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有多种方式,比如写书法、做运动、旅游,比如药物滋补,比如食物摄取。其实,还有一种最简单,最有效,却最为我们忽视的养生方法,那就是—读书。 我们都知道,古代长寿的除了出家人、医生,就是有成就的学者。 让我们来看看,那些众所周知的文学方面的代表人物都活了多大: 明、清80岁以上更多,比如音乐家冷谦150岁,蒲松龄86岁,其他就不一一列举了。 据已有资料显示,古代文人高寿者,其生卒记载明确的,先秦两汉时期20人,隋唐五代时期79人;两宋时期82人;金元时期29人;明朝时期77人,清朝时期126人。 其他,我们能叫上名的文人,只要不是意外去世的,一般平均寿命都在60左右。由此可见,文人的平均寿命,要比皇帝高,更不用说普通人了,而在文人里,学者、书画家比文学家又高。 读书何以益寿? “脑强必多寿”,有研究发现:脑的重量与聪明没有直接关系,但与寿命有间接的关系。人衰老的本质是细胞的衰老,尤其是脑细胞的衰老。 经常读书,可以强脑,能消解烦恼,养护“精、气、神”,而良性精神刺激,可调节人体免疫功能,所以,读书能延年益寿。 读书如何养心? 清代沈复说:“人心至灵至动,不可过劳,亦不可过逸,惟读书可以养之。” 高尔基:“书籍是人类最好的朋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读书可以怡情,可以明智,读的书多了,道理就通透了,那么看待世间万物的心情就会发生变化,就会有一个好的心态,平和淡泊,性格开朗,意志坚强,对一切的得失,都不会放在心上。 读书,必须静下心来,否则,你是读不下去的,所以,读书可以让人冷静,平复心理波动。 读书,就是读别人的世界,就是与良师益友“促膝交谈”; 读书,就是心里情绪的宣泄,使人愉悦,忘掉烦恼忧愁。 读书,可养成一颗,强大的、淡泊的、坚毅的、懂得取舍的、懂得感恩的,虚怀若谷之心。 读书可以养颜! 有人说,三十岁以前相貌,是父母给的,三十以后的相貌,是自己给的。 真正会读书的人,善于思考,所以,他的内心会强大,视野开阔、心胸宽广、意志坚定;他,会热爱生活,富有情趣,不畏艰难,乐观进取。 所谓读书“养颜”,大概就是因为,读书改变了一个人内在涵养,于是“相由心生”,“腹有诗书气自华”,人的容颜,也由“内在美”而生出外在美。于是举手投足,言谈举止都会透露出,睿智、儒雅、优雅、自信组合成的“魅力”。 读书还可以祛病! 陆游说:“病中书卷作良医”。给小孩扎针,我们常想办法,转移她的注意力,以减轻她的疼痛。这叫“疼痛转移法”。现在有些国家,在医院专门开设图书馆,推崇“书籍疾法”,这也算是“转移注意力”的一种方式吧。而且,看诙谐幽默的,可以引人发笑,笑了心情好了,自然病也就祛了。看励志的,可以燃起斗志,病这东西,你不把它当回事,它就不是事。 因为不了解,所以才恐惧,所以很多时候,三分真病,七分是自己吓自己吓出来的。 读书是自由的开始! 读书使人纯粹,读书使人静谧,每一本启迪过人生蒙昧的书籍都是无比珍贵的: “即使我不是鸟儿,我也可以驭书而飞!” 开卷有益,纵然,我们不一定能成为圣贤,也不一定,成为大师。但,读书,可以学会解决实际生活中问题的方法,还可以,提升综合素质,在无形中,增加变强的筹码,也会让我们的“容貌”、气质更加出众。 更何况,读书使我们愉悦的同时,还达到了养生的目的,一举好几得,何乐而不为? 读什么书最有效? 书籍是通往人生坦途的桥梁,使身心得以离开幽暗之居,站在高处,在独处中尽享自然之美并获得无穷的力量。 道法自然,人本自然之中,所以人之生命形态修养之法,日常生存之法则,尽在《道德经》之中,依其而行,不但可尽享天年之幸,还可超然而生,其奥妙全在参悟之中。 用手指戳图片立刻了解详情 一部《易经》,归根结底阴阳二字,讲究“一阴一阳之谓道”。因此,《易经》用于指导养生是再适合不过了。 《易经》养生,是一种大道至简的养生法。并且,《易经》里面有一个卦,跟养生是非常有关系的,叫颐卦。大家可以好好参悟。 用手指戳图片立刻了解详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