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平之战,一场决定7国命运的决战

 花开无田 2019-09-29

战国时代的中后期,诸侯之间征战不休、东讨西伐,后世将势力较强的七个诸侯国称作七雄,然而真正能够称霸的只有一个国家 那就是位居关西地区的秦国。

自秦穆公任用商鞅变法后,秦国的国力日益强盛,奖励耕战、富国强兵的变法措施,令秦国的发展速度与日俱增,国势如日中天。此后秦国采用张仪的连横战术,破坏苏秦的合纵战术,利用离间计挑拨六国之间的关系,一时之间秦国俨然具有吞并天下的实力。

前后一百多年的时间里,秦国通过大大小小的兼并战争,有条不紊地蚕食诸侯封地,早在春秋末期就给予实力足以匹敌的晋国重创,南面的楚国也就此一蹶不振,难以形成威胁秦国的实力。在秦国对六国的打压和吞并局势下,地处河北地区的赵国成为唯一能够抵抗秦国的强国,要想完成统一六国的大业,必须要将赵国视为削弱的对象。

赵国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单凭战国四大名将的出身就可以看出端倪,白起和王翦是杀一敌万的秦将,廉颇和李牧何尝不是是屡战屡胜的赵将!赵国自公元前306年赵武灵王进行“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后,军事力量已然上升到新的高度,虽然比起声势浩大的秦国要稍逊一筹,但对付周围的五个诸侯国还是不在话下的。

和赳赳老秦的五百年历史相比,仅有二百多年历史的赵国显得年轻了一些,而且秦国在春秋时期已然称王称霸。如果晋国没有被韩赵魏三大夫瓜分的话,那么秦国最大的敌人必然是晋国,赵国的实力的确雄厚,但也仅仅是晋国的三分之一左右。

从公元前268年起,秦昭王就竭尽全力贯彻丞相范雎提出的“远交近攻”的战略布局,离得远的诸侯国暂且安抚结交,以外交的手段削减实力,离得近的诸侯国则发兵攻打,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取得最大的利益。

凭借着秦国历代王侯的努力,秦国成功拿下了邻近韩国、楚国的部分土地,公元前261年,秦国势如破竹的铁骑一下子将韩国拦腰截断,强大的实力碾压令韩王心灰意冷,遂决定将韩国的上党郡割让给秦国,以此作为换取短暂和平的条件。

上党太守冯亭是个聪明人,他深知韩国的实力远不足以对抗秦国,事到如今只能去拉拢邻国,很明显北面的赵国是唯一能够抵抗秦国的希望。既然上党早晚要交出去,倒不如将它送给赵国,如果送给秦国无异于拿肉喂狼,只会助长它的野心。我们不得不承认,冯亭的做法很高明,他将上党的存在换了个性质,从赔礼道歉的礼物转换为联合抵抗的筹码,一旦赵国接受了这个烫手山芋,也就意味着赵国和韩国站在了同一战壕。果不其然,着急扩大势力的赵国,在考虑到秦国会实施报复的因素下,还是选择接受了上党,即使这个举动会激怒秦国。

公元前262年,秦王命令左庶长王龁担任军事指挥总长官,率领秦军主力全力攻打上党,驻守在上党的赵军势单力薄,不得已放弃上党,专而退守长平。赵王心知秦国的军队不容小觑,上来就扔出了一张王牌,战场老将廉颇,四十万赵军开赴长平,旨在收回上党。

公元前260年,秦赵两军展开激烈的遭遇战,但奈何秦军的实力实在太过强大,赵军只能采取以逸待劳的守势,赵将廉颇决定以不变应万变,静观秦军的下一步行动计划。秦将王龁同样是个久经沙场的老将,自然熟知廉颇的战术出神入化,不敢轻举妄动,稍有不慎战局就会扭转。秦赵相持了三年的时间,由于要支持庞大的军费开支,秦国的经济有些不堪重负,赵国的情况也不容乐观,摆在双方面前的有两个选择,一是握手言和,二是打败对手。

