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条危险的回头路

 hercules028 2017-02-27

我们许多的知识青年都有这样的说法:在清末民初的中国,外资大量涌入,使中国的小农经济破产,在外资压迫之下,民族资产阶级受到严重压抑,始终无法抬头,中国老百姓陷入了任人宰割的贫困泥潭当中。

尽管这种说法很符合我们一些青年读者的口味,然而很遗憾,这个说法无论从历史上还是从经济学常识上,都是很难成立的。

首先,并不是因为外资涌入导致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清末民初时期无法抬头,事实上,在中国所谓的五千年历史长河里,民族资产阶级从来就没有抬头过,也就是说,就算清末民初时期外资不涌入,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也无法产生和壮大。为什么?因为中国是个农耕社会,根本就没有经济自由的土壤。

其次,中国老百姓也不仅仅是在清末民初时期才贫穷,事实上在中国号称五千年的历史里,百姓从来就没富过,一直都是穷人,哪怕是在所谓的贞观之治、康乾盛世,绝大多数中国人,也都是叮当响的穷人。

最后,清末民初时期的外资涌入,确实在短期内、在一定地域内,造成部分中国的穷人失业和导致了他们贫困,然而,这仅仅是十分表面的现象。为什么说是一个十分表面的现象呢?因为在另一面,外资涌入给清末民初的中国人带来了海量的新工作,解决了许多人的温饱问题! 

例如民国时期英国资本进入汉口经营公共汽车,短期内迫使部分黄包车夫失业,然而公共汽车促进了经济发展,创造了大量新就业,例如司机、售票员、公共汽车公司职员、铁轨维护员等等,而就算这些人,也只是“看得见”的那部分,还有公共汽车繁荣了城市,拉动了小贩、制衣、副食、农产品销售……几乎拉动了各行各业,间接创造了大量的工作机会。

如果一个知识分子此时只盯住失业的黄包车夫,那么就会得出“英资公共汽车使中国人致贫”的狭隘认识,因为他只看到“看得见”的,而没有看到“看不见”的。世上从来没有因为交通发达导致国家贫困的先例。

民国时期上海的公共汽车

同理,清末民初时代涌入中国的外国火油灯,迫使中国部分的蜡烛厂破产,蜡烛厂工人失业,然而与此同时,物美价廉的火油灯延长了工厂、商店以及各家各户的照明时间,使各行各业延长了营业时间,这无疑大力促进了经济发展,也在“看不见”的各行各业里,催生了大量的工作机会。

只要不偷不抢,只要是自愿贸易,就一定是造福双方。世上没有单方受益的自愿贸易,古今中外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因为市场上的资本过多而变穷。只要有经济自由、私产保护和基本法治,社会就一定能富。人民勤劳、地大物博,都不能使一个国家致富,而资本和人力的自由流动,能使一个国家致富。清末民初涌入中国的外资,贷款利率普遍在5%左右,低得出奇,这样的低廉资本,谁不利用谁就是傻子。

中国人自古以来之所以贫穷,关键在于人的三观出了问题,缺乏最基本的经济常识,古代中国人不认为商人能创造财富,他们以农为本,自给自足,这种经济发展显然欠缺动力。此外商人受歧视,政府和社会都打击商业,例如什么禁海、闭关锁国、厘金苦役、苛捐杂税,都是在打压贸易。没有贸易,就没有国家的富裕;没有国际贸易,就没有全人类的富裕。

康熙禁海

此外还有金融的创新,例如有限公司制度,也是英国当年强盛的制度原因之一,而这一切都建立在一个基础之上,这个基础,就是经济自由。

从来没有闭关锁国能富强的先例。英国在近代史上很长一段时间内,对绝大部分进口商品都不征收关税,然而这并不妨碍英国走向繁荣,涌入英国的外资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如果不是全部的话),最终都转化为促进英国经济发展的一股股动力。无独有偶,欧盟当年取消国与国之间的关税,也不见欧盟的穷国越来越穷。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是依靠征收关税而走向富强。取消关税而致富的反而有先例,例如香港。

没有国家会因为外资的输入而致贫,同理,今天中国输出到非洲的资本,也不是致使非洲贫困的原因。“输入资本致贫”的历史故事,并不存在于真实的人类社会,而只存在于一些缺乏基本经济常识的劣质读物之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