特的狩猎方式。以松木为板,马腿毛皮钉在板上,制作成毛雪板,在雪林中滑雪狩猎。据说速度极快,远胜乘马。故此在《新唐书·回鹘传》中,图瓦人也被称为“木马突厥”。



  《喀纳斯志》中记载,18世纪,在准噶尔部征服乌梁海的战争中,凡是发生在冬季的战斗,图瓦人均获胜利,主要原因就是图瓦人擅长用滑雪板。而准噶尔人不会滑雪,战马在雪原完全丧失优势,因此败仗连连。但至春、夏、秋三季,雪融冰消,则图瓦人常败,准噶尔军队常胜。

  战争结束之后的部落生活中,滑雪板的功能,便逐渐转向滑雪狩猎时的工具。

  滑雪如何狩猎?

  同行的游客都对此兴趣盎然。向当地村民询问的结果,却是因对景区内野生动物的保护角度考虑,现在已经很少有人滑雪狩猎了。


  不过,村民们在说起图瓦人的狩猎方式时,总会提到一件乐器,它形状与笛子相似,称之为楚吾尔(也有村民称之为楚尔)。初时,是图瓦人作为引诱马鹿等猎物时使用,据说吹奏出来的声音,和马鹿的叫声十分相似。


  在白哈巴村,每一位村民都知道关于楚吾尔创始人阿尔布扬的传说。在山上打猎的阿尔布扬,总是在山谷起风的时候,听到马鹿的叫声,他寻声而至,发现原来是一根芒德勒西草(草杆为中空,又称作扎勒特草)发出的声音。他仔细观察,草杆上不知为何有几个孔,风吹来便发出悦耳之声,声似马鹿嘶鸣之声。后经阿尔布扬反复实验孔的位置,定型之后,楚吾尔这件独特的乐器便诞生了。

  制作楚吾尔的芒德勒西草,往往生长在松树旁边,多为背阴坡地,10月秋季,花开白色,随风舞动,也是喀纳斯一景。而能够作为楚吾尔材料之用的芒德勒西草,必须采自10~11月份时,花落之后最为适用。美妙的韵律,却是从一根草杆中发出,实在也是奇妙。

  在这片土地上,能够如芒德勒西草一样经加工后,便会发声的材质并不少,为什么图瓦人会选取芒德勒西草,而不是其他的材质来作为楚吾尔的制作原料?原来图瓦人认为绿色是佛陀恩赐的吉祥色,在他们的生活习俗及宗教信仰中,认为森林的绿色具有灵性,而砍伐树木则会使砍伐之人遭遇残疾。也因此,芒德勒西草,最终成为制作楚吾尔的原料。

  在我手中的这根楚吾尔,草杆通体光洁,持于手中润质如石。楚吾尔制作,工艺其实并不复杂,但胜在奇巧。据说必须是吹奏者自己亲手制作,其声最能动人。如果是用别人制作的楚吾尔吹奏,总会觉得别扭。

  我不解为何楚吾尔要演奏者亲手制作,其声才最为动人。村民乌力扎向我描述了楚乌尔的制作过程,取来芒德勒西草,须风干之后方能使用。工具仅是一把刀,第一个音孔,从草的底部按照四个手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并齐)的宽度挖凿,第二个孔则与第一孔三指宽(食指到无名指),第三孔与第二孔距离为四指(食指到小指并齐)。我至此恍然大悟,正是楚吾尔音孔之间的距离,与演奏者的指距贴合,方能动人于耳,感人于心。

  我请乌力扎吹奏一曲,他婉言谢绝,却为我请来一位名叫米尔根的小伙子。乌力扎才告诉我说,米尔根的吹奏水平,要比他强多了。乌力扎不愿露怯,米尔根倒是大方自得,他将随身携带的楚吾尔取出,竖立手持,放置唇边,却以上门牙卡住楚吾尔顶端,右手拇指按第二孔、食指按第一孔,第三孔左手食指轻按。我听到的声音,婉转悠扬,清亮辽远,悠扬之外,又有一种类似呼麦的声音传出。我是第一次听到如此独特的声音,坦白说,有些不能相信呼麦和楚吾尔同时发声。再次仔细观察,看到米尔根喉头微动,类似呼麦的声音,确实与楚吾尔的声音同时发出,前者低沉,后者昂扬,两者结合,更显音色丰满。

  我闭目侧听,在舒缓、沉稳的乐调中,呈现一片苍茫之色,闻之直抵人心。我将心中感觉向米尔根诉说,他告诉我,在吹奏之时,虽口中有声无言,但他的心里一直在唱着歌词,向喀纳斯的各路神灵倾诉,春秋冬夏,四季俨然,尽在楚吾尔的曲调中……

  (参考书目及文献:《新疆通志·民族卷》、《族群的演进博弈:中国图瓦人研究》、《图瓦人考》等。)

  

  

  ●●●

  新媒体编辑 / 新星

  以上内容由《世界遗产地理》整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