秦国自然不愿浪费这个能够削弱赵国的机会,赵国自然也不会轻易妥协,双方都迫切需要一个节点来改变僵持不下的处境。

众所周知,秦国在七雄里的名声并不算好,言而无信是它,反复无常也是它,完美践行了“兵者,诡道也”的战术理论。

首先秦军先向赵军传达言和的信号,赵王决定派使者郑朱去探探口风,秦国君臣将郑朱盛宴款待了一番,营造出秦赵言和的假象,令隔岸观火的诸侯国怒不可遏,合纵战术的领头人,公然和秦国拉拉扯扯、牵扯不清,因此赵国失去了诸侯国援助的机会,赵军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与此同时,秦国又花费重金散播谣言,称廉颇三年不肯主动出击,就是想投降秦国,秦军最害怕的人却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

谣言的传播速度极快,以至于邯郸城不明真相的民众都咒骂起廉颇来,深处王宫的赵王听到谣言后,也对廉颇产生了怀疑,哪怕廉颇在赵国做了数十年的将军。过不了多久,赵王听信周围权臣的挑拨,将廉颇从赵军主帅的位置上拉了下来,全然不顾赵奢临死前“我儿不可用”的遗言,毅然决然地将赵括推到赵军主帅的位置。

赵括确实熟读兵书,精通战局布置,但理论就是理论,实践起来就会有很大的出入,赵括煞有介事地调研了战场局势,大言不惭地提出将战略防御转为主动进攻,企图一举歼灭秦军。赵王不知道的是,对面的秦军听到廉颇被换下来的消息时,笑得连睡觉都合不拢嘴,不过秦军也不敢大意轻视,先是第一时间加派了兵力,随后特意派遣了素有威名的白起上阵。

秦军的内部变动是极其秘密的,作为战国四大名将之首,白起的军事经验丰富,只会死读兵书的赵括当然不是他的对手。

公元前260年,对秦军变动毫不知情的赵括,亲率赵军主力对秦军发动了大规模攻击,白起的军事头脑可不是一般地强,轻轻松松就将赵括玩弄于股掌之间。白起的第一招是诱敌深入,他下令秦军佯败引诱赵军进入长壁,进而派埋伏在战场两翼的秦军切断了赵军主力和守城将士的联系。

听到赵军被包围的消息,秦昭王乐得差点没跳起来,当即下令全国十五岁以上的男丁全都收编成军队,作为秦军的后援部队,并切断了赵军的后勤补给和援助军队。

公元前260年九月,被秦军四面围困的赵军已经断粮达到四十六天,将士们甚至到了自相残杀的地步,饥寒交迫的赵军无论是战斗意志还是全军士气都一下子烟消云散。

作为赵军主帅,赵括深知这是赵国的主要军事力量,如果战争就此失败,赵国将丧失抵抗秦国的实力,因此赵括当即组织四支突围军队,轮番涌入秦军驻扎的阵地,结果无一例外,突围军队不但没有杀出一条血路,反倒弄得元气大伤。绝望之余的赵括纠集最后一支精锐部队,想要拼尽全力强行突围,然而在白起老练的战略布局下,赵括就像一只无头苍蝇,到处乱碰乱撞,却始终够不到出口的边缘。

赵括最后的命运是死于秦军的乱箭之中,剩余的赵军不再抵抗,老老实实地接受秦军的招降,这时白起下达了一条震惊世人的命令,除二百年幼将士以外,其余四十万降卒全部活埋坑杀。这条命令成为白起一生的污点,长平之战死亡人数堪称历史之最,以至于多年后的白起拔剑自刎时,还仰天忏悔自己的罪孽。长平之战以秦军的胜利告终,赵国沦落为同其他诸侯国一样的弱势国,秦国统一天下已然成为大势所趋。

参考资料:《史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