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秦国为什么不惜一切也要有长平之战呢?

 伟天英 2017-02-28

在战国中期,七雄中相对论落后的秦国开展了轰轰烈烈地变法,经过商鞅一番大刀阔斧地改革后,秦国拥有了最适应战争的制度和体制,并开始对相对来说政治落后的六国开始了兼并。经过了近百年的战争过程(前358-前267),秦国已经给成为当时战国最强大的国家。秦国为什么不惜一切也要有长平之战呢?

当时,齐国经过济西之战之后,一蹶不振。

楚国在秦国接二连三地打击下,从一个大国(本身就不是什么强国)沦为了中等大小的弱国。国都郢都被攻破,被迫迁徙到陈(后又到寿春)。

韩魏两国,一个想崛起,被邻居打趴下。一个长期称霸,因为东西两线作战,再加上国家的战略性大失误,国力不支,失去了以往的地位,成了一个中等国家。

北方的燕国,则一直是一个没啥存在感的三四流弱国。

那么,在公元前270年左右,唯一可以和秦国抗衡的就是赵国。

赵国,母体晋国的时候,就是晋国诸卿中的佼佼者,执政时间最久,对晋国的影响力最大。三家分知的晋阳之战,就是在赵国的大本营——晋阳展开的。在战国初期,赵国没有及时调整战略,开展的变法——公仲连变法,都是边边角角的改善和改良,没有触动根本。什么选贤举能、澄清吏治啥的。但就是如此,战国前中期的赵国一直是北方一雄,并长期参与中原战争。在魏国独大的期间,赵国有过对楚战争、对秦战争、对魏战争。在赵成侯和赵肃侯在位期间,“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实力强劲。但赵国始终不是齐威王、齐宣王时期的齐国那样的,或者秦惠王时期的秦国,或者魏文侯、魏武侯时期的魏国。赵国始终是一个二流强国。

直到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运动。

秦国的领地,主要集中在广袤的关中平原土地,巴蜀土地一直到了秦昭王时期才彻底征服,并为秦所用。

赵国的领地分割异常明显。整个领土分为三大块:北方是代地,代地南方是坚城晋阳。东方是以邯郸为中心的东阳土地,邯郸也是赵国中后期的国都。此外,还在南阳,与韩、魏共同博弈一块不大不小的土地。

东阳、南阳、代地,三大块土地,每一块都至关重要。代地是以胡风为盛的,而东阳和南阳都是以中原风为盛的。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改革,即把三块地貌统一变成胡风,所谓胡服。另外招收北方异族骑兵,并训练本土骑兵,组成了赵国独有的“骑万匹”,为列国中独一无二的。赵国强大的军事实力就此奠定,并一跃成为战国时期的军事强国,国力不弱于济西之战前的齐国,稍弱于秦。赵武灵王死后,李兑专权,秦、齐摄于赵国的武力强大,互相称帝,连横制赵,不过被苏秦解除了危机。

秦国为什么不惜一切也要有长平之战呢?

在长平之战前20年,情形大概是如此的:

秦国继续对楚、韩、魏的兼并战争,赵国对齐、魏、韩开刀,扩充领地。秦、赵两个国家互相还不太敢有冲突。不多的几次冲突,即秦国主动对赵国发动进攻,取得了小胜。赵国想通过外交挽回,并欺骗秦国,秦国再进攻,大败而归(瘀与之战)。

秦国对韩魏的兼并一直很剧烈。韩国和赵国自在晋国母体时就一直交好,两国建国后延续友好战略。韩国能坐为七雄的根本,就是上党高地。

上党高地东俯赵都邯郸和广袤的东阳土地,南护韩魏。这块土地,无论对三晋中哪个国家都异常重要。如果赵国有这块土地,韩、魏危在旦夕。如果韩、魏有这块土地,赵国的东阳也很难保住。好在这块至关重要的土地,是三晋中实力最弱小的韩国拥有,对谁都构不成太大的威胁,反倒是一个屏障。

而随着秦国的强大和兼并,越来越接近这块土地,直到秦昭王进攻野王并得手,上党高地,已经是囊中之物了。秦国只要有了这块土地,就可以“东攘雄诸侯”,不论是赵、齐、燕、韩、魏,都可唾手而得。事实证明也是这样。秦庄襄王(秦始皇他爹)三年终于彻底拿下了上党,之后秦庄襄王就挂了,依靠着上党高地,秦国对六国的兼并速度大幅度增加,之后只用了二十六年就灭掉了六国,扩增的领土比之前上百年的努力还要多。

上党高地多重要,不用多说了吧。

就是这样一块囊中之物势在必得的土地,因为冯亭的缘故,被赵国拿到。秦国势必要来一争。于是,按照秦国的大概设想:

最优解:赵国没有大规模防守,拿下上党,然后再慢慢经营六国。这样大概再有20年就统一了。

次优解:赵国大规模防守,使劲打赢,然后拿下上党,经营六国。

次差解:赵国大规模防守,打不下来,撤退。

最差解:赵国大规模防守,没有打赢,大败而归。

秦国最不愿意看到第三种结果,因此派遣了大量士兵进攻上党。赵国确实进行了大规模防守,廉颇带领几十万赵国军队吞并上党,布下三道高地。秦国为什么不惜一切也要有长平之战呢?

对赵国来说:

最优解:秦国没有大规模进攻

次优解:秦国大规模进攻,使劲防守住。

次差解:不防守,坐失上党。

最差解:秦国大规模进攻,没有防守住,大败而归,上党失手。

两个国家都不愿意看到最差解。

对秦国来说,尽量要拿下上党,但是军队是第一位的。

对赵国来说,尽量要守住上党,但是军队是第一位的。

但是因为赵国决策层的问题,赵国派遣了赵括换上廉颇。

其实,如果按照廉颇的战略,死守第二道防线,秦国肯定会选择次差解。因为赵国大规模防守了,你又打不下来,难道还要大败而归?实际上,只要赵国不换将,赵国已经战略博弈赢了。

结果会是赵国得到次优解,秦国得到次差解。

但是因为范雎的高明,通过反间计,让赵国换上了赵括,一下子。

让赵国得到了比最差解还差的解,即全军覆没。秦国得到了次优解。

对赵国来说,政治制度落后于秦国,军事水平不输于秦国,如果防守住上党,赵国可以进行一番改革的话,是不吃亏的,甚至是小赚的。

对秦国来说,得不得到上党很重要,但不死太多人更重要。即使秦国大规模进攻,除非有大利可图(比如搞定四十万人,同时得到上党),可以允许一定死伤(士卒伤亡过半,国内空);若不然,是不允许出现太多死伤的,除非在选择次差解的时候,对面的将领是个逆天级的BUG将领,本来想要次差解,没准给你弄个最差解。

可惜,对面将领不是逆天级BUG将领,而本方将领是逆天级BUG将领。

于是,赵国本来可以得到最差解,结果得到了比最差解还差的解:全军覆没。

本来秦国想的是,赵国换上赵括,自己可以攻下上党,让自己从次差解(撤退)变成次优解(使劲打赢),没想到,由于两方将领差距过于悬殊,导致了白起包围赵国四十余万大军的情形。秦昭王得知消息,急忙去河内,发15岁以上的青壮年全部冲上前线,把这四十多万包饺子。通过这个判断,可以知道,秦昭王和秦国高层一开始都意识不到会是这样的结果。对他们来说,好好打赢,杀几万人或者十几万人,搞定上党,就可以了。结果,赵国送了个大礼。

秦国得到的还是次优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