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心育人丨腹有诗书的学生有何不同?关于传统文化教育 专家们进行了这样一场对话

 昵称30134560 2017-03-01

o 如何订阅我们?

-------------?-----------


小编的话:


丁酉新春,一场不期而至的《中国诗词大会》撩拨起无数中国人那一颗颗火热的“诗心”。一群上海少年的出彩表现更让人们重新认识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人一生成长的影响。这些少年不仅通诗晓理,更令人欣喜的是他们文理均衡、自信从容、热爱并为之执著追求。


以古诗词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代学生成长发展的影响和价值在哪里?受过良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的学生与没受过的有哪些不同?为此,我们特别约请了教育专家、一线教师等开展了一场特殊的对话。



对话者


凌晓凤  上海市教委语言文字管理处处长

谭轶斌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副主任

李碧云  长宁区江苏路第五小学副校长

储   竞  杨浦区教师进修学院语文教研员

樊   阳  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双语学校教师



1

上海教育:以古诗词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代学生成长发展的影响和价值在哪里?

凌晓凤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文化长廊中一颗最璀璨的明珠,作为一种“表情达意”的文学形式,语言凝练,韵律优美,记录着中华文明的发展历史,凝聚着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各种思想,浓缩了无数文人志士的人文品格,可说古诗词蕴涵着中国精神、中国思想、中国价值,反映了中国气质、中国意象、中国神韵。


谭轶斌


以古诗词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人类历史长河的一面镜子,也应成为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食粮。闻一多为何将唐诗称为“诗唐”?依我的理解,主要就在于承认诗歌是人们生活中普遍的日常语言和经验。诗歌反映人的教养,反之,又滋养人的一生。


樊阳


古诗词的价值和影响多种多样。首先可以实现一种对人性的理解通过学习古诗词可以了解什么是真正的人生,形成人生观和价值观。宋词的细腻、唐诗的博大,展现了中国人对人世的温情、对心灵的超拔,这种价值观穿越古今,学生通过诵读联系现代生活就很容易触摸它的温度。


第二是古诗词具有丰厚的情感价值,古人之情和我们之情其实是相通的,现实中谁没有“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情,谁没有“小园香径独徘徊”的闲愁?唐诗宋词会让我们的感情变得更加细密真纯,充满情趣和审美的空灵,这种富于感情的生活是现代人最奇缺的。


第三是语言文字本身的美的价值,这种美是古今相通的。比如《诗经》中的抒情诗就体现出汉语言“四声”“音韵”“平仄”的美,又比如汉字具有诗意和传承性,本身就是一门艺术。


谭轶斌


中小学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培养人,培养学生具有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素养。这些素养的培养,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传统文化并非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但是学生的成长不能只和实用性挂钩。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曾对他的博士生们提出要求,只有背出《老子》和《论语》,才可以参加论文答辩。乍看起来,对理科学生设立这样的“门槛”有些不可思议,但仔细想想却不乏道理。无用之用,方是大用。


现代,来自于传统。今日倡导的诸多价值观,就蕴藏在我们先哲的文字中,中小学教育要以此来“富养”我们的学生。距离我们千年的古诗词,依然是“活的语言”。面对它们,真诚、善良、敏感的年轻学子,会在或欣喜或流泪或和古人对话中,感受到生命的力量。逐步地,中华民族的基因就会建立于坚实的文化基础之上。


李碧云


小学学段的教育对孩子来说就是一个蒙化的过程,古诗词的教学对这个过程就是从未知到已知,是孩子对“古诗词”的第一印象。因为小学阶段的孩子没有中高考的压力,所以这一阶段的古诗词文化的渗透是可以变得有趣、灵动,在教学时间的拿捏上也是游刃有余的。


