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捕》宣传海报
这是《追捕》里著名的两句台词,也是男女主人公彼此呼应爱情的体现。 在表里如一,爱憎分明的真由美身上,全片传情无一爱字。但那一句“我是你的同谋”成为真由美内心爱的最强音。一份特立独行、生死与共的爱的告白。 影片以此为线索,随着一路被“追捕”,也一路被人搭救,化险为夷,使得影片具有独特的惊险和愉悦感。 影片介绍《追捕》这部影片中的主人公杜丘是东京地方法院的一位检察官,他恪守职责,刚正不阿,他因为办理一桩涉及政府高官的案件而得罪了某些议员,议员花钱雇佣平民横路敬二夫妇栽赃陷害他,为了洗清自己的“罪名”捉拿幕后的真凶,他逃出拘留所,一边躲藏紧紧追捕的警察,一边孤身勇闯虎穴,九死一生,终于查出了议员的犯罪事实,严肃了神圣的法律,证明了自己的清白。 首先,制度上的真正司法独立在影片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杜丘发案后,自己没有找上司、好友、诉苦,恳求帮忙,杜丘的上司原本非常赏识他的工作才能和处理大案的忠于职守,但是,当他面对着究竟是清白的还是罪犯的杜丘的时候,也是显得无能为力,同时也暗示,最终还是让法律和证据来作出公正的结论。 东京警视厅亲自受理杜丘的“窃财、强奸案”,而杜丘又是东京地方检查厅的法官,但影片中一个也没有涉及两个行业相互串通,为此案中的任何一方寻求人情世故,开脱某人罪责的情节镜头,从这个意义上说,独立的司法体系已经默认在这个大海中的岛国,已经在这个岛国深深地扎了根。 国家工职人员恪守职责,并将个人之间的恩与怨明确的与之剥离开来——矢村警长在追捕杜丘途中,差点成为熊的口中餐,是杜丘救了他的命,当矢村警长昏厥后醒来时,他却说:“即使你救了我,我也决不会放过你!”扣在杜丘手腕上的手铐仍然没有被打开,矢村警长可谓太残酷了,但我非常理解他的行为,从影片人物的道白中,也默认了岛国人的工作原则——严守个人职责。 如此行为——国家机关就形成了一种正气,就少了歪风邪气,腐败也就无处可藏;当然,这绝不是日本人的觉悟高,境界高,而是国家体制的完善,监督机制真正发挥效率的所在。 配音赏析《追捕》的配音大概是被那一代人模仿最多的电影配音了。 上海电影译制厂的著名配音演员毕克为杜丘配的声音醇厚而深沉,透着凛然的正气。所有的变化都在最细微处,情绪一点点深入,让你无法抵挡其中的魅力。 “你弄错了吧?你认错人了。” 这时候毕克说话相当沉稳自信。 “在这人不说,去警察署。我要见失村警长。” 毕竟是检察官,理当要自持身份,可失村一副例行公事的做派。 “你不相信我?” 毕克的声音里有了微妙的变化,带了一丝情绪出来,有点儿不快、有点儿急切,也有点儿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杨成纯的追问像排炮一样让人喘不过气。 “我谁也不信,你在干什么?” “十月三日凌晨两点,我在家睡觉。” 毕克的声音尽量放平和,后半句话声音有点儿轻。一方面觉得这是事实,没什么可辩白的;另一方面也隐隐觉察到其中不利的因素。 “瞧你干的蠢事!杜丘,检查厅还没有过这种事!” 于鼎配的检察官严厉到不能再严厉,像乌云包裹的炸雷。 “检察长,我什么也没干过。”“我是无罪的。” 毕克声音里有委屈,还透着凛然的正气。赃物在杜丘家中被找到。 “这不是我的!昨天我屋里还没有这个东西……检察长,这是有人设的圈套,我什么也没干过,请相信我!” 毕克的声音急切而轻颤。 “你为什么要救我?为什么?” 和真由美在马上,明明知道却不敢相信,裹挟着感激。“为什么?”“为什么?”一句问得比一句急切,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杜丘逃到山洞里,柔情而大胆的真由美说要跟杜丘一起走,他忍不住大声说: “我是被警察追捕的人。” 短短的一句话,之所以深深刻在观众的记忆中,不单单是有那句回应“我是你的同谋。”毕克的声音,就像是深潭起了涟漪,有多少压抑着的苦闷,有多少无法给予的拥抱。 毕克那样的声音,在最后悠悠道一句: “哪有个完哪……”让人回味无穷。 高仓健和毕克先生合影 毕 克毕克先生于1931年出生在济南,一直喜欢戏剧与电影。