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约公元前2000年至前1500年,今枣庄地区南属鄫国,北和西部属滕和薛。夏杼帝五年封曲列于鄫,鄫旧城在今枣庄市境东苍山县境鄫城村,建姒姓子爵小国。夏时滕姓氏族部落成为部落小国,滕旧城在今滕县城西。夏初,车正立国于薛,薛旧城在今滕县张汪镇黄殿岗一带。 商 约公元前1500年至前1066年,今枣庄地区西北部为滕国、郳国和薛国,东北属鄫国,中部为蔇国,南部为偪阳。殷封蔇子翦于蔇,属大彭国,蔇旧城在今市境内西集附近。殷封求言于阳,属大彭国,阳旧城在今涧头集西南侯塘村。郳国即小邾国,属滕国附庸国,旧城在山亭一带。商朝中后期,公元前1282年(武丁四十三年)灭大彭国,并灭彭氏诸暨,但阳国犹存。薛国的范围乘势发展到今苏北、鲁南、豫东。 西周时代 约公元前1066年至前771年,今枣庄地区东部属鄫国,南部属偪阳,西属薛国,北属滕、郳(鲁国附庸国)二国。薛国当时辖二邑:一为奚邑(今奚村一带);一为常邑(今南常一带)。 春秋时期 春秋前期,今枣庄地区东属郜国,南属阳国,西部属薛国,北部属滕国和小邾国。公元前695年,鲁占今枣庄地区东部、中部,南部属宋国的阳,西部、北部属齐之滕国和小邾国。小邾国当时辖滥邑(今羊庄镇土城村)、互乡邑(今城头乡长巷一带)、孤骀(今木石)三邑。公元前567年莒国灭鄫国,晋、宋灭阳,宋改阳为傅阳,鲁国占鄫国置次邑(今兰陵)并伐小邾国取今滕县东部,齐国南进占领薛城,更名舒州。 战国时期 公元前476年至前221年,今枣庄地区东部为兰陵,南部为傅阳,西为齐之舒州,北部仍为齐之滕国。公元前309年,于滕东置灵邱邑(今陡城村),舒州改称薛国,辖奚、常二邑。是时小邾、傅阳、兰陵、滥邑皆属楚。公元前254年,今枣庄地区全境属于楚。 秦 公元前221年至前206年,今枣庄地区东为郯郡的兰陵县、鄫县,南部为傅阳县,西为薛郡的薛县、戚县,北部为滕县。 西汉 公元前206年至公元9年,今枣庄地区北部属鲁国,后又属沛国,辖蕃县、滕县、薛县,戚县(今夏镇一带);南部为楚地。而后均属东海郡,辖合乡县、昌虑县、桃山县(今水泉乡一带)、新阳县(今北安阳)、孟壤县(今郭村西南)、建阳县(今半湖一带)、阴平县(今阴平一带)、氶县(今峄城西)、兰棋县(今兰城店一带)、傅阳县、建陵县(今南常一带)。 王莽新朝 公元9年至23年,今枣庄地区属平郡,承县改称氶治县,昌虑改称昌聚县,建阳改称建力县,新阳改称博聚县,合乡改称合聚县,傅阳改称傅亭县。蕃县、薛县、公邱县、阴平县、戚县,未变。 东汉 公元23年至220年,今枣庄地区属东海郡。西北属鲁国、沛国,东南部分属琅琊国、彭城国,西北部先后置蕃县、薛县(属鲁国)、公邱县、戚县(属沛国)、昌虑县、合乡县、桃山县(属东海郡),东南部置鄫县(属琅琊国),氶县、阴平县(属东海郡)、傅阳县(属彭城国)。 三国 公元220年至280年,今枣庄地区属魏。东部为东海郡,南部为彭城郡,西属沛郡,北属鲁郡。西置戚县,属沛郡;南置兰陵、阴平、氶县,属东海郡;傅阳县属彭城郡;北置蕃、薛、昌虑县,属鲁郡;公邱、合乡县属东海郡。 晋朝 公元280年至420年,今枣庄地区北部初属鲁郡,后属兰陵郡,南属东海郡。北部先后置蕃县、薛县、公邱县、戚县,属鲁郡;南部先后置氶县、鄫县、阴平县、昌虑县、合乡县,属兰陵郡;傅阳县属彭城郡;兰陵县属东海郡。东晋区划袭西晋建制。公元327年今枣庄为后赵辖地。公元366年为后燕辖地。 南北朝 公元420年至581年,今枣庄地区先为齐地,后为梁地。齐时,枣庄地区北属鲁郡,辖蕃、永兴、昌虑;南属兰陵郡,辖氶、鄫、傅阳。梁时,今枣庄地区北属蕃郡,辖蕃、永福、昌虑县;南属兰陵郡,辖氶县、鄫县、合乡县、阴平、傅阳县。公元420年撤销戚县,薛县并入蕃县,移兰陵县治昌虑城(今土城村),新置阳平县(治滕西王晁村),属高平郡。公元467年,今枣庄地区属北魏,新置永兴县,治临城,置永福县,治崮岘。公元550年后废蕃郡留蕃县,废合乡、昌虑,永兴、永福、阳平等县建制。是时今枣庄境内只有氶、蕃两县建制,氶属兰陵郡,蕃属彭城郡。公元557年北周灭北齐,政区未变,先属北周,后属北齐。 隋朝 公元583年(隋开皇三年)罢兰陵郡。586年(开皇六年)改蕃县为滕县。公元596年(开皇十六年)改氶县为鄫州,设兰陵县(治旧氶城),升滕县为滕郡,旋复改为滕县。公元602年(大业二年)废鄫州,改兰陵县为氶县,不久改氶县为兰陵县。 唐朝 今枣庄地区属河南道,北置滕县,南置兰陵县。公元621年(唐武德四年)改兰陵为氶县,隶属沂州琅琊郡。滕县隶属徐州彭城郡。 宋朝 公元960年,今枣庄地区滕县隶属京东西路徐州彭城郡,后改称滕阳军;氶县隶属京东东路沂州琅琊郡。 金代 滕县隶属山东西路,公元1182年(大定二十二年),设滕阳州,后改滕县。公元1216年(贞祐四年),置峄州(因葛峄山而得名)领氶县,后划为邳州,明昌二年改兰陵县,隶属山东西路。 元代 公元1271年至1368年,今枣庄地区属山东西路,北部置滕州下领滕县,南部置峄州下领兰陵县。 明代 公元1368年至1644年,今枣庄地区属山东省济宁府(后属兖州府),北置滕县,南置峄州,洪武二年峄州降为峄县。1385年(洪武十八年),滕县、峄县改属兖州府。 清代 公元1644年至1911年,今枣庄地区属山东省兖州府,北置滕县,东南置峄县。 中华民国 公元1912年至1949年,今枣庄地区,东南为峄县,西北为滕县。滕县初属岱南道,1918年改属济宁道,1928年直属省领导,1931年属山东省第一行政督察区。峄县1918年属济宁道,1928年直属省领导,1932年改属山东省第三行政督察区,1948年改属山东省第十五行政督察区。1948年秋,今枣庄地区内民国政府全部溃散,其行政建置亦不复存在。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10月,今枣庄地区仍为峄、滕两县,峄县属台枣专区,滕县属尼山专区。1950年5月,峄、滕两县属滕县专区。1953年7月峄、滕两县改属济宁专署领导。 1958年峄县机关迁至枣庄镇。 1960年峄县改为县级枣庄市,1961年改建山东省直辖市。滕县于1979年划归枣庄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