但值得注意的是,一个孩子如果学习古诗词学到了“信手拈来”的地步,首先需要环境的熏陶让其产生兴趣有了兴趣再加上天赋,就能刺激他有想要去学习古诗词的愿望,那么学起来自然就事半功倍了,因为是自己喜欢的事情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其次,如果一个孩子古诗的积累量达到了几千首,家庭氛围的熏陶肯定也是重要的一环无论如何,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想拥有几千首的诗词量仅依靠学校每周的几堂语文课是很难做到的。再者,就是学校古诗词文化的浸润,其作用一定是举足轻重的,孩子是否能喜欢上古诗词,愿意去进一步了解它,能否接触到适合自己年龄段的古诗词去吟诵,是否能找到学习古诗词的一些方法、路径,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这就得靠我们学校和老师们了。




2

上海教育:受过良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的学生与没受过的有哪些不同?


谭轶斌


传统文化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在不自知中享用它。一直浸润在其中的学生,想要不沾点儿文化气息倒成了一件难事。一旦拥有了浓厚高雅的文化气息,他的举手投足、思维方式、生活情趣、人生境界,就会和别人变得不一样。


凌晓凤


中华古诗词有着非常重要的教育意义和文化传承作用,学习古诗词可以提高语文素养和母语水平,学习古诗词可以潜移默化地完善学生的人格培养、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学习古诗词可以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古典诗词学得深的学生在文学兴趣、写作能力、励志修身、陶冶情操、为人处世等方面,都相对更出挑。


储竞


杨浦区开展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较早,好多学校除了抓好基础型课程中的古诗文学习外,还编写了校本教材,我调研过一些学校,大家认为可以从几个方面看出受过良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的学生所拥有的与众不同的特质。


一是学生的精神成长这一点在小学的时候不一定能看得出,但当那些受过中华传统文化熏陶的学生毕业后回到母校看望老师时,很多老师都能觉察到他们的与众不同了,“腹有诗书气自华”。


二是行为规范,这在小学里就能见效的。育鹰学校的一位新教师告诉我,她以《弟子规》“规”弟子,大家在诵读了《弟子规》后慢慢落实到行动,树立起了良好的班风,班级面貌有了很大的改变,比如学生的个人卫生、待人接物,不文明的现象少了。


三是审美情趣,孩子们喜欢诵读,他们就会沉浸到古诗词带给他们的意境当中,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审美能力。


樊阳


我举一个例子,在2014 年参加央视“汉字听写大会”节目时,我是上海队的领队,虽然当年我们并没有取得冠军,但大会的节目组却邀请上海队作为代表来参加汉字文化的高等级研讨会。当时电视台的导演和专家们给我们的反馈是:上海队的学生非常具有汉字文化素养和底蕴。这一点,不仅指的是我们台上的表现,还有台下。我们不是为了奖项才去参加比赛,我觉得这是一个学生学习传统文化非常好的机会。于是,在休息的时间,我就带着学生去了北京孔庙、国子监,还去了首都博物馆,带着他们看碑文,让他们体味汉字对于中国文化产生的各方面的影响。其中有一件趣事,在首都博物馆,孩子们不仅能辨识、理解青铜器上千年前的文字,甚至还发现首都博物馆7 处用错字的地方,当时就让导演组非常惊讶和敬佩。


李碧云


对于小学的孩子来说,喜欢古诗词能帮助他们清楚地表达,吐字准确流畅,善于并乐于诵读,就是通常所说的有很强的语感。他们也有着丰富的想象力,最重要的是:三观正、为人正直、心态健康,这样的孩子除了会和别人相处,还会和自己相处、静心地独处,而独处其实就是一个自我反省和自我思考的过程。




3

上海教育:在古诗词的学习上,目前的课堂教学和家庭教育中还有哪些值得改进的地方?



