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怎样理解拳论“先求开展,后求紧凑”?

 泰山虚无 2017-02-28

洪式太极(hongshitaiji)

洪式太极——通过力学原理阐释实战技击;通过人体经络运行感知节节贯穿;通过辩证哲学述说平衡与和谐。本微信平台愿与世人共同探索太极拳的奥秘和唯美!


征稿邮箱:jy6108@163.com    

                  491918088@qq.com

 

   “缠丝圈有大有小,大圈不敌中圈,中圈不敌小圈,越小小到无圈时,方知太极真神妙。”这种从大圈到中圈,到小圈,再到无圈的变化,就是太极拳“先求开展,后求紧凑”的过程。


   有人对此怀疑,认为太极拳本身就是由圈组成的运动,“无圈”还叫太极拳吗?实则,所谓“无圈”是指太极拳的自转,而大、中、小圈则是自转配合公转。


    太极拳的每个动作都是由圈或者弧线组成,而每个弧线里的每一度,都是有用的。它的每一度和一度之间,都包含着阴阳、虚实、刚柔的互相配合变化。因为这微妙的变化才产生太极拳化、打的妙用。而这些变化和作用,都是在自转的螺旋缠丝运动基础上产生的。


   初学太极拳时,先划大圈学习外形,把弓、马、扑、虚、盘步动作做足。年轻力壮者更应裆劲下塌,每势胯与膝平,使下盘功夫扎的深厚。熟练之后,重点加强身法与步法、手法、眼法的协调配合,此时全身的配合逐渐紧凑而至中圈。再进一步在练习太极拳推手的长期实践中细加体会,才知道身体各部肢体的圈越小、越细密,就会越正确、越协调、越利于应用,所以圈就会越练越小。“精练已极,极小亦圈”,到内劲的贯注达到更高阶段,便能略微自转,就自然发挥出化和攻的妙用,这就是无圈的阶段。也正如洪公所说:无非一圈一太极,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之圈也。


   洪公在《学拳回忆录》中,记述恩师陈发科讲述其父陈延熙公教授子侄们的事迹,其中体现的就是身体自转的功夫,也就是无圈的功夫。今摘录如下:


   陈师说:“当此时,我父由外地回家,见我拳架大有进步。是年冬季,有一天,老人高兴,站在场中,叫众子侄们一齐来攻。那时我父年已八十余,身穿棉袍,外加马褂,两手揣入袖筒。孩子们的手刚接触老人身体,只见他略一转动大伙便纷纷倒地”。师自谓:“我如发 人,必须走开架子,象这小小的动作,能起效果,我的功夫还差的远。” 但我师来京后,我见他和许禹生、李剑华等素有功夫者研究着法。也是一转动便被发出,足见师之功夫,亦臻精妙之境。


   拳论中“先求开展,后求紧凑”,这是对学拳、练拳、用拳整个过程的概括。不能为了单纯最求紧凑,而忽略从大圈到中圈,到小圈,再到无圈,步步阶及的训练过程。更不能为了片面最求拳架开展、大方、好看,而舍弃太极拳自转螺旋缠丝的本质。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目前更多的太极拳习练者,为了最求观赏性,开合无度,随意发挥,全然不顾及太极拳“外三合”的基本拳势要求(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手不离中线等)。因此很多的太极拳套路往往限制了拳架朝实用性发展的方向,而误导练习者去片面追求花法套路,以至舍本逐末,舍近求远。


    在学习太极拳的过程中,我们更需要用辩证、科学、渐进的态度,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去调整拳势,如何开展?如何紧凑?切忌人云亦云,盲目片面地曲解拳论。


文/田芸

“洪式太极”微信公众平台

微信号:hongshitj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