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万里长城艺术的审美

 昵称40475202 2017-03-01

不知不觉中,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迎来了复兴的曙光,走进了新世纪的辉煌。在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这片辽阔的土地上,一条巨龙伴随着这个民族走过了几千

。长城。 年的风风雨雨,它,就是中华民族的图腾,炎黄子孙的骄傲

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奇迹。自秦始皇开始,修筑长城一直是一项大工程。据记载,秦始皇使用了近百万劳动力修筑长城,占全国人口的1/20~当时没有任何机械,全部劳动都得靠人力,而工作环境又是崇山峻岭、峭壁深壑。可以想见,没有大量的劳动人民进行的艰苦劳动,是无论如何无法完成这项巨大工程的。长城在山水之间绵延尽情展示它的自然美的同时,也展现着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社会美,可以说它是人类自然美和社会美的融合体。

随着人类的进步与科技的变革,万里长城逐步的失去其在军事防御上的价值,对于今天的我们,它却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人文与地理,长城是一个象征,古往今来,中国的版图,有长城压在上面,经历了秦风汉雨,宋雪明霜,依旧江山不改~当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有我们的血肉(又筑起新的长城。

国泰民安,文化人开始了对长城的情感宣泄。文学、美术、音乐都有了关于长城的代表性作品。一幅八达岭长城的摄影作品被制成工艺挂毯陈列在联合国总部,依山就势的长城宛若长龙,中国人的精神写照。自此以后二十余年,国人对于长城的表达(似乎没有超越这个范本。

在标有长城符号的地图上仔细地搜寻那些可以拍摄长城的代表性景观,站在崇山峻岭,长河大漠之间艰苦跋涉。凡是山河奇异之处,长城都会留下精神的图像,山脉逶迤之处有八达岭、金山岭:海河交汇之处有老龙头。老牛湾;大漠戈壁则有嘉峪关、古阳关。再佐以夕阳残照,旭日东升,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雷鸣电闪,长虹齐天,春花秋月,苦雨寒风(豪情与感伤,没落与辉煌,都明明白白地写在那座伟大的墙上。

之所以称长城的美为自然美,则因为长城的美,属于阳刚之美,即壮美。壮美是以雄伟、刚健、宏大、粗犷为特征,以气势取胜。优美则以柔媚、秀雅、文静、和谐为特征,以情趣见长。长城和《离骚》、李杜诗、韩愈、苏辛词,以及书法中的魏碑,雕塑中的秦俑,云冈、龙门的佛像,建筑中的故宫等,体现出一种“天行健”的气势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如果说阴柔之美的感受过程具有“润物细无声”的特点,那么,阳刚之美的作品会在刹那间震慑人的心灵。

之所以称之为社会美。这座伟大的墙成为中国人的精神写照。一座孤立的墙只具备功能上的意义,但是当它与山川、河流、土地、荒漠紧紧连接在一起时,就有了一种象征的意义。翻阅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至今三十年间的摄影师们对长城的拍摄,我们发现有一种真挚的情感、巨大的勇气跋涉在山水之间,以自然气象的变化作为调色板,描绘出精彩绝伦的长城风貌,这些漂亮的照片在让我们头晕目眩之后,却另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人都到哪里去了?

其实所谓的长城精神,就是立足于生存的精神。当生产力还极端落后的时代,这种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的繁衍、发展,起到了伟大的作用。中华文明之所以绵延五千年至今,没有像其他古代文明一样消亡,主要的,就是得益于长城精神,得益于这层外壳。世界上其他古代文明,由于历史的、文化的、地理的原因,不能形成这样的外壳,也就只能在弱肉强食的法则下走向消亡。

1/2页

但是长城精神的意义也只能局限于生存,安于现状的生存。这层外壳,一方面使得内部发展起了灿烂的文明,另一方面,也束缚了发展的能力和空间。这层外壳的存在,着眼于生存,却限制了发展,形成了安于现状、自私麻木的民族心理,任何对现有社会运行机制的改变都是大逆不道的,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价的。在弱肉强食的环境中,这是非常致命的代价。于是我们看到,常常不是因为外敌的强大,而是因为内部的运行机制发生毛病,遭受外敌和外族的入侵。当然,因为外敌、外族在文化、精神的发展程度上远远弱于我们民族,所以即使外敌入主中原,也逃脱不了被中华文化同化的结局。但是我们看到的是,那些消亡了古代文明的民族,甚至没有发展起像样的文明的民族,当具备了条件的时候,却能以快的多的速度发展起来,究其原因,就是因为这些民族没有精神上的外壳,或者仅有脆弱的外壳,因此在发展上少有束缚。这些民族发展的途径,大多不是依靠对自然的索取,而是依靠对其他民族、国家的侵略和掠夺。在这些国家看来,那些具有外壳的民族和国家,其文明成果越大,就越是鲜美可口的肥肉。在他们的坚船利炮面前,我们赖以繁衍几千年的外壳,是如此脆弱,如此不堪一击。

从这两种形态的美的功能来看,可以说,阴柔之美侧重于影响个体人格的内心世界和精神、情操方面的修养,它对于完善一个独立、完整的人格,具有重要的意义。而阳刚之美则对于鼓舞一个民族的自信心,振奋一个民族的精神,从而推动历史的前进,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和意义。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的著名诗句,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为国捐躯。悲壮、拼搏。长城所代表的阳刚之美,正是具有这种影响历史创造力的深层内涵。长城的这种阳刚之美,或称为壮美、崇高美,来源于它外部的巨大的体积所形成的磅礴气势。长城,以它的奇伟、雄险和绵延万里的雄姿,征服了无数的瞻仰者。荷马史诗《伊利亚特》描绘的特洛亚塬发现者,现代著名考古学希里曼在第一次看到中国长城时,发出这样的惊赞:无论是“从爪哇岛火山的高峰上,从加利福尼亚的西拉利瓦达的山顶上,从印度喜马拉雅山的山顶上,从南美洲的哥地来的高原上见到过的宏伟壮丽的景象”都“永远不能和我现在眼前展开的这一幅美丽奇伟的画幅相比拟,我惊讶着,震动着”“它对于我就像洪水以前巨人族的神话式的创造”,长城壮丽奇伟“超过我想象中的一百倍”。每个人在初次看到长城的一刹那,都会被长城那种气吞山河的形势所震撼。这也就是长城建筑艺术的主要审美特征。

2/2页全文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