樊阳


为什么现在有些老师的古诗词教学不吸引孩子?我认为有三点误区。一是课堂停留在读读、背背、默默。特别是学生年龄大了以后就觉得厌烦,觉得没有知识含量,没有吸引他“点”。解一道数学题会有成就感,但背一堆诗词对于普通孩子来说,成就感在哪?虽然我们老师会讲一堆背古诗词有好处的道理,但归根结底还是不能吸引孩子。



二是言文分离。比如学习姚鼐的《登泰山记》,有些老师先是让学生逐字逐句地翻译,细致到每个字加上注释,最后再参考教参,说一说这篇文章的段意和主旨是什么。这样的训练虽说是有必要的,但是形式单一,并不是真正的学习。


在我看来,《登泰山记》中最有价值的地方,就是为什么姚鼐要赶在除夕阖家团圆的时候登泰山?文章中并没有直接说,但这个行为太非同一般了,抛出这个问题,就能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我认为没有必要一字一句地解释字词义,可以在追寻这一问题的过程中问学生,为什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这句中用这一系列相近却不同的动词?翻译成现代文哪个词比较合适?在语言环境中,学生自然而然地领悟,言文的理解能力可以同步提高。


三是简单地复制教参和重复那些大家都有的共识。老师要善于从更广阔的视野来解读,再说《登泰山记》,为什么姚鼐要在除夕登山?当时的姚鼐,作为《四库全书》的总编纂官之一,他为什么在人生的高峰时期选择了退出,回到家乡桐城去做一个教书先生?对他来说,这是一个重要的人生选择。如果参考教参,那仅仅只写了“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这样的情感是有的,但肯定不够。


我是这样做的,先带领学生看注释,查一查,再补充一点知识,包括我自己在登泰山时的一些感受,引出了对“泰山文化”和“登高文化”的探究,让学生找一些与泰山相关的俗语、成语,再补充一些封禅制度的知识点,把这些东西融进课堂,学生自然听得很带劲,因为把很多平时学生没有留心的东西激活了。这也可以和学生的现代生活相联系,因为他们也去登山的,有的登过泰山,有的登过其他的名山,为什么我们要去登山?登上去又下来心中有怎样的体会?于是激发了学生心中类似的情感,就可以与姚鼐隔空对话。文章的最后是在“而雪与人膝齐”的句子里结束,姚鼐的内心到底处于什么状态?他又决定直面怎样的人生?这是初三快结束时的一篇课文,我将之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初三可以说是人生的第一次选择,从这点来说与姚鼐的选择有类似的地方,姚鼐在泰山上追问他的理想和境界,学生在读的时候,其实也是在追寻一种人生的理想和境界。


谭轶斌


在对待古诗词学习这件事情上,我们得做“远视眼”。学习古诗词不是为了考试得高分,不是为了显摆自己有才学,而是为了让自己拥有更敏锐的审美感受,涂抹更丰富的人生底色,塑造更从容的心态,收获更大气的人生态度。因此,无论学校还是家庭,古诗词学习都不应强调一味的死记硬背。当然,一定的积累也是需要的。


古诗词教学要注重审美体验。朱光潜说“诗是人生世相的返照”,每一首诗都自成一种境界,或在刹那中见终古,或在微尘中显大千,或在有限中寓无限。


我们去读古诗词的时候,都会将自己的人生经验、性格情趣带入进去,是欣赏又是创造,是诗人又是自己,是过往又是眼前。除了注重审美体验之外,还要发挥古诗词的点化作用,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涵养性情,正所谓“技而近乎道”。



4

上海教育:如何激发学生古诗词的学习兴趣,进而增强他们的文化认同?


谭轶斌


教师要想方设法帮助学生喜欢上诗歌这一“文艺中至高无上的冠冕”。古诗词讲究平仄押韵,节奏鲜明,琅琅上口,音乐性强,朗读当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张中行先生曾回忆他求学时听老师俞平伯讲宋词,具体内容已经淡忘,但一直记得先生讲李清照《醉花阴》时那朗声诵读的样子。诵读完之后,先生只说了一句“写得好,写得实在是好”,就宣布下课,而李词的韵味却已深深浸润在大家的心里。


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吟诵、涵泳,使他们在声音、唇齿之间去感受诗词的音乐美,而感受音乐美的过程也是在体会诗词的情感美。