1952年考入上海电影制片厂翻译片组(即今天的上海电影译制厂),开始从事电影译制配音工作,当时只是配各种配角,毕克仍仔细揣摩每一句台词,一丝不苟,如《孤星血泪》中的铁匠,戏很少,却给同事留下了深刻印象。同时大量阅读名著,理论书籍和广泛向其他演员学习,这一阶段为后来的配音生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59年为了给即将召开的第三届文代会献礼,上海电影译制厂翻译制作了民主德国影片《阴谋与爱情》,毕克配男主角斐迪南,让人感到声音明亮,富有魅力,感情细腻,配音切合影片人物感情。 因此,他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为很多爱情片男主角配音,如《琼宫情史》中的西班牙使节,《鸳梦重温》中的失忆者史密斯上校,《白痴》中的那个为了钱竟心甘情愿接受将军的情妇做自己新娘的年轻的将军秘书。 这一阶段最著名的作品是他在《音乐之声》中的配音冯屈普上校,对唱和台词之间的衔接处理的极为精当,影片公映之后风行全国,至今仍被视为译制片经典之一。 从1970年代末到1980年代初开始,毕克开始新的探索,以突破配音类型化为目标,从配感情细腻的爱情片男主角转变为配正直,坚毅,智慧的角色,如灾难片《卡桑德拉大桥》中镇静勇敢的张伯伦医生和《远山的呼唤》中的田岛耕作。 这一时期毕克完成了他对两个角色的经典配音:《尼罗河上的惨案》中比利时大侦探波洛和《追捕》中的检察官杜丘冬人。 尼罗河上的惨案集中了当时所有的上译配音精英,被成为“译制片的盛宴”,毕克把波洛的慵懒、自负、智慧的性格气质通过自己的声音表现的淋漓尽致,最后长达近三十分钟的近乎波洛独白的案情分析更是被毕克处理的扣人心弦,他历数在座的每个人都有作案动机和作案时间,但他们都不是凶手,直到最后,他详尽地叙述了真正凶手的作案过程,终于使凶手无处逃遁。在严密推理中又透出一点幽默与调侃。 在《追捕》中将高仓健冷峻、刚毅的风格充分体现出来,尤其是在天台上与邱岳峰配的堂塔医生的最后对决更是被人称道。 毕克也曾为反面人物配过音,如《金环蚀》中的神谷,《安重根击毙伊藤博文》中的伊藤博文同样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以致于朝鲜电影代表团来上译厂访问时曾惊呼:“怎么你们选的演员跟我们的演员声音那么像,简直就像我们那些朝鲜演员自己在讲中国话。” 另外,毕克还参与了很多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动画片的配音,如《哪吒闹海》中的李靖,《天书奇谭》中的袁公,《国王与小鸟》中的很有哲学意味的鸟等,特别是12集系列木偶彩色动画片《阿凡提的故事》中的阿凡提,他采用一种表面谦卑恭顺而暗藏调侃和讽刺的声音充分表现了阿凡提对地主高利贷者的戏弄。 他与另一位配音大师邱岳峰所配的阿凡提与巴依老爷的对手戏更是精彩,“沙子一袋子,金子一屋子”等台词脍炙人口。 除了为角色配音,毕克还擅长旁白,如他在《少林寺》、《斯巴达克斯》里均担任旁白,特别是他为《悲惨世界》配的旁白,不仅推进着情节的发展,更完美的再现了原作浓厚而沉重的历史感;最令人值得纪念的是,毕克先生生前的最后一部配音作品亦是担任旁白——经典电视连续剧《围城》(1990年)。 高仓健高仓健,原名小田刚一,日本男演员,1931年2月16日生于福冈县中间町,1954年3月毕业于日本东京都明治大学商学科。1956年凭借首部动作电影《电光空手道》正式闯入日本电影圈。1970年参与拍摄《日本侠女传》系列电影,同年获京都市民电影界男主演奖,并成立了自己的高仓健艺术公司。1978年,高仓健主演的《追捕》作为文革之后登陆中国的第一部外国电影,在中国大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1982年因主演《车站》获得第5届日本学术会男主角奖。2005年于中国导演张艺谋合作拍摄《千里走单骑》。2011年于与田中裕子、佐藤浩市参与演出人生中最后一部影片《致亲爱的你》,截至2014年,高仓健已拍摄了204部电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