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活久见!” NBA长青球队马刺队的文化密码

 华夏基石 2020-12-01


  • 华夏基石企业管理咨询集团出品

  • 业务咨询:市场部  010-58752828转863,编辑部  010-58752828转801

作者:刘孟超   华夏基石咨询师,西南大学心理学硕士

来源:华夏基石《洞察》杂志总第42期

“当一切都看起来无济于事的时候,我去看一个石匠敲石头。他一连敲了100次,石头仍然纹丝不动。但他敲第101次的时候,石头裂为两半。可我知道,让石头裂开的不是那最后一击,而是前面的一百次敲击的结果。

——马刺队更衣室语录,语出美国新闻记者雅各布·里斯

在美国男子职业篮球联赛(NBA),有这样一支球队:他们崛起于迈克尔·乔丹时代,是沙奎尔·奥尼尔和科比·布莱恩特之湖人队的宿敌,战胜过2005年的“活塞(队)五虎”,与德克·诺维茨基的小牛队多次上演堪称经典的“牛马大战”,两次战胜勒布朗·詹姆斯的球队而夺冠,近年来又与凯文·杜兰特、斯蒂芬·库里的球队掰手腕……他们就是坐落于圣安东尼奥的马刺队(SanAntonio Spurs)。

如今,湖人、活塞、小牛早已今非昔比,甚至沦为鱼腩,詹姆斯从骑士离开又“回家”,杜兰特纵然出色却加入了冠军级别的勇士……只有马刺,自1997~1998赛季以来,他们常规赛胜率从未低于60%,年年季后赛,并且几乎都处于争冠行列。他们并不张扬,但却在竞技体育商业化大潮下独树一职地成为经久不衰的标杆。

作为一个组织,马刺队被贴上“个性”的标签,他们有着独特的建队理念(文化)和精明的球员选拔方式(人才)。这正是其保持长盛不衰的秘决。在我看来,马刺队的文化理念核心可以概括为:专注、合作、理性和责任。

专注——“他们要的是新闻,可你要的只是比赛。”

NBA是一个巨大的商业联盟,也是全球经营最成功的体育联盟之一。它与各大媒体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在这个信息通达的时代,NBA球员也成为媒体的宠儿。作为一名球员,稍微跟新闻沾点边儿就可能火一把:打出一手漂亮的数据、发表一条评论、更新一次Twitter,总能得到人们的关注,更不用说什么花边新闻、极端言论了。但是马刺队并不善长这种行为。他们的球员不喜爆光,话很少,接受采访也是老生常谈。“他们要的是新闻,你要的是比赛。”教练格雷格·波波维奇对队员这么说。

只要在训练馆或者赛场上,他们就只专注于篮球。对于球员来说,竞技体育首先就是赢得比赛,夺取冠军。至于球队如何赚钱,那是经理们应该考虑的事情。马刺队的球员一心想着赢球,他们的心里只有总冠军。从这个意义上,这也是一种赢球文化。在竞技体育当中,没有什么比胜利和冠军更具有吸引力,每一场胜利对于球员来说都是一支支强心剂,给予球员最直接的刺激。这种文化招致许多球员甘愿放弃巨额的薪水而留守或加入这支球队,球队核心“GDP”(蒂姆·邓肯、马努·吉诺比利、托尼·帕克)为此树立了典范。

他们这样积极地投入,是因为对这项运动充满了热爱。当年仅20岁的新秀德章泰·穆雷进入赛场时,教练总是对他说,“玩得开心点,只是篮球而已。”

合作——“如果一名球员在一场比赛里得到30分以上那就是自私的行为”

崇尚个人英雄是美国文化的一个特征。这种特征在NBA这个联盟中也得到体现。比赛中你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把球交给队里的超级球星,问题由他自己来解决!上世纪90年代的乔丹,2000年代的科比、艾弗森,近几年的罗斯、威斯布鲁克,他们无不具有近乎超人的能力:无论你怎么防守,他们就是要把球打进。这使美国篮球的风格与欧洲有所不同。

但是马刺队很少这样。他们的做法一般都是为队友创造机会——空位投篮的机会,大家一起把球打进篮框。波波维奇教练曾经打趣说,如果一名球员在一场比赛里得到30分以上那就是自私的行为。在马刺队,大牌球星没法耍大牌,都必须听教练的安排(不像其它球队,教练甚至可能因为个别球星而下岗)。每个人都不能为个人的上场时间、球权抱怨,更不能为了个人数据做影响球队的事情。

在马刺队的比赛中我们经常看到,当有球员摔倒之后,总会在第一时间有1-2名队友把他拉起来。他们的这种习惯有时甚至漫延到摔倒的对手身上。有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与队友触碰越多的球员,对球队的积极影响也越大,他们的个人数据也更出色;而且队友之间相互接触越多的球队,球队的胜率越高。

重视团队使他们在2013-2014赛季打出了行云流水般的进攻,并夺得了总冠军。人们看得赏心悦目,以至于很多人不禁在内心感叹:这才是真正的篮球!这种风格也让联盟很多其它球队开始效仿,迈克·布登霍尔泽教练离开马刺之后执教老鹰队,因为球风相似,他们被称为“东部马刺”;勇士队的史蒂夫·科尔教练曾经在马刺队效力,它接手勇士队以后,重视团队配合,2014-2015赛季他们夺得了总冠军(当然,这不是成功的唯一原因);而多年的联盟第一人詹姆斯也多次表达对马刺队的肯定,从他在场上表现可以看出他也十分认可其团队理念。这是一支令人尊重的Team。

马刺队祟尚团队合作,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习惯藐视个人。恰恰相反,事实上他们表现出对个人极大的尊重。这并不矛盾,因为赢球是一个团队的任务,要使组织的力量得到最大的发挥,就必须想方设法使用每个人的长处——越团队,越个人。