我以前教过《古诗二首》,教材选的是曹操的《观沧海》和陶渊明的《饮酒》。我把五言古体诗《饮酒》在基本保持原意的前提下,改为了四言诗,“结庐人境,无车马喧。问何能尔?心远地偏。采菊东篱,遥见南山。山气暮佳,飞鸟相还。中有真意,欲辨忘言”。学生朗读后感觉不到原诗的意境了。为什么?道理就在于相对于四字句来说,五字句的容量大,表现力就丰富,停顿是二三字交错,语气就显得舒缓,就能体现出诗人归隐后那种闲适恬淡的心境。假如将四言古体诗《观沧海》每句各增一字来朗读,也不可能读出曹操胜仗归来想要一统中国的豪情壮志,体现不出他“古直”的诗风。


凌晓凤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有两个基本思路:一是“熏陶”“浸润”,通过创设良好的诵读、阅读、书写古诗词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校园环境,让学生浸润在诗词文化的氛围中,接受古诗词熏陶;二是靠“激发”“点火”,通过课堂教学,揭示古诗词蕴涵的丰富文化内涵,展示古诗词的“真善美”,唤起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引起学生心灵共鸣,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


在帮助孩子们培养古诗词兴趣的实践中,可以考虑开展“四个结合”。一是与故事情节相结合,让诗句生动起来;二是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诗句灵动起来;三是与展示活动相结合让诗句活跃起来;四是与美术绘画相结合,让诗句鲜活起来。


樊阳


在我25 年的从教生涯中,有三个教学原则我一直贯穿始终,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一个原则,在传统文化的教学过程中,要与中国文明的整体历程相结合,再进一步,要与世界文明的历程相连接。


第二个原则,就是要找到古典诗词与现代文明、现代生活相交汇的点,并且让古典走入现代生活,与现代生活融为一体,学生才能真正领会,并且喜爱,最终传承和发扬中华文明的精髓。


第三个原则,是老师的教学形式要追求多元对话、动静结合、行知合一的方式。我在自己的课堂教学和讲座中一直贯穿“多元对话”,鼓励学生对古典文明有自己的新认识,让学生和学生、学生和老师对观点进行多元的讨论和对话。“动静结合”指的是我一直在实践的人文阅读和人文行走,这就是古人所追寻的“行知合一”的人生理想,人文行走不仅仅是行走和观览,还包括学生在行走的过程中进行访谈、调查、讨论,把古典学习和现代生活、现实生活更好地融为一体。


李碧云


我是这样定位小学阶段的古诗词教育的:希望通过古诗词的学习能激发孩子的一点兴趣,培养孩子的一点习惯,希望孩子在进入到初中学习阶段时对古诗词的学习还能保有一点期待。我所在的江五小学一直坚持在课内通过语文课、品社课,课外通过各种活动,以及学科的整合,把古诗词教学自然融入,穿插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


课内,每周三的快乐拓展日上午,我们将语文课作为古诗词教学的主阵地,教授的内容来源于国家课程,也就是教材,教授的形式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接受特点主要采取两种方法:第一,插图和诗文相结合让孩子感受诗之韵;第二,故事和诗文相结合让孩子理解诗之意,在此基础上再适当地穿插一些古诗词的文学常识。


我们为优秀传统文化着力打造的第二块内容是在品社课堂中。在进行德育教育时,其实很多古诗词中的名句都是脍炙人口的,比如“百善孝为先”“三人行必有我师”等,通过品社课的渗透,让孩子们知其意、明其理、善其身。


在课外,长宁区有一套区本教材《中华经典诵读》,我们结合这套教材分年段来划分诵读篇目,再补充到学校的校本教材《古诗古韵》中,主要落实在每天的两分钟预备铃的诵读时间,比如,今天我们诵读某首诗,老师会将其展示在黑板的右上角,在老师的带领下,能诵读的孩子跟着读,一天下来,这首诗就记得八九不离十了。


