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涉农贷款~农村与城市区域

 huadong3368 2017-02-27
导言

农村区域与城市区域

三农第一农即为“农村”,农村是一个很难简单描述清楚的地方,只能用排除法不是城市和城镇的地方。《制度》将农村区域定义为“除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城市行政区及其市辖建制镇之外的区域”。这段话看起来也很费劲,需要将“地级市”、“城市行政区”、“市辖建制镇”逐一分析。

1
地级及以上城市
地级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级行政区划之一,因其行政建制为地区级别的“市”,故称“地级市”。截至2016年2月,我国共有293个地级市(含15个副省级市)。此外,我国还有30个自治州、8个地区和3个盟同为地级行政区域,不知《制度》中地级市是否将其包括在内。地级以上城市就是4个直辖市——北京、天津、上海、重庆。

2
城市行政区及市辖建制镇
城市行政区是人民银行独创的概念,也是一个百度不到的地方。2008年,人民银行下发了《<涉农贷款专项统计制度>补充通知》,明确“城市行政区”是指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全国行政区划代码中列示的地级以上城市的市辖区。终于发现城市行政区就是指“市辖区”。在6位行政区划代码中后两位数小于等于20,大于0的行政区域均为市辖区。建制镇即“设镇”,是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建制镇。市辖建制镇本来就在市辖区的管辖范围,所以不明白为何还要强调市辖建制镇为城市区域。

3
县中城市区域
如果扣字眼,得出的结果是所有的县就是农村区域,地级市所辖的区均为城市区域。补充通知还强调“对各类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等行政管理区按照批准其设立的单位属于农村还是城市区域来确定”。意味着县以上单位批的国家级、省级和市级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占地部分也是城市区域。由此可以得出城市区域与农村区域是这样的:
其实,从地理上来看,地级市中高楼大厦耸立的城区部分和建制镇中房屋集中区域才能算作真正的城市区域,也就是城镇居民生活办公的地方。城镇如果没有相连,被填充的部分均应该是农村区域,但这很难通过百度地图来标识。估计很多人也会认同市辖区中有很大面积实际上应属于农村区域,大家脑海中的图形可能是这样的:

4
县改区变为城市区域
此外,补充通知对于县改区后纳入“城市行政区”范围的区域,应界定为城市区域,不应主观判断其经济发达程度将其归属为农村区域。比如,国务院2015年12月批复同意撤销安徽省铜陵县,设立铜陵市义安区,以原铜陵县的行政区域为义安区的行政区域,该区域瞬间从农村区域变为城市区域。
涉农贷款规则一
对于法人客户要看注册地,注册地如果在农村区域,不管是种地的还是造火箭的,统统都是涉农贷款。注册地如果在城市区域,则要看贷款投向是否为农林牧渔业或用于支农,如果不是则不是涉农贷款。

城镇化相关概念

1
城市与城镇
按字面意义理解,城镇包括城市与集镇。城市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形成的较大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镇。我国的镇多数是指建制镇,即经过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镇。集镇是指乡、民族乡人民政府所在地和经县级人民政府确认由集市发展而成的作为农村经济、文化和生活服务中心的非建制镇,它是介于乡村与城市之间的过渡型居民点。城市与城镇的概念之间较为模糊,从狭义上理解城市只含市不含镇,广义上理解城市包括市与建制镇;狭义上理解城镇含市与建制镇,广义上理解城镇不仅包括市和建制镇,也包括集镇。城镇是以非农业活动为主的人口集中点,有5个主要特征:一是城镇居民以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为主的居民点,在产业构成上不同于乡村。二是城镇一般聚集了较多的人口,在规模上有别于乡村,我国规定,县及县以上机关所在地,或常住人口在2000人以上,10万人以下,其中非农业人口占50%上的居民点都是城镇。三是城镇有比乡村要大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在景观上不同于乡村。四是城镇具有路灯、广场、街道、影剧院等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在物质构成上不同于乡村。五是城镇一般在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职能上区别与乡村。此外,居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口素质等多个方面与乡村也存在显著差异。

2
城市化与城镇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规划术语》规定,城市化是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在我国,城镇化和城市化的概念和内涵基本一致。

3
城镇化率
我国一般用城镇化率这一指标来衡量城镇化水平高低,具体用城镇人口比重来表示,即一个地区市人口和镇驻地聚集区人口占当地常住人口的百分比,这一指标的提升可以反映人口向城市聚集的过程和聚集程度。常住人口是指常住本地的人,某一个省的常住人口就是该省户籍人口减去到省外一年以上的人口,加上外省来该省常住一年以上的人口。

城市相关理论

1
城乡二元结构论
城乡二元结构论起源于英国经济学家刘易斯(William A. Lewis,1954)提出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他认为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着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经济部门,即现代工业部门和传统农业部门,由于发展中国家农业中存在着边际生产率为零的剩余劳动力,因此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能够促使二元经济结构逐步消减。

2
城市增长理论
城市增长是指城市规模和数量的增长以及城市质量的提高。城市规模的增长又包括城市人口规模的增长、城市空间规模的增长和城市经济规模的增长等众多内容。内生增长理论认为城市是聚集的产物,城市因聚集而增长。罗默(Romero,1986)认为知识信息外溢和外部规模经济是城市化与城市规模增长互动理论的基石,它们为城市长期的内生增长提供了源泉。外生增长理论认为城市外生增长的力量来自地方政府的作用、大型土地开发商的投资以及交通环境和条件变化等。佩鲁(Perroux,1955)于1950~1955年提出了增长极的概念,增长极被认为是具有吸引力与排斥力,能产生极化效应与扩散效应的功能组织。汉森(Hansen,1967)等人在1965~1967年提出了以地理空间作为基础的区域增长极,区域增长极被定义为能通过城市的影响和诱导作用而进一步发展的一组城市产业。段进(1999)给出了增长极的基本模型,该模型显示,在人口城市化推进较快的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处于经济高速增长的国家,每个城市没有一处不是处于内涵和外延增长状态。一个大的增长极都是从一个生长点经过许多阶段性发展而来的。增长极只要保持增长,其空间规模和密度必然增大。

3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区域经济是相对于国家经济而言,它是一个国家经济的空间子系统,具有不同特征和水平的区域经济,在空间上相互依存和联系,构成一国的国民经济整体。区域经济的增长是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些因素可以分为四类:一是投入的生产要素;二是区位条件;三是区域的投资环境;四是区域的外部环境。区域经济由不发达到发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区域中的要素供给、经济活动即经济结构都有明显的阶段特征。美国区域经济学家胡佛和费希尔(Hoover & Fisher,1949)在《区域经济增长研究》中认为,任何区域的经济增长都存在相同的五个阶段。一是自给自足阶段;二是乡村工业崛起阶段;三是农业生产结构转换阶段;四是工业化阶段;五是服务输出阶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