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时光魔琴

 善读斋 2017-02-27

近来读到署名阳阳的长篇幻想小说《时光魔琴》(人民日报出版社2003年4月版)。据称,这是一个刚刚九岁的小学生写的24万字的作品,而且已经不是第一部(第一部叫《秦人部落》)。书中介绍说,现在他正快马加鞭,利用课余时间创作第三部著作《头重脚轻》,年底即可与读者见面。《时光魔琴》被誉为“中国的《哈利·波特》”,在它的内容简介上这样写着:“此部作品有助于培养中小学生超乎寻常的想象力和巨大的文学表现力,出版之前就已风靡了北京、大连几十所重点中小学,被称为中小学生必备的课外读物。”

“想象力”和“幻想”,是那个额头上有着闪电疤的英国小男孩哈利·波特踏进中国的土地之后,在此间风靡起来的两个重要词汇。其实,“幻想”(fantasy)一词源自希腊语,依照字面的解释是:“使之像眼睛看得见一般”。在《牛津大辞典》里它被注解为:“将知觉的对象,用心灵来理解。”也就是说,“幻想”是由独创的想象力产生的,而这种想象力来自心灵的作用。在读了《时光魔琴》后,我不得不说,真正具备独创的想象力的作品,与“随意想”、“凭空想”,是存在着本质区别的。

我们不妨从一个具体的角度,将《时光魔琴》和《哈利·波特》略作比较。许多幻想文学作家都很重视从一个世界到另一个世界、从现实到非现实空间的转换,因为这是作品中幻想旅程的开始,也是读者进入你的幻想世界的入口。可以说,对这一过程描写的好坏往往可见出作者的功力。《时光魔琴》没有给我们带来什么惊喜,它简单地选择了一把具有魔力的小提琴,即凭借身外的物质的魔性或曰神力,主人公高吉拉便误入唐朝、钻入地心世界、登上卡特星球,经历了一连串的冒险。而《哈利·波特》的作者J.K罗琳则精心设计了一个细节——九又四分之三站台,将哈利·波特进入另外一个世界时的忐忑、迷惑描摹得栩栩如生:他将信将疑地向9和10站台之间的检票口冲去,“但是他遇到了麻烦——他弯腰趴在手推车上,向前猛冲——眼看离栏杆越来越近——仅一步之遥,他已无法停步——手推车也失去了控制——他闭上眼睛准备撞上去——但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他继续朝前跑……他睁开眼睛。”“一辆深红色蒸汽机车停靠在挤满旅客的站台旁。列车上挂的标牌写着:霍格沃茨特快,十一时。哈利回头一看,原来检票口的地方现在竟成了一条锻铁拱道,上边写着:九又四分之三站台。他成功了。”整个描写细腻而紧张,两个空间的衔接相当神奇。相比而言,《时光魔琴》的描写就简陋得多,譬如“误入唐朝”,当“魔琴”发生作用时,作者将时空转换一语带过:“天旋地转,高吉拉感觉自己飘在了空中”;当他醒来时,“发现自己躺在街道上,好多穿着古怪衣服的人围着他。他以为自己来到了古装电视剧拍摄现场,周围的人都在耳语,一会儿指指点点,一会儿又惊奇地叫了起来,终于那些人走散了,走过来四个人。”这四个人是唐僧师徒,高吉拉上去想和孙悟空握手,结果孙悟空以为他是妖精,没说什么话就走开了。然后他开始寻找一个叫郑兴的唐朝奇人,郑兴还有四个兄弟,他们都有些残疾,不是缺胳膊就是断腿……整个故事就是这样,你跟着主人公上天入地,来回折腾,却始终摸不着头脑,因为小说缺乏严密的构思和逻辑性的推进,天马行空的想象随处都是,时时显出一个少年人思维的随意和幼稚。虽然它也有贯穿到底的悬念:“爸爸失踪”,但故事凭空转换、任意流动的痕迹非常明显。当我读到描写郑兴五兄弟残肢断臂的文字时,心里已毫无美感和阅读欲望可言了。

其实,一部真正有价值的幻想作品,它的成功因素并不止于想象力一项,此外还有好些重要条件,譬如作者的人生经验、情感深度,以及表现的技巧,等等。与此相关,优秀的儿童文学对读者的作用也不止是吸引,至少还该有感动。举个例子,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最后一章,哈利不明白奇洛和伏地魔何以杀不死他,魔法学校的校长邓布利多解释说:“你母亲是为了救你而死的。如果伏地魔有什么事情弄不明白,那就是爱。……被一个人这样深深地爱过,尽管那个爱我们的人已经死了,也会给我们留下一个永远的护身符。”读到这里,很多人(甚至成年人)都像哈利一样流下了泪水。书中哈利、罗恩和赫敏之间争争吵吵却又坚不可摧的友谊,同样让我们感动。而这一切,在《时光魔琴》里,几乎是找不到的。因为缺失了内在的情感,所以《时光魔琴》里的人物也就毫无立体感,这与《哈利·波特》里那些活生生的人物形象是无法相比的。对人物和情感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作者的人生经验和人生感悟,而这些,分明是《时光魔琴》的小作者所缺乏的。所以,从<时光魔琴>里根本找不到沉甸甸的底蕴,也找不到文学的质感。

《时光魔琴》的出版,恐怕离不开炒作的因素——作者的低龄和作品的幻想性质,现在都成了最具号召力的卖点。《哈利·波特》的风靡一时似乎给幻想作品的生产填加了催化剂,中国的书市上很快就冒出了一大批“幻想文学”,这让你不能不惊叹商家“跟风制造”的速度,但其文学含量到底有多少呢?《时光魔琴》的出版让我们感到了一种浮躁,从大人到孩子,大家都想早点成就一些东西,却忘了任何东西的成长都有它的自然规律。我们是不是有点像“拔苗助长”的农夫呢?那位农夫的秧苗最后全都枯死了,那我们的孩子们呢?此时此刻,我们该还给他们一个健康自然的成长环境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