马刺队已经打造出一个体系,无论是什么样的人加入到这里,球队都会使他们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这不仅仅是一种意愿,更是一种能力,马刺队有这种能力。丹尼·格林,马刺现役3分投手,2009年第43顺位被选中,曾经被骑士队和马刺队裁掉过,经过艰苦的训练之后终于在2011年再次加入,2014年为马刺赢得总冠军,并创造了总决赛3分球记录,目前是联盟出色的“3D”球员。在马刺这样的例子太多了。2004年,托尼·梅森博格加入到这支球队时感到有些诧异:“12年来,我第一次看到主力和替补待遇相同的队伍。”

对于球员和员工,什么是尊重?就是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组织做出贡献,让他们有成就感。正如美国前总统奥巴马所说,马刺队认为每个人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他们希望每个人都可以站在球场上,从这个角度讲,他们几乎就是美国价值观的模板。

理性——马刺队的表情包里最具代表性的似乎是:没有表情。

人们常常把体育比赛与“激情”联系在一起,但这似乎与马刺队不太沾边儿。你很少看到他们的球员在球场上大吼、捶胸、说垃圾话,也没有所谓的“标志性”手势。相反,马刺队的表情包里最具代表性的似乎是:没有表情。老领袖蒂姆·邓肯如此(因此被称为“石佛”),新核心卡瓦伊·莱昂纳德更是如此(因此被调侃为“笑一下都会上新闻的男人”)。

那马刺队是一种什么样的风格?你可以说他们是一支传统球队:重防守、有两个大个子核心(上赛季是邓肯和拉马库斯·阿尔德里奇,这赛季保罗·加索尔代替了邓肯)、缓慢的节奏;你也可以说他们是一支追求潮流的队伍:重视球的轮转、三分球也不少投——帕蒂·米尔斯、格林、莱昂纳德、甚至阿尔德里奇和加索尔偶尔也秀一下。抛开这些表面现象,在我看来他们是追求理性的组织,即讲究比赛的纪律性和合理性。

如,他们的理念是执行教练战术、认真防守、个人少逞强、先跑出空位再投、或者用自己的强点打到对手的弱点再出手。时而打快,时而打慢;三分球有时很多有时又很少,不过是因为球队状态或对手不同罢了。当对手向你咆哮示威时,也不一定咆哮回应,或推推搡搡,而是再次面对他时,把球打进,或直接来一个answer ball;当感觉到裁判不公平判罚时,抱怨没用,顶多去找他把自己的理由说清楚。

其实,团队篮球也是理性的一种体现。有人做过对比,相对于棒球、橄榄球,篮球的队伍中,队员在球场空间上的分散程度是最低的。球总在不同的人手中传来传去,每个人的分工相对于其他运动要更模糊,球员之间的配合是一种动态的方式,他们之间的协调是相互调整,共同承担。因此个体之间的相依性是最高的,或者说是交互式的,是一个对整体性要求最高的组合。

责任——“球员只是享受把球投入篮框的那一刻,这是不够的。

作为NBA的一部分,在球场内,马刺队是一支无比认真、敬业的队伍;在球场外,他们又十分注意自己对社会的影响和责任。

波波维奇教练因为对球员和社会的关心而受到尊敬。他不停地在各种场合强调:篮球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让球员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帮助整个社会发展才是马刺队的理念。

“球员只是享受把球投入篮框的那一刻,这是不够的。因为他们每个人都是他们自己,融入他们的生活让我很享受……我感觉自己就像个老爸,这就是我为什么能让球员感到满意。”波波维奇教练在谈到与队员们的相处时如是说。某赛季伊始,波波维奇教练却送给他的球员们每人一本书。

不仅如此,马刺队还用各种行动实践着他们对社区和社会的这种态度。他们与当地球迷建立一种特殊的联系,以打折的门票和球衣回馈球迷;他们为当地的银行筹款;他们与军队打比赛,看望老兵,并且用一款迷彩球衣示以敬意……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一支商业球队,他们也取得了不错的经营成绩。马刺队所在的圣安东尼奥是个篮球的小球市(虽然城市本身很大),基本处于30支球队的最末端。即便如此,从球队的市值上看,11亿多固然与洛杉矶湖人、纽约尼克斯这种“豪门”无法相提并论,但其排名近几年均处于30支球队当中第10左右的位置(2013年第10,2014年第10,2015年第11),利润排名甚至更高。因此总体上其经营成果是引人注目的。

这样的组织文化看起来非常优秀,“你很难不喜欢他们”,但这并不代表他们没有缺点。比如这支球队过于低调,很少有大新闻,外界较少关注他们,造成上座率收视率低;又如球风看起来不那么有激情,观赏性比较低,在比赛中创造奇迹的可能性也比较小,有时甚至成为奇迹的背景(比如湖人队“老鱼”费舍尔的0.4秒绝杀、火箭队麦克格雷迪的33秒13分绝杀和热火队雷·阿伦2013年总决赛第6场的绝杀)。

可能有很多人从技术的角度认为,这支球队成功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有一个很厉害的教练,或者(曾经)有邓肯。但笔者却从管理视角看到背后真正的原因——球队老板、经理、教练,甚至包括前球队基石球员邓肯之间理念的一致性。这也是为什么有人认为马刺无法复制的原因。高度的一致性带来高度的团结,这使得老板彼得·霍尔特愿意放心地将球队交给总经理R.C.布福德和波波维奇去经营,他们成为多年的老搭档。2007年,马刺队夺得队史第四冠之后,主持人问霍尔特是否会拆散不再年轻的阵容重建球队,霍尔特回答:“不,让我们一起老死在这里就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