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物】史话高新之人物篇(二)

 小清河人 2017-02-27

张锡庚

 

(1887——1960),字少白,以字行。1887年生于高青县旧镇东南张村。18岁中秀才。民国初年进蒲台县单级教员养成所学习,毕业后任小学教员。20年代初期加入同盟会,后转为国民党党员,任旧镇完小校长。20年代末,国民党北伐,出任蒲台县国民党县党部秘书。北伐战争后,出任蒲台县二区区长,后辞职回乡任教。抗日战争中,在旧镇霍刘完小任教师。自1941年起出任原高苑县国民党参议会副议长,直到1945年。1946年送子参军。解放战争后,继续教育生涯,先后任旧镇完小、苟士孙完小校长。1953年因病回家,1960年病故。

 

张静安

 

男,西皂户人。出生于1918年农历8月16日,2000年8月22日去世,享年81岁。

抗日战争时期参加革命,在蒲台北阁子冒着生命危险写出了第一张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大字标语。

解放前曾任渤海地下党举办的《童声》编辑,当时是教书先生。

解放后任惠民地区文工团队长、博兴县文化馆馆长。后又任山东省文史馆名誉馆员,期间在山东文艺报《滨州烽火》发表多篇文章。多副作品被山东省书画展选中并获得奖项。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曾获一奖章。

 

齐金策

 

(1896—1961),小营镇张道村人。自幼爱画,尤擅工画禽鸟、雁竹,栩栩如生。其临摹画足能以假乱真,堪称“绝活”。与栾廷楷同享“蒲南二笔”之誉。

 

赵奉先

 

小吴村人。清光绪年间国子监太学生。执教乡里,深孚众望。

 

栾廷楷

 

(1900—1968),字俊生,李芳含村人。自幼爱书画,尤长于山水。日伪时期,拒不为日寇、汉奸作画,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气节,博得乡人敬佩。所作之画,从不出售,用以赠人或己藏。现存条幅六扇,与齐金策享有“蒲南二笔”之誉。

 

张虎诚

 

西皂户人,清代举人,画家。

 

闫占鳌

 

男,汉族,滨州市高新开发区小营办事处(原蒲台县二区)团包村人,清咸丰七年(公元1858年)壬戌科武举。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任浙江严州府守备署宁备衢州府都司。

 

郑焕蔚

 

(1890-1961年),男,号会亭,汉族,光绪十五年(公元1890年)出生于蒲台县(今滨州市高新开发区)二区(小营)张道村。自幼爱好中医学,对妇科,外科,皮肤科有独到之处,诊断无误,药到病除,深受百姓欢迎。家中有药铺一处,名为“宝善堂”。有一年,其女儿在妊娠时突然大出血,“老娘婆”(接生婴儿的老婆)吓得手足无措,一时无主张,叫来张焕蔚。他立即让人端来一大盆热水,配好一些中药,让女儿坐在盆中。一个时辰后,见女儿渐渐转危为安,又加少许中药。半个时辰,女儿自己走出大盆。从此,他的医术在蒲台渐渐一传十,十传百,家喻户晓,成为当地一名颇有名气的名医。

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张焕蔚与团包的邱锡伍、洼孙孙玉桢(孙汉章之父)三人约定共同以入股形式加入了渤海地区唯一的“蒲台县美棉产销无限联合社”。由美国进口棉种,售给棉农,等秋后再以较高的价格收回,采用美国引进的压花机、榨油机,经过加工后再返还给农民,这在当时棉花加工较为落后的中国来说,深受老百姓欢迎。他们聘请名人在大门两侧篆书对联:“洪敝建萦蒲四百村民同欣瞻瞩,新机开重镇十万亩棉产共赖推销。”类似阙式的大门上虽无横批,但颇显蔚为壮观。联合社当年开始加工棉花。棉农积极性很高,小营周围棉农大车小辆,争先恐后地前来卖棉。联合社昼夜忙忙碌碌,马达轰轰响,机器隆隆转。给蒲台带来了一片生机昂然的景象。不料,刚刚开业两年,日本鬼子占领小营,为执行“焦土政策”,反动武装刘路亭烧毁了“美棉产销无限合作社”,在此修建了日寇据点,股东三人经济上受到严重损失。

美棉产销无限联合社的产生,对蒲台县的棉花生产起了促进作用,提高了农业落后的蒲台农民种植棉花的积极性,促进了农贸市场的繁荣和发展,为蒲台今后的棉业生产奠定了基础。(无限合作社是一种资本主义的组织形式,有两个以上的股东组成,股东对公司的债务负有无限清理债务的责任。)

 

程庭芳

 

(1911--1968) ,蒲台县寺后于村(今属滨州市)人,出身农民家庭。9岁入小学,先后就读于北镇鸿文中学、潍县广文中学、济南齐鲁大学附属中学。1932年考入齐鲁大学天算系。1936年获理科硕士学位,被聘为齐鲁大学天算系助教,兼管天文观测工作。1937年参加中国天文学会,任变星观测委员会委员。抗日战争爆发后,齐鲁大学迁校成都,天算系停课,程留驻济南负责维护教学仪器,并进行太阳黑子和变星观测。1952年全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中山大学天文系和齐鲁大学天算系合并,设南京大学天文系。程以极大热情投入南京大学天文系的创建工作,并被聘为副教授兼天体测量研究室主任。程长期从事天文学教学和研究工作,编写了大量的教材和讲义。1956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他的《普通天文学实验》一书,至今仍是指导我国天文工作进行天文观测实验的重要专著。1957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他的通俗天文读物《怎样识星》,发表的重要论文有《中国古代黑子纪录》《光谱能量分布校准器的校准》。此外,还参与了《天文学教程》的编审工作。1961年带队前往海拔六千米的祁连山建立了我国第一座日晷观测站。1968年1月13日因病在南京逝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