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华夏族的融合 古中国这个地区存在数不胜数的部落,这些部落也可以照现在的标准称之为民族,这么多的民族古中国按照方位将他们分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回头看“周”的甲骨文,四个田的中心有黑点,这像极了奴隶在周围劳动,而中心筑起高台,监督者在中心监督奴隶劳动。井田制需要大量的奴隶,这样周朝的诸侯国就有动力发动战争,掠夺劳动力。 战争都是野蛮的,但周朝的诸侯国对于华夏族的融合功不可没,尤其以齐、楚、秦三国为佼佼者。 齐国几乎将全部东夷民族消灭,使他们融入华夏族,东夷部落由于处于黄河下游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的关系,和华夏族的交流非常频繁,这个融合过程相对温和一点。 楚国融合南蛮就非常的野蛮和血腥了,当时的南蛮民族多属于半采集、半农耕的生产方式,要南蛮完全融入农耕社会是相当困难的,因为他们就算不耕作也不会饿死,逃到山林之中对楚国的安全会构成相当的威胁,而楚国国君祖先是周朝的“火正”(祭祀时掌管火的官员),他们自称是火神祝融的后代,他们崇拜火,性格里自然就有烈火一样的性格。对于南蛮部落能抓的就抓,不能的就统统杀掉,以免后患。楚国的野蛮扩张使得它从一个位于长江、汗水间的小国迅速扩张为春秋四强国之一。 秦国本来不属于诸侯,其祖先只是一个养马的官员,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而使西周为犬戎灭国,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而被封为诸侯,并将西周原来的国都土地赐予秦襄公(现在的陕西西安附近),秦国正式位列诸侯。秦穆公时,将东进的国策改为西进,拓地千里,将西边的戎族吞并,使秦国成为西戎霸主,春秋四强国之一。 至于北方的狄族属于游牧民族,土地也不适宜农耕,周朝北边虽然有春秋最强大的诸侯国晋国,但是对于游牧民族,首先土地不适宜农耕,晋国没有动力往北扩张,其次游牧民族是一个战斗力非常强大的民族,晋国对他们还是非常忌惮的。 周朝的诸侯国凭借着较为先进的制度和经济实力,完成了对周边民族的吞并,再逐渐将这些民族融合进华夏族。 三.华夏统一 分封制对于周朝初期非常有利,但到了后期,弊端全部显现出来。首先,周朝国君继位,需要将一片土地封给自己的兄弟,这样经过几十代,周朝的土地越来越小,到了最后国君自己都没有一寸的土地了。其次,诸侯们只是承认周王为天下的共主,有人攻击周朝,诸侯有勤王的职责,但无需向周王缴纳任何贡税,周王也没权干涉诸侯的内政外交和军事。这样,不停的分封,周朝越来越弱,诸侯国通过兼并战争越来越强。战国时期,近千个诸侯国纷纷被兼并,形成了秦、齐、楚、赵、魏、韩、燕七个强国和少数几个苟延残喘的弱国。 秦国在战国初国力偏弱,地处西垂,身份还不被中原诸侯国承认,且被楚、魏、赵三国欺负的不要不要的,所以秦国的改革动力是最强的。秦孝公时,任用卫鞅,大力推行改革,废除了不合时宜的井田制,制定国内民众二十等的爵位及颁布成文的法令,使秦国成为中国第一个较为严格的法制国家,太子犯法,同样被处罚。这样,秦国的经济实力很快凌驾与六国之上,又因秦国法律,秦人不敢私斗,却热衷于国战,这样可以因军功而提升自身的地位。当然,改革是会触犯相当一部分人的利益的,商鞅(秦孝公将商地封卫鞅,故称商鞅)在秦孝公死后,秦国贵族群起而攻之,最后被秦惠文王五马分尸。 秦国在国力强大之后,先夺取了巴蜀之地,使秦国有了巨大的后方粮仓,再逐渐蚕食楚、魏、赵的土地。周边诸国畏惧秦国的实力,多次联合起来攻打秦国,秦国凭借着地利,以一国之力将六国拒于函谷关外,六国终不能伤秦国之根基。 