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五蕴”的一点认识

 极乐世界九品莲 2017-02-27

对“五蕴”的一点认识

学习《杂阿含经》,虽然只学了第一.二卷的40多篇经典,但可以体会到,佛陀在这里面总是反反复复。不厌其烦地为比丘叙说“五蕴”的现象,“五蕴”的无常、苦、空、非我,“五蕴”的祸患、束缚、烦恼以及对“五蕴”的断弃、远离、息灭等等,就是要我们能够正确的观察和认识“五蕴”。以下是自己对“五蕴”的一点认识。


?、什么是“五蕴”


“五蕴”,梵语,又作五阴、五众、五聚。蕴,乃积聚、类别之意。“五蕴”,即类聚一切有为法之五种类别,分别为: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五蕴”中,色蕴属于物质,其它四蕴属于精神。此“五蕴”乃是构成人身的五种要素。
1、色蕴:色的定义是“变碍”,是可碍又可分的,有质碍,就是有体积而占有空间的,就是可分析的,可破坏的,这就是现代所说的物质。色蕴可分为五种:一是内色,指眼、耳、鼻、舌、身之五根;二是外色,指色、声、香、味、触之五境;三是显色,指我们常见的各种颜色,如青、赤、黄、白、黑等;四是表色,指有情众生色身的各种动作,如伸屈等种种表相;五是形色,指物体的形状,如长短方圆等等。
2、受蕴:受的定义是“领纳”。在内心触对境界时,领受在心,引起内心的情感,感到或苦或乐的,叫作受。受有三种:苦受、乐受、不苦不乐感受。
3、想蕴:想的定义是“取像”,就是认识作用。在认识境界时,内心就摄取境相,现起表象作用。再加构想.联想等,成为概念,依此而安立种种的语言或文字。
4、行蕴:行的定义是“造作”。在对境而引起内心时,心就采取行动来对付,经过心思的审虑、决断,发动为身体的.语言的行为。
5、识蕴:识的定义是“了别”—明了、识别。我们的内心原来是非常复杂的,把不同的心理作用分析起来,如受、想、思等,叫作心所。而那内心的统觉作用,叫作心。此心,从认识境界的明了识别来说,叫作识。
以上概括起来就是:色是身体;受是情绪上的苦乐感受;想是认识事物的形相;行是意
志上所起的欲求造作;识是了别统摄一切心理活动。所以色是物质,受想行识是精神,轮回在生死中众生的身体,就是这“五蕴”的因缘和合体。


?、正确观察“五蕴”


1.“五蕴”是无常、苦、空、非我、不相在
《杂阿含经》一开始世尊就告诸比丘:“当观色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如是观受、想、行、识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如观无常,苦、空、非我亦复如是。”这就是说,我们应当以正慧观察“五蕴”现象,因为“五蕴”是因缘和合,随缘生灭,变化无常;而变化无常就会造成痛苦,众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会、爱别离、五蕴炽盛等诸苦;会造成痛苦,就没有常住、唯一、独存、主宰之我;没有我,也就没有一个实体的存在,就是空。佛又说:“色非是我。若色是我者,不应于色病、苦生,亦不应于色欲令如是、不令如是。以色无我故,于色有病.有苦生,亦得于色欲令如是、不令如是。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非我、不异我、不相在,如是观察;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更进一步说明“五蕴”不是我,如果“五蕴”就是我的话,就不应在“五蕴”中会有疾病、苦恼产生,也不应对这“五蕴”现象要使它像这样,或不使它像这样。所以一切“五蕴”(上面说的:不论过去、未来、现在等等)都不是我,也不是我所有,我不在“五蕴”中,“五蕴”也不在我之中。
2.“五蕴”是爱乐、祸患、束缚、烦恼

世尊告诸比丘:“若我于此五受阴不如实知味是味、患、是患、离是离者,我于诸天、若魔、若梵、沙门、婆罗门、天、人众中,不脱、不出、不离,永住颠倒,亦不能自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说:“色随使使、随使死;随使使、随使死者,则为取所缚”。这是告诉我们,要如实知“五蕴”是贪着而享乐,是祸患,是烦恼。一个人如果一直随顺着烦恼的役使,便会被烦恼所束缚,便会随顺着烦恼而死,就永远住于颠倒之中,不能得解脱,不能证悟获得无上正等正觉。从这里进一步懂得一切束缚烦恼都是生死轮回的根本,都是“五蕴”生起。


?、厌离断除“五蕴”


对“五蕴”现象和“五蕴”的祸患有了认识,就必须进一步遵循佛陀的教导,逐步厌离、断除对“五蕴”的喜爱、贪欲、束缚和烦恼,使心清净,早日得到解脱。
1.能对“五蕴”现象产生厌离心,对它产生厌离,那么对它的喜爱贪欲便可消除净尽,就能断除由“五蕴”所造成的痛苦,就能超越生、老、病、死的恐怖以及忧、悲、恼苦的束缚。
2.能对“五蕴”现象的过去和未来明白、了知,就不会顾念过去的“五蕴”,也不会欣悦未来的“五蕴”,对于现在的“五蕴”就会远离对它的贪欲,正确地趋于将它灭尽。
3.要专心精进修习“八圣道”,即: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修习戒、定、慧,断除贪、瞋、痴,不造作身、口、意三业,使身心能保持安稳快乐,心早日得到解脱。

文/清凉苑信智班 宽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