通过学科整合也可以丰富传承经典的呈现形式,学校常规的做法有:与音乐学科整合,结合学校艺术节开展“班班有歌声,唱响经典”的活动;和写字课结合,开展“手书经典”活动,让孩子用钢笔在方格本上书写古诗,进行班级、学校的展示;和美术学科相整合,开展“手绘经典”活动,鼓励学生以古诗词为蓝本,结合诗句的意境,以自己擅长的方式,如国画、书法等,甚至有些孩子还利用废旧物品,如在一次性纸杯上作画,把它变成一个扇面等,将环保元素融入其中。


储竞


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古诗词不能太复杂,要简单有趣,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首先是创设校园文化环境雅言、经典装点的校园环境让学生耳濡目染。其次是利用主渠道——课堂教学将学生引进诗词的殿堂,杨浦区的老师采用各种方法吸引孩子,如:普通话诵读、沪语吟诵、唐调吟诵,孩子喜欢听,就愿意学;老师的讲解除了讲诗意之外,还要讲一些趣闻、故事;诗意有时不能言传,老师可以让学生看看画配诗等多媒体,吸引学生去学。第三是用教育活动激发兴趣。拿杨浦区来说,每年都会开展很多活动,比如国家语委倡导的“中华经典诵写讲活动”;还有已经举办了7 届的杨浦区“汉字节”,全社会参与,企业、街道、学校,学生有兴趣都可以参与;我们还举办了社区、园区、校区、营区、商区“汉字听写大会”,上外双语学校出了一本《汉字听写指南》来培训老师和学生;每年一届的“班班有书声”活动是杨浦的特色,我们希望达到传承和普及的目的,为此设置的奖项很多,以激励更多的学校和学生积极参加活动。



5

上海教育: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教师具备怎样的素质和能力?



谭轶斌


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应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深厚的文化功底、敏锐的文化眼光。要教好古诗词,除了要有一定的古诗词积淀,一定的诗歌理论素养外,还要有一颗诗心。教师热爱古诗词,就能将这份感情传染给自己的学生。


凌晓凤


对教师来说,需要具备以下三点素质和能力。一是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和应用能力。普通话水平达标,汉字应用规范、书写优美,具有一定的朗诵水平和书法鉴赏能力,具备基本的诵读、书写、讲解中华经典的能力。


二是广博的中华经典知识储备和深厚的人文底蕴。熟练掌握中华经典中的经史子集基本知识,了解中华文化的源流,知晓古今中外的人文经典名著。


三是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扎实的知识传授的能力。充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古诗词教育的特点,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探索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争取做到讲授一首古诗词,既能让学生读懂古诗词本身蕴涵的文化内涵,又能让学生读懂古诗词创作的作者,也能让学生通过古诗词的学习读懂内心世界的自己。


樊阳


现在的一些老师并不缺乏专业知识,缺乏的是整体的知识架构和通识感,即使是中文系出身的老师,在历史、地理、哲学、美学等其他方面的修养可能还有欠缺。以我个人的经历来说,“教学相长”很有道理,我每天都坚持阅读,每组织一次人文行走,我至少要读十几本书。老师一定要多读书,不然很难引领学生到达更深层次,而且也把握不住当代学生的特点。


李碧云


想要年轻教师自动、自觉地去研究古诗词,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这就需要学校有意识地去创设这样的氛围。比如,江五小学每年都有“江五之星”和“江五希望”的教师课堂展示活动,我们通过抽签的形式决定老师上课的篇目,并规定在一个年级组内须有一位老师进行古诗词的教学,如此,以古诗为题材的语文课在整个语文课评比中的比率可以占到三分之一左右,那么,教研组在进行语文教研的时候,老师们必定会有一段时间是静下心来,共同潜心研究古诗文的课堂教学,学校就是以一系列类似的办法来“推”教师一把,让老师们关注并重视古诗文的教学。


(本文原载于《上海教育》杂志2017年3A刊,更多内容,请参见杂志)


* 小编个人微信号:2432274540,对“第一教育”内容感兴趣的朋友,欢迎私信深入交流哦~


关注“第一教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