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有一个朋友,在去年遇到一个两难的问题,很是痛苦。 朋友因工作的原因,经常需要出差外地。工作的位置待遇都不错,他也很喜欢这份工作,享受着工作带来的成就感。 但是,这份工作经常需要出差,他在家里的时间越来越少。妻子多有烦言,而且他们的孩子才2岁,想到孩子成长的时候自己不再身边,他很纠结。 朋友意识到了到亲子关系中的问题,又不愿放弃自己钟爱的工作。 似乎留给他的选择只剩下两个:辞职或是不辞职。这样两难的处境让他苦不堪言。 他说,“我觉得自己站在了分叉口,不知道应该走哪一条路了。” 如果你是他,你会做出什么选择? 贰 生活中,我们似乎常常会遇到两难的处境。感觉自己无论选择哪一个答案,都会有利弊。 而这时,普通人往往只有两种选择思维,要么继续斗争,要么达成脆弱的妥协。最后,强迫自己从两个选择中选一项。 但其实,我们却忘记了很重要的一点:生活其实有无数的选择。在两难的处境下,你其实还有“第3选择”。 前文中提到的那个朋友,在纠结一段时间后。他决定从两难选择中杀出来,创造一个新的选择。 他主动和孩子说,不管爸爸在什么地方出差,每晚8点爸爸都会给家里打电话,爸爸很愿意听到你的故事。 他说到的话,他努力做到了,效果很明显。孩子每到晚上8点,都会抢着和他说话。从孩子的体育活动,到孩子的朋友交往,他都了如指掌。 尽管他继续为工作奋斗,但他和家人的心,从疏远变得贴近。 叁 面对任何问题,大家惯用的第1选择就是按照“我”的方式,第2选择就是按照“你”的方式来进行。冲突点往往就在于,到底是你的选项比较好,还是我的。 不论选择哪一方,都会有人觉得受伤或牺牲。史蒂芬·柯维指出:这时,不妨考虑第3选择——超越你的或我的方式,设法找到更高明、更好的方法,让双方都能从冲突中找到一条出路,此为“第3选择”。 第3种选择,不仅仅是一种选择,更是一种双赢的思维方式。懂得这种思维方式的人,无论面对怎样的两难困境,总是能获得创造性的解决方案。
上面这件事中的领导,就是一个有着双赢思维方式的人。答应或拒绝,都不是最好的选择,因此他跳出这两难的情况,创造出了一个第3选择。 实际上,大部分事情并不只能是你死我活的两难选择,放下立场去找到双赢或多赢的第三选择,才能达到大和谐。 肆 生活中,我们面临的很多看似两难的情况,都是有第3选择的。在两难时,要发挥创意,切忌情绪激动,也不要有过多的评判和争执,应该相信我们最终能找到第3选择。 关于如何养成这种新的思维方式,柯维给我们提供了4个步骤:
需要注意的是,协同与妥协是两码事,妥协是1+1=1.5,双方都有损失,而协同达成的结果则是,1+1>2。 这4个步骤和方法,看似简单,但实则思维方式的转变是由内而外的。只有你真的足够主动积极,愿意相信学习可以改变自己,并且愿意学习这种思维方式,才能真正从根本上转变。 和大家分享史蒂芬·柯维的一句话:
试问,当你有了这种思维方式,你还会不幸福吗? |
|