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介绍这里是由张奔斗、付饶、王越三位网球意见领袖倾力打造的中国最大网球爱好者欢场。为百万球迷提供:权威的网球资讯评论和近千条各类网球技术视频,以及好动国际网球学院Love Tennis Academy的网球培训服务。你爱网球,我们爱喜爱网球的你。 什么都不多说了,直接看图。 反手:发力阶段,由内向外! 再看正手。 正手:发力阶段,“由内向外”更加明显! 单反会不一样吗? 答案是:一样!发力时,也都是从内向外。 看到此,估计有人会质疑: 上面这些图都是付老湿刻意找来的, 存在“作弊”的嫌疑 ,是为了证明而证明的。 燃鹅,没关系,这里还有其他证据…… 费德勒比赛中的击球, 实际比赛的击球总假不了吧? 同样的——由内向外发力! 接下来,就很快该有人问了: 大约是十一年前, 我还在北京体育大学上研究生那会: 据说是莎拉波娃亚洲赛季的教练麦克, 趁着中网间隙, 受邀专程来北体大讲课, 其中他就曾讲述过这个 “由内向外”发力原则。 此外,我还记得, 麦克是澳洲人,当时不但讲述演示了, 还带来一种神奇的道具 (你要挥拍发力“由内向外”轨迹不符合,拍头自动会断掉), 逼得你就只能按照既定的由内向外轨迹运行。 以此纠正发力。 扯远了,意外之意,就是说, 这个观点也不是新发现, 更不是付老湿的独创, 只是这些年来挺重要的一个观点还被解释得太少。 为什么要“由内向外”的发力?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逆向思维。 建议你不妨去尝试下“由外向内”的挥拍, 看看能不能完全发上力? 再直观点,注意一下乒乓球的快攻动作。 这可是张怡宁哦, 世界冠军基本动作应该属于免检。 插播一句:按说,付老湿和张怡宁老师 应该还是2004级北体大的同年级硕士同学。 不过也属于那种有名无分的同学—— 连个小面儿都没见过,人是冠军班。 否则要硬扯的话, 那会的同学还有“冷面杀手”高洪波呢。 回说到乒乓球的正手抽球动作上, 明显区别网球在于:它由外向内。 这里做个假设, 假设你用乒乓球这样“由外向内”的动作打网球, 会是什么效果? 答案是,球拍做功距离太短,发!不!上!力! 尤其是,网球拍球拍长是乒乓球的数倍, 要抡得起来,必须留有足够空间。 除此之外,更重要一点在于: 网球在至下而上地身体各部分叠加发力过程中, 手臂和球拍的位置在躯干的外侧, 所以,至下而上叠加发力的理想方向 最终就成了:向内向外! 归纳一下, 为什么打网球要由内向外的发力呢? 为拍头加速留出足够的空间 (因此很多人都感觉打insiede-out更能发出力) 手臂所处的位置以及球拍的长度, 决定了身体叠加发力的链条方向。 到此,经常仍会有人质疑—— 打斜线时是不是就不应该再“由内向外”了呢? 为了证明这点,依次看下面三幅图。 图1:打inside-out时,很容易理解, 挥拍也得是“inside-out”(由内向外) 图2:打inside-in时, 加速球拍的方向仍是“由内向外”, 只不过最后触球时, 依靠手腕动作带来的球拍拍面发生了变化, 产生了直线击球效果。 图3:打crosscourt斜线时,注意看, 先期加速球拍的方向也是“由内向外”, 同样是最后时刻借助了手腕的变化, 带来了斜线效果。 最最最最后,提醒的是, 如何才能做到挥拍发力时“由内向外”呢? 办法是,得从引拍做起—— 引拍时,是由外向内。 由外向内陆引拍, 向内向外的挥拍。 TIPS:业余球员对于“由内向外”这点, 最容易出的问题在哪儿? 光在大学,付老湿也教了10年球了,看到的问题是: 出拍前,球拍没有贴近身体! 无论正手还是反手,出拍前贴近身体。 因此,这才有后来的所谓正手“lag技巧”(手臂滞后) 手臂滞后状态,既保证了由内向外, 还保证了“超越器械” |
|
来自: 千里马33738602 > 《正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