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桂枝芍药知母汤合桂枝茯苓丸薏苡附子败酱散血栓性静脉炎合并溃疡

 柴桂苓 2017-03-01
患者李某,男、35岁。2007年8月12日诊。双下肢肿胀疼痛10余年,搔痒、局部溃烂2余年。10年前出现双下肢自膝下肿痛,中西医治疗时轻时重。2年前出现皮肤发青,湿疹、搔痒、渗液、溃烂。在某医院诊为血栓性静脉炎,皮肤溃疡。刻诊:双下肢肿胀疼痛、潮红肿胀,部分皮肤色素沉着发青,暗褐色,皮肤增厚、变硬,右下肢小腿内侧2处溃疡面。分别为3X3cm 、3× 1 cm ;左小腿内踝上一2× 1 cm 溃疡面。溃疡周围皮肤呈现黑褐色,边缘陡峭,肉芽苍老,渗出淡黄色稀液,有异味。足和踝部指压性水肿,多处皮下条索状、块状、硬结、灼热,压之剧痛。散在湿疹,有抓痕,口干思饮,舌质暗淡苔白脉细滑。此为少阴太阴阳明合病挟瘀挟湿,治以强壮解表祛湿驱瘀,与桂枝芍药知母汤合桂枝茯苓丸薏苡附子败酱散加石膏:桂枝12g、白芍12g、知母10 g、防风10g、附片6g、甘草6g、苍术12g、麻黄3g、生姜3片、茯苓15g、丹皮10g、桃仁6g、赤芍12g、薏苡仁15g、败酱草15g、生石膏45g。
二诊:8月20日服上方七剂,疮面已无分泌物,刺痒,沉重肿胀均减,继续服上方七
剂。
三诊:痛轻、溃疡面缩小,口干不明显。
四诊:双下肢肿消,站立时间不长,但已不感下肢沉重,灼热感已轻,湿疹全退,上方去生石膏,继用十四剂。
五诊:溃疡面已基本愈合,皮下硬结变软,上方去薏苡仁、败酱草、继服七剂
六诊:皮已脱,疮面愈合,皮色变浅,硬结变软,余无不适,又嘱服上方七剂,随诊两年双下肢皮色已恢复正常,无复发。
(按):血栓性静脉炎合病溃疡为周围血管性疾病之一,后世中医谓“ 黄鳅痛” 、“ 恶脉” 、
“ 脉痹” 等,病机为气血运行不畅,瘀阻于络道,营血回流受限,“ 脉泣而不行” 水津外溢,聚而为湿,流注下肢而发此病。而经方治疗,是据症状反应,进行辨证施治。此患者的主要症状是双下肢肿胀疼痛,为病在表,而病已10年、皮肤发青,湿疹、搔痒、渗液、溃烂、舌质暗淡苔白、脉细滑,证属表虚寒少阴;皮肤色素沉着发青,暗褐色,皮肤增厚、变硬、溃疡周围皮肤旱现黑褐色,为久有瘀血;散在湿疹、搔痒、局部溃烂、水肿为湿浊下注;双下肢肿胀潮红灼热、口干思饮,为湿瘀化热,据此,六经辨证本患者为少阴太阴阳明合病,结合病因辨证则为少阴太阴阳明,合病挟湿挟瘀。《金匮要略· 中风历:市病》第8条:“ 诸肢节疼痛、身体尪赢,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土之” 。桂枝芍药知母汤正是治疗少阴太阴阳明合病之方证。因合并久有瘀血,故合用桂枝茯苓丸;冯世纶注解本方证特别注明:“ 本方加石膏治年余不解的风湿热有奇效。本方与桂枝茯苓丸合用,治疗下肢肿的脉管炎、静脉炎亦验。患者下肢溃疡、湿疹正是其适应证;又因双下肢潮红肿胀、口干思饮等,故又加生石膏。这样用桂枝芍药知母汤既祛风除湿,又清热消肿;用桂枝茯苓丸散淤血结成的痞块、消宿积之恶血;用薏苡仁、败酱草清热解毒、除湿、排脓;用生石膏清热解凝:方中附子,不但合桂枝生姜解少阴之表解痹,止痛,同时伍苍术、甘草温中健胃而生津和血,以振奋阳气而散结滞起扶正作用。根据有是证,用是药的理论,当四诊时灼热已轻,故去生石膏;当五诊时溃疡面愈合后,故去薏苡仁、败酱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