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帝内经》金匮真言论篇第四(上)

 楚中元 2017-03-01


【题解】金匮(gui四声)是古代帝王藏书的柜子,真言是至真至要的言论,由于本篇讲的是四时五脏阴阳的重要篇章,所以藏之金匮。

【原文】

黄帝问曰:天有八风,经有五风,何谓?岐伯对曰:八风发邪,以为经风,触五脏,邪气发病。东风生于春,病在肝,腧在颈项;南风生于夏,病在心,腧在胸胁;西风生于秋,病在肺,腧在肩背;北风生于冬,病在肾,腧在腰股;中央为土,病在脾,腧在脊。故春气者病在头,夏气者病在脏,秋气者病在肩背,冬气者病在四肢。

【参考译文】

黄帝问道:自然界有八风,人的经脉病变又有五风的说法,这是怎么回事呢?歧伯答说:自然界的八风是外部的致病邪气,他侵犯经脉,产生经脉的风病,进而侵害五脏,使五脏发生病变。

【注释】

天有八风:自然界八个方向的风,南风(大弱风),西南风(谋风),西风(刚风),西北风(折风),北风(大刚风),东北风(凶风),东风(婴儿风),东南风(弱风)——东风和南风多柔和温暖,故叫弱风和婴儿风之类的,西风和北风多凛冽寒冷,故曰刚风和凶风之类的。

经有五风:外风伤人体经脉入五脏形成五脏之风病。

【原文】

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故冬不按跤,春不鼽衄,春不病颈项,仲夏不病胸胁,长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风疟,冬不病痹厥。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

【参考译文】

春天爱鼻塞和鼻子流血,夏天爱得胸胁方面的疾患,长夏爱得洞泄(拉肚子)等里寒证,秋天爱得风疟,冬天爱得肢体麻木和四肢发凉的痹厥。若冬天不做扰动阳气的活动,来年春天就不会发生鼻子和颈项部位的疾病,夏天就不会发生胸胁的疾患,长夏季节就不会发生洞泄一类的里寒病,秋天就不会发生风疟病,冬天也不会发生痹厥。精是人体的根本,所以阴精内藏而不妄泄,春天就不会得温热病。夏暑阳盛,如果不能排汗散热,到秋天就会酿成风疟病。

【注释】

鼽(qiú:鼻子不通

(:鼻子流血

胁(xié:腹部和背部的连接处,从腋下到肋骨尽处的部分。

风疟 nüè )因夏季阴暑内伏,复感风邪而发的一种疟疾。临床表现有寒热交替、先寒后热,寒少热多、头疼、发热时自汗出、脉弦数等症。

【原文】

故曰: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
【参考译文】

所以说:阴阳之中,还各有阴阳。

【原文】

故人亦应之。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所以欲知阴中之阴、阳中之阳者何也,为冬病在阴,夏病在阳,春病在阴,秋病在阳,皆视其所在,为施针石也。故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此皆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俞应也,故以应天之阴阳也。
【参考译文】


以上这些都是人体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互联系又相互对应的例证,所以人与自然界的阴阳是相应的。

【小结】

老子说过:“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这个世界看似纷繁复杂,变幻无穷,其实不过阴阳而已。万物以阴为根,以阳为用,阴阳调和,互根互用,相生相克,不停运行转化。

阴阳的特点可以这样总结一下


关于阴阳的更多内容我们将在下一章的阴阳应象大论里具体学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