七国之间的战争虽然互有胜败,但都没有伤到七国的根基,改变七雄并立这种格局的是因为一场著名的战役——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的起因是秦攻韩,秦占领韩国的野王地区,切断了韩国上党和国都的地理联系,上党太守冯亭见没有后援,知道上党无法坚守,但其不愿降秦,将整个上党献给邻接的赵国,赵孝成王见天上掉馅饼,很开心的接收了上党。这下秦国受不了了,苦心经营,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希望得到上党,被赵国渔翁得利,遂大起国中兵以王龁为将进攻赵国。 赵孝成王派遣赵国名将廉颇帅四十五万大家在长平防守秦国,在长平发生了几次小规模战斗,赵军悉数败北,廉颇见无法战胜秦军,遂坚壁防守。赵国也是一个常年打仗的国家,北方还要经常抵御凶悍的游牧民族,战斗力也是非常强大的。奈何秦军无论从士兵战斗力、士气、武器、后勤等等因素都胜过赵军,这些都要归功于被秦国五马分尸的商鞅了。 赵孝成王见廉颇坚壁防守,这下可受不了了,四十五万大军每天的花销都压得赵国喘不过气来,赵国可没有这样的经济实力跟秦国耗下去。最后,赵孝成王派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代替廉颇为将,希望结束这种赵国消耗不起的战争。赵国此时还有名将李牧、乐毅,赵国为何不用这二人呢?因为李牧在北方雁门防守游牧民族,而乐毅曾是燕将,将举国之兵交给燕国人,赵王不放心,又因秦国奸细在邯郸散步流言“秦军惧赵括为将”,所以赵王以赵括代廉颇。 秦国见赵国换将,大喜,赵国害怕消耗战,秦国又何尝不是,只是程度不同而已。秦昭王也以白起代替王龁为秦将。白起何许人也?战国时期无人匹敌,此人将魏国打的毫无还手之力,打的楚国迁都以避秦国,掠夺大量土地。长平之战前白起率领的军队已经杀死敌军六、七十万人,这是一个什么概念?战国七雄当时的人口少的一两百万,多的也不过五六百万,秦国能出动的全国兵力也只有六十万,可见白起的军事能力。 白起为将极为隐秘,赵军只是以为王龁为将,白起知道赵军急于求胜的心态,几次小规模战斗佯败给赵军,诱赵军追击秦军,赵括果然中计,大军出垒追击秦军,白起派伏兵截断赵军归路,切断赵军的粮道,将赵军包围起来。 秦昭王听到白起包围了赵军,亲自到前方,并将秦国十五岁以上的男人全部征调到前线,秦国是下定决心要吃掉这四十五万大军了。 四十五万大军想一口吃掉,秦军还没有这个能力,最好的策略就是饥饿。秦军举全国之力死死围住赵军四十六天,使得赵军士兵杀人为食。当然在这期间赵括也不愿坐以待毙,组织了多次的突围战,均不奏效,最后一次突围赵括也死于乱军之中,赵军见主将阵亡,突围无望,全军投降。 白起知道这些赵人不可能为秦人所用,秦国也没这么多粮食供给赵军,更加不可能放虎归山,于是白起下令坑杀了所有赵军,仅仅将240个年幼的放回赵国,让他们将这个恐怖的消息带回赵国。 白起本欲乘势灭赵,赵王恐惧,使重金贿赂秦相范雎,范雎不愿白起因军功超越自己,遂建议秦王罢兵。秦军虽然取得了全胜,但是也伤亡了近二十万人,且继续进军秦人的农田将无人耕种,来年的粮食也没有着落,于是秦军罢兵。 此战之后,秦国的四个邻国楚、魏、赵、韩均无力抵抗秦国,秦统一天下的大势已经形成。 秦始皇时,楚、魏、赵、韩、燕五国联军攻秦,此次攻秦非但不能攻入函谷关,反为秦军大破五国联军(齐国在战国后期几十年根本不参与混战,齐国也是享了几十年的太平时光)。至此,秦国统一天下之势已经不可逆转了。 公元前221年,齐国投降,秦国统一六国,华夏族首次统一在一个大帝国之下。 战国群雄的连年征战,民生凋敝,人民向往安定和平的生活;中原大地上的各个诸侯国地理联系紧密,各诸侯国没有地理屏障,兼并战争在所难免;战国群雄本就由周王室分封,同族同源,合并的趋势时刻存在。中原大地在历史上都是合多于分,这也是以